抗肿瘤药物引发心血管毒性的评价与研究
2021-07-20李杨
李 杨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抗肿瘤治疗的日益增多,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一体化治疗手段的成熟应用,极大提升了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成活率。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很多患者大量使用抗肿瘤药物后,在心血管功能方面出现了诸多的不良反应,例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功能衰竭等病症,心脏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毒副反应引起了专家、学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应加大对这些毒性反应的重视和早期监测,及时发现心脏毒副不良表现,避免抗肿瘤药物带来的损害作用。
一、引发心血管毒性的抗肿瘤药物分类
首先,作为抗肿瘤化疗的常见药物,蕙环类药物作用于Topo且靶点,针对淋巴瘤、肉瘤、白血病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最新调查研究发现,该类型药物会产生氧化应激,导致心肌过氧化诱发心律失常,大量或持续用药将会引发心肌毒性,造成心肌细胞的损伤。常见的毒性临床表现为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其次,Erb B2/HER2抑制剂也会对心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例如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等药物,在治疗肿瘤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出心功能不全或左心室射血下降的后果。再次,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虽然在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优势,并构建心脏保护应激机制,但是在临床应用方面,会抑制肾病蛋白的表达,同时造成高血压不良反应以及高发生率的心衰,使得毛细血管再生造成制约,心脏功能会随之恶化。此外,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中药所潜在的心血管毒副作用同样需要引起注意,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更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监测所致心血管毒性的评价手段
为了在早期就能够掌握抗肿瘤药物与患者心血管的影响关系,需要实施一系列检查手段进行预防性监测,通过医学仪器便于诊断和处理。心电图最为经济和便捷,可以监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数据,但是特异性和指导意义不足。超声心动图价格低廉,能够有效评估和监测心肌损害,其中LVEF只能针对中晚期的心脏损害,为此应用有一定的限制。而整体纵向应变通过评估心肌收缩力,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心血管各个阶段出现的毒性表现。血清生物标志物与心肌组织损伤紧密相连,使用多元统计作为识别心血管毒性的指标,但是有关毒性的阈值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心脏磁共振和心内膜活检两种监测方式费用相对较高,后者属于有创操作,其分级和评估准确度有所保障。
三、引发心血管毒性的预防及处理
1.预先做好心脏毒性风险的评估。抗肿瘤药物应用于患者,其引发的心脏毒性风险与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史有很大的关联。一方面,年龄偏大或者年龄偏小的患者,都属于发生高危人群,为此应做好心脏毒性风险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通过有效的数据监测报告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于自身存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心脏功能本身就存在问题的肿瘤患者,同样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根据超声心动测定LVEF结果,判断患者是否能够或者使用何种药物最为科学合理。
2.密切监测并坚持随访。有效结合多种监测设备,选择适合于患者的监测方法,根据危险人群的划分,认真做好临床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数据整理工作。其中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目前较为精准的评价模式,但是基于其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实施有创操作,为此再临床中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此外明确个体发病风险的差异,实施个体化的监测与干预,适当增加监测项目以便早期干预,坚持随访。
3.治疗措施。一旦监测不及时,或者预防效果不佳,从而产生突发性的心血管毒性现象,则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首先限制药物的累积剂量,防止心脏毒性进一步蔓延,确保心脏毒性处于可控范围。其次尝试改变给药方法,减少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例如使用葱环类脂质体。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ACE抑制剂、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发挥其各自应有的治疗效果。
总之,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心脏病学学科研究己逐渐深入。针对药物治疗导致的心血管毒副反应,应该加强从重视作用机制与毒性评价入手,进一步规范血管毒性诊疗流程,加大对早期检测心功能的预防监测和研究,避免患者心血管毒性的进一步延伸。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针对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研发心脏毒性小的药物剂型,以期提高预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