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采煤塌陷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研究
2021-07-20韩久虎
韩久虎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 合肥 230001
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矿产资源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基础。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所需能源,但随着矿业的深入开发,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而且一些粗犷的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方法,使环境质量问题加剧。所以,结合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分析问题的防治建议十分重要。下面以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为例展开讨论。
一、概况
安徽省淮北市属于矿业城市,当地有大量煤炭资源,据数据显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约40亿吨,在我国被列为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除此之外,淮北市的矿区土地相对肥沃,而且人口密集,从1955年开发至今累计生产原煤达到9亿多吨,采煤塌陷土地也接近30万亩,这是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为了改善当地矿区环境,淮北市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基于原有体制机制建设、治理模式,积累了满足淮北市实际情况的治理经验,但是细节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地质环境管理制度与体系、治理模式、监督与监测模式等,应该结合实际治理情况及时总结对策。
二、淮北市采煤塌陷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第一,开采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现阶段开采矿产资源,因为矿产资源开采方法、管理制度等存在片面的问题,导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效果不理想。有时过于关注开采的经济效益,致使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第二,治理模式的问题。结合当前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和治理模式,整体来说缺乏针对性,比如城镇、城镇近郊、农村、大型连片塌陷区所要采用的治理模式完全一致,导致彼此之间的差别没有得到体现,最终治理效果也不够理想,长此以往会对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效果带来影响。第三,开采过程监督的问题。如果资源开采操作流程、工艺技术等监督、监测不到位,那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开采过程中采用的监督与监测模式滞后,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体现,一些存在的地质问题也不会及时发现。
三、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一)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淮北市实际情况,治理修复矿区生态环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多方主体的利益有切身关联。要与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①深入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政府部门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责,将设定的目标任务归纳至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②执行监督机制。根据市、县(区)、乡(镇)设置各个级别的监督机制,加强治理项目进度力度,通过多样化监督方式实现三级联动。③实施各级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以带动各级部门协同合作为最终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在矿、地实时采集通报信息,将面临的问题在讨论、协调中及时解决。为了加强采煤塌陷区治理规范性,逐渐实现制度化和规模化的目标,实现综合治理目标的进程中,也发挥出地质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优势,改善当地的地质环境。
(二)优化治理模式。结合矿山地质环境与开采情况,要在原有治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强调治理模式的针对性与差异性。例如淮北市矿山治理模式,分别立足于浅层塌陷区、深层塌陷区划分了不同的类型,随后制定了针对性治理模式,例如多层煤回采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模式、浅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区覆土营造人工林模式、煤矸石充填塌陷坑造地用于基建迁村模式、深浅交错尚未稳定塌陷区鱼鸭混养与果蔬间作模式、利用塌陷水面发展网箱养鱼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模式。除此之外,考虑到城镇、城镇近郊、农村、大型连片塌陷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模式,城镇以构建园林、平原湖泊和建设用地为主要模式,城镇近郊以构建园林、鱼塘和耕地为主要模式,农村以构建耕地、鱼塘和水库为主要模式,大型连片塌陷区以构建综合性公园为主要模式。通过不同的治理模式,切实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例如淮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一直以来的实践中积累了先进经验,组织召开全国现场会,会议上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学习、借鉴淮北地区的治理经验,从安全培训主体责任、责任体系、风险管控及灾害治理等方面展开与讨论与分析,为全国各个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先进经验。
(三)建立与应用动态监测机制。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与监测,有利于土地生态恢复。在矿产资源开采区域范围内,出现地表坍塌、土地环境与含水层检测等方面的变化,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监测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2]。以往采用的监测方法,必须融入现代化技术,搭建动态监测机制。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检测设备包括无人机、GPS技术、遥感技术,凭借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共享,不仅可以实现地质环境监测预警,还有利于快速恢复土地生态。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
结合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验,全市累计治理利用塌陷地10万亩,约占塌陷土地面积的42%;搬迁压煤村庄275个,安置居民20余万人;全市形成精养鱼塘约2万亩,新增耕地6.4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1万亩[3]。将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上也起到良好效果,使土地后备资源紧缺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频繁开采与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现阶段各个地区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这一层面纷纷给予重视,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完善治理模式、管理体制机制等方式,提出防治策略,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可以缓解地质资源紧缺的现状。今后各个地区矿山开采工作与地质环境治理的实施,也可以有丰富的经验作为参考,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