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安管理潜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1-07-20马钢
马 钢
中国矿业大学保卫处 江苏 徐州 221008
高校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高校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教学环境。因此,它离不开高校的治安工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高校系统化管理的基础条件,因此,要重视校园公共安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校园才能有序开展多样化、先进化的教学工作。由此可见,提高校园治安管理质量势在必行。
1 潜在问题
1.1 学生自保意识薄弱 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新成员,在真正地融入社会之前,其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观念较为薄弱,这使得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其作为实施目标,进而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比如,没有锁宿舍门的意识,造成入室盗窃的发生概率不断上升。校园贷款等不良信息和非法的社会募捐方式,容易欺骗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导致财产损失。与此同时,近年以来,大学生对外卖、快递的依赖性较强,使外来人员容易进出宿舍,这也可能会危害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1.2 公共安全工作不够系统 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面对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能暴露的不稳定因素快速上升,而现有的公共安全工作仍趋向传统模式,这就使得高校治安质量难以有效提高。比如,保安人员短缺、保安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保安设备落后等问题导致当前安全环境,安全条件无法适应当前的安全需要,从而造成了很多安全管理问题[2]。
1.3 预防措施不足 大学校园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半社会化性质。学术氛围以及校园管理更加自由与开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联系社会实践、提高自我的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安全问题,成为侵害大学生心理、身体和财产的未知因素。其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重视教育,忽视治安,容易使其不良外因渗入校园。此外,安全管理漏洞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比如,高校食堂一般都是对外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时期,如果不提高人员的检查力度,就有可能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一个缺憾。校园超市民营化可能会进一步造成不良企业的进驻,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解决措施
2.1 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增加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需要在学校教学阶层、学校治理阶层、学校宣传阶层等地方开展[3]。比如,学校教学水平一方面经过国家特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材,增强同学的心理素质,磨炼同学的心智,让学生变得相对成熟,较好地适应目前的校园氛围,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普法教育的活动,经学校出面建造一个对应的普法宣传知识手册,使得每个学生手里都必须有一本,根据校园治安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教育。学校管理阶层主要是说学校公安队伍,比如,宿舍治理、食堂治理、教学楼治理、心理治疗室等,进一步改善现行治理体制,让同学们能够深刻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学校宣传阶层,可以经过学校广播电台、社团、学校公示栏、学校网等多种途径,及时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骗局以及糟糕社会手段等对学生进行告知,除此之外,不断为学生供给防范办法。
2.2 增加不良外因防范 尽快提高轻治安观念,重视教学的思想,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他们自身的人身安全也需要被学校所重视。为进一步防止不良因素使得学生权益受到侵犯,需要在治安管理队伍和治安管理设备建设等条件着手。目前,监测设备是有效的防备不良因素入侵的办法和监测设备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使用科技办法,有效地辅助公安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需要增加对门禁卡、门禁系统等的监管和改善,避免不良因素的侵权,进一步让管理漏洞不断减少。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安全工作。此点要求各高校分析总结学校现状,纠正和处理现有治安问题,严肃整治管理中的漏洞和隐患,加强防范措施,整顿校园秩序。各高校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公安工作,加大治理力度,切实提高学校治安管理的现状。
2.3 增强高校法制教育 增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对于高校的治安稳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4]。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帮助学生形成向好向善向上的法律意识,或者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等形式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学会拿起法律充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自我防范意识。
2.4 充分利用政府职能 优秀的周围环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有带来积极的影响,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政府职能作用,对学校周围治安工作有一定认知,着重增强学校和周围治安综合管理的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治安政策,仔细分析、正确把握公安形势,摸索树立学校和周围治安综合管理长久工作体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治安问题较为明显,仍存在诸多不可预测因素。近些年以来,高校治安问题引发的事故频发,对高校的学术环境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悲剧的发生。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进一步完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