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某金矿区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2021-07-20林珊珊
林珊珊
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 贞丰 562200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目前已经被用于大部分的找矿勘察工作中,且已经获得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于金矿床来说找矿效果更加明显。和以往的浅地表找矿方法比较起来,深部找矿方法长期以来都是该领域探索的内容。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应用物理找矿方法,但实际上完全成功的数量不多。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综合了多样化的理论,如地球化学理论、元素迁移理论等,且需要结合现实构造活动而制定的找矿方法,进行推测和验证最终获得结果。
一、基本原理及使用条件分析
随着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进展,国内学者先后对找矿预测方法展开了研究和系统化的梳理,并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构建了深部找矿预测理论——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国内各个地域的金矿床形成原因较多,除了砂金之外,金矿床受构造控制较为明显,特别是对于热液型金矿床、造山型金矿床来说,其不仅受到了一定的构造控制,还具备了多期次成矿的特点,十分有助于构建模型[1]。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金矿床成因主要是构造蚀变岩型,受到韧性剪切带的影响,使得空间展布位置受到控制。同时金矿床还具备了多期次成矿的特点,十分符合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矿床在成矿的过程中,受不同矿化阶段的含矿热液沿着构造裂缝带的向上迁移的影响,它们被储存在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生构造裂缝中。
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得知,金矿床成矿期次可具体划分为“三期六阶段”,也就是说矿床具备了叠加晕特征[2]。通常情况下,在金矿的沉积过程中,单个矿化阶段具备了十分显著的轴向分布特点。矿化的多个阶段的叠加导致元素轴向组合的复杂变化,金矿中不同元素的轴向分布特征可用于构造构造叠加的晕光勘探模型,以预测深部隐藏的盲矿体。
二、构造叠加晕找矿模型
(一)单一成矿期次原生晕特征。根据系统收集的样品,总结了单个矿化阶段的主要晕圈特征。单个主晕具有轴向分区。从矿体中心到两侧,蚀变特征变化相对稳定[3]。内部区域,中间区域和外部区域根据采矿区域设置的背景值进行划分。结合不同元素的分布现状能够看出该矿体的两侧元素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对称特点,包括 钼、钨、铅、锌等,从纵向上来看,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是锡、钨、钒、钼、铋→铅、锌→金、银→砷、锑、汞、硼的变化规律。
(二)多期次成矿叠加晕特征。依据系统中的采样分析工作结果,进行多次的成矿叠加晕研究工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的探矿标高,分别在穿脉、岩脉、巷道上采集样品。在本次研究中,采集三个采矿标高,其中砷、一氧化碳、汞、钡、锰、铜元素的几何值从上到下的排列为高值、低值、高值的变化规律;钼、硼、钨、钒、锡元素的几何值从上到下的排列的变化规律是低值、高值、低值;铅、锑元素的几何值从上到下的排列表现规律是低值、高值。可见,能够从中得出该矿床的多期次成矿叠加晕从上到下元素为铋、金、银、砷→锡、硼、钒、锑、钼、钨、汞、锌→铅、金的变化规律。最终结合矿体的具体空间位置以及相关理论,能够得出该矿床的前缘晕为砷、硼、锑、汞,尾晕为铋、钒、钼、锡、钨,近矿晕为金、铅、铜、银、锌[4]。
(三)隐伏矿体预测标志。通过探究该金矿床中的一条含矿蚀变带,能够得知蚀变带中某一矿体的上部锑、砷、硼元素呈现出了异常现象;而后通过对该蚀变带矿体下部进行探测得知钨、铋、锡、钒、钼元素也体现出了微弱的异常现象。前缘晕为砷、硼、锑、汞和尾晕为铋、钒、钼、锡、钨,因此可以认为该矿体下部依然存有隐伏矿体。与此同时,从矿体的下部到上部有元素硼、砷、锑,且呈现出“强—弱—强”的变化特征,说明深部应该存在盲矿体[5]。
(四)找矿验证。依据上文所述,矿体深部依然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并结合场地的异常范围和构造叠加特征,确定了勘探目标区域1处,对其展开钻孔工程验证。海拔3420m以下岩心样品中的金品位已达到工业品位,受控金矿体厚度为2.21m,平均矿体金品位可达3.11g/t。在3480m高度以下实施的钻芯中发现2个金矿体时,矿体的平均厚度为3.2m和4.7m,矿体的平均品位为1.2g/t和3.4g/t。结果表明,结构叠加光晕法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勘探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在金矿区深部找矿的预测方法中,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具备了较多优势,且应用范围较广。本文以金矿床为例,选择其中一个含金蚀变带,探讨了构造叠加晕勘探的方法。最终,划定了1个探矿目标区域,并建造了2个验证钻孔,揭露3个隐蔽的盲矿体。可见,应用该方法找矿效果明显,可以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