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看宁波
2021-07-20张逸龙通讯员余晶晶
文|本刊记者 张逸龙 通讯员 余晶晶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化教室。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改革任务、工作要求,为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职业教育是宁波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围绕“名城名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初步构建了覆盖全体常住人口、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服务发展与服务民生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硬核力量作用逐步显现。
宁波市先后获批国家级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组队,与各省区市同台竞技,连续6年稳居第一方阵,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
建章立制 构筑顶层设计
2020年10月,修订后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公告施行。新修订的条例在教育督政、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双师型”教师录用、服务社会奖励再分配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促进了宁波职业教育继续保持高位发展。
宁波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多年来,宁波在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上做了诸多工作,立法保障和机制创新是两大显著亮点。
宁波先后出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立法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其中,2008年颁布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当时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
除了注重立法保障,宁波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是可圈可点: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国较早建立了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率先在国内实施中职免学费教育政策,探索绩效改革激发教师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每一次体制机制创新,都为宁波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宁波,除了教育部门,人力社保部门、发改部门等也都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形成宁波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指导,各部门就建立产业规划、人才规划、教育规划同步制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推动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和产业的发展规划。
为拓宽民间资本开放领域,吸引民间资本举办优质、多样化的学校,宁波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实施意见》,允许民间资本以入股等形式,参与对现有公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用地保障、创新融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扶持。
优化布局 赋能区域发展
2019年5月,宁波布局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宁波产业建设新目标,城市发展新规划。聚焦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职业教育如何做好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为此,宁波着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通知》,重点打造为产业集群服务的汽车制造、化工工业、智能制造等专业集群,重点扶持20个高标准实训基地、50个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等产教融合项目。
作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石化产业是宁波重点培育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面对区域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乙烯工程碳五碳九下游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目前已建立企业标准42个,获发明专利40多项,开发新产品20多个,为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8套生产装置,年产值达到39亿元,助力公司成长为石油树脂单项冠军企业。
近年来,宁波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产业人才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三规同步”,力图实现将职业院校建在产业园区、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布局思路。
余姚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模具生产资料市场“中国塑料城”和“中国轻工模具城”所在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该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的学科优势,与余姚市共建阳明学院,与当地模具生产装备企业及加工产业链上企业群开展“三元双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区域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与部门协同发展已成为宁波的共识。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共建,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区县(市)和产业集聚区延伸,与地方政府共建汽车、电子商务、影视等特色学院。各区县(市)的职业院校亦紧贴地方产业优势,办出地方特色。如鄞州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电器等七大工业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专业,鄞州职教中心学校的信息类、智能制造类专业都能很好地与之对接。镇海区以临港大工业为特色,镇海职教中心学校把临港工业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发展。“建设一所学校,支撑一个园区;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片产业”,在宁波正在成为现实。
宁波现有4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近两年,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新增跨境电商、工业机器人等84个专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等64个专业,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进一步增强。
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产”是基础,“教”是支撑。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宁波深知职业教育与产业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多年来,宁波深入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工程,开展高标准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等项目建设,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宁波路径”。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与宁波星箭航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科技研发、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协同创新、有效稳定的合作机制。双方充分利用企业基地,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机制,为专业教师提供每年1—3个月的企业实践岗位,由星箭公司派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在宁波,产教融合注重多方协同,形成“聚力”。宁波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探索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保障,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指导办学新机制,建立了9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组建了32个职业教育集团,还成立了首批14个“中国制造2025”校企联盟。
同时,宁波还深入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税收优惠、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生产性教学实习改革、校企综合评价等多种举措,形成了校企“双向选择”、联合招工招生、校企“双轨训教”、校企导师“互聘共用”等与现代产业建设相契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北仑职高与吉利汽车公司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产生了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校企共同体效应。高度贴合的社会服务项目定制,不断延伸与探索的校企人才培养体系,加上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使校企合作持续深化,合作成果进一步升华,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随着宁波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推广,参与学生的覆盖面逐渐扩大,目前已达40%,共建成5所国家级、12所省级、27所市级试点学校,其中一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面向世界 推进开放办学
4月20日,宁波外事学校举办了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首批毕业生线上毕业典礼,10位罗马尼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顺利毕业。这是宁波外事学校分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宁波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又一硕果。
多年来,宁波借助全国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平台,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外合作办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多个领域积极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自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宁波市作为“一带一路”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了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探索。借助“东风”,近年来宁波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重心,以“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利用现有职教资源,在海外教学基地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技术技能与设备仪器输出等方面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宁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
2016年10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浙江省高校海外办学先河,在贝宁创办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学院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摩托车维修和小型发电机维修、物流和电子商务、建筑设计与施工等与当地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来自中国的老师把实际生产中的设备做成相应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模型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018年,宁波启动“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建立“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等多边合作机制,与16个中东欧国家9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122个发展中国家3326名产业界官员和员工提供141期培训,重点扶持了21所学校、14大类42个项目建设。
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宁波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资源,建成麻省理工学院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宁波TAFE学院。除此之外,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镇海职教中心学校还分别引入英国IMI教学与认证体系和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走国际化特色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