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叶霉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2021-07-19张常秀刘永刘传峰屈云涛张海涛李玉莲
张常秀 刘永 刘传峰 屈云涛 张海涛 李玉莲
近年来,茄子叶霉病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鲁西南一些茄子种植基地流行危害逐年偏重。由于该病是本地区新发展起来的病害,加上生产上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部分菜农将其作为茄子褐纹病进行防治,造成茄子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2016~2019年山东省的任城、金乡、微山县等县、区茄子叶霉病相继发生流行。鱼台县部分蔬菜基地种植的茄子中,由于该病造成大幅减产地块占26.8%,2019年达到38.8%,部分地块甚至提前拔园。为了有效控制该病,我们进行了3年的连续观察和防治试验,取得显著效果。
1 发病源及危害症状
茄子叶霉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褐孢霉(不同于茄子褐纹病病菌)。
该病主要危害茄子叶片和果实,前期以危害叶片为主,中后期以危害果实为主,果实失去商品价值而导致减产减收。在未流行前该病只在个别地块发生,先在茄子中下部叶片上出现病斑,叶片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的褪绿斑点,病斑背面长有榄绿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导致病叶很快脱落,并随病情发展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
中后期果实染病,病部初呈黑褐色,进而变为黑色,革质,多从果柄蔓延下来,病斑大小变化较大,在2~12毫米不等,导致果实表现为白色斑块(处不同于茄子褐纹病发病病状),接近成熟的或已成熟的果实病斑逐渐呈黄色下陷状,渐变黑色,后成为僵果。茎、花、果未见发病。气候适宜时,3~6天即可大面积暴发流行,对茄子已有叶片、果实及新叶造成生长缓慢,植株萎蔫,轻者产量、品质降低,重者造成绝收。
本地区对该病防治及时的,也有2~3排花不坐果,防治不及进的不再挂果。茄子叶霉病流行时,植株上、下部叶片同时发病,并逐渐干枯,造成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发病轻的地块经及时防治,补施肥料能长新梢挂果;发病重的地块全田枯死,造成绝收。
2 影响茄子叶霉病发生因素
2.1 气候因素
通过观察,茄子叶霉病在温度19~26℃、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发病,但不一定造成大流行。温、湿度适宜而無雨时,病害只在个别地块部分植株下部叶片发生。连续降雨2~3天时大部分地块整株发病,造成叶霉病流行。保护地内茄子多先在中、下部少数叶片感病;雨水传播病原菌是造成流行重要原因;调查中还发现,通风地块发病轻于低洼地块;分散种植轻于连片种植。可见田间小气候的温、湿度对该病发生流行也有一定影响。
2.2 茄子品种及生长势
在叶霉病流行期间,美利茄子和百引一号等品种感病偏重;相邻种植的大苠茄和当地部分圆果型品种感病较轻,本地部分品种甚至不感病。说明茄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在抗病品种中,下部衰老叶片为害稍重,生长旺盛的叶片不发病或发病轻;在易感品种中,生长势强的地块发病明显轻于生长势弱的地块。另外,保护地茄子重于露地茄子。
2.3 生育时期影响
据观察,茄子苗期未见此病发生,定植成活后偶有轻微发生,但进入开花结果期的植株,若遇连阴雨天气则发病快而迅速,多在短时间内致茄子上、下部叶片感病,其发病和损失都比较严重,未进入开花坐果期的地块则发病较轻或未见发病。
2.4 保护地内白粉虱的影响
据多点调查观察,保护地内有白粉虱发生危害的棚室茄子叶霉病发病几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棚室。因此,应注意防控室内白粉虱的发生和为害。
3 防治方法
经连续两年对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探索,总结出以下一套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经2年生产试验表明,大苠茄、六叶茄等(圆形果品种)和当地大圆茄等品种表现较抗茄子叶霉病,可在生产中选择种植。
3.2 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预防
在低洼或易积水地块,应采用深沟高畦种植模式,同时不宜过密,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采收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枯枝、落叶,并及时带出田外深埋。
3.3 合理施肥,适时补肥
生产中建议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实现均衡营养防病目的。开花坐果盛期,结合田间管理,可喷施(金)云大120液2500倍液或惠满丰600~800倍液,以提高植株抗逆性,是防控茄子叶霉病扩展、蔓延、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
3.4 药剂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60%的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用80%黑星叶霉唑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较明显。对于茄子叶霉病发生后可用43%肟菌·戊唑醇悬浮颗粒剂2000~3000倍液,上下均匀喷雾,每5~7天一次,连续防控2~3次,防治效果较显著。
3.5 及早防控白粉虱
在喷洒防病或叶面肥时应结合防控好室内白粉虱发生。
另外,在药剂防治同时,对于部分生长势偏弱田块适当加入部分生长调节剂,如云大120或有机叶面微肥并结合浇水追施肥料,对于缓解和防控该病发生,恢复茄子生长具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