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与时代文艺问题的理论回答

2021-07-19金永兵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延安讲话文艺

金永兵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艺工作、推动文艺发展的两篇经典理论文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间具有深刻理论联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语境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设问题做出了具有时代高度和理论高度的解答,在问题意识上二者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而在理论切口上又各有时代特征。我们必须走出对延安《讲话》的“去政治化”理解和片面的否定,并认识到延安《讲话》关于文艺人民性、生活与政治的关系、文艺领导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意识都是新时代《讲话》深刻的血脉根源。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变迁为新时代《讲话》提供了新的时代精神,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转型、从文艺作为无产阶级事业到民族复兴伟业的升华、从普及提高到文艺攀高峰出精品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凸显出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精品论

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延安《讲话》)到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新时代《讲话》),70多年的时间,中国社会不但在民族危亡关头站了起来,而且胼手胝足,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度过无数危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正如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文艺理论的内涵与发展无疑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正在发生着的“中国奇迹”不但包含着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蓬勃繁荣,更包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执着坚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两个文艺《讲话》不但在理论对话中相得益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文献,更以其强大的理论影响力、时代性、现实性,对中国社会特别是文学艺术发挥着引领与塑型功能,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理论结构、价值旨趣、基本范畴与基本问题、内在逻辑、方法特征,离不开对这两篇重要理论文献的深刻解读。

一、延安《讲话》的再评价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学界对延安《讲话》的判断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既有新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对此的全面否定,也有左翼文论对此的全面肯定;既有表面的肯定,内含“欲说还休”的实质性否定,还有那种不置可否的判断。这其中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便是最后一种论调:既强调延安《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时具体的文艺现实、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又强调这只是时代的权宜之计,具有强烈的革命斗争时代的特点,当然也因此具有时代的巨大局限性,特别是应对特定时期发生的深重灾难负责;既强调其方法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指南意义,又强调其思想观点已经随着革命斗争年代的远去而失去阐释效力,并不具有普遍价值。诸如此类的看法,貌似公允全面,但细究起来,却又存在相当多的逻辑漏洞和似是而非的判断。如何看待延安《讲话》,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对于真正深入理解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目标任务,都颇有前提性、基础性意义。

首先,延安《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一個重要阶段和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从它对当时意识形态建设和革命文学的指导,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关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学想象的塑造;从它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初步探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到它对亚非拉殖民地革命文艺和左翼文艺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都可以充分证明。①日本颇有名气的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指出延安《讲话》提出的一些观点和主张,“不仅是中国的, 而应当说是一切国家的革命文学家、有出息的文学家的座右铭和工作指针”。②

如果我们肯定了延安《讲话》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中的经典意义和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价值,那么我们就已经肯定了延安《讲话》所拥有的结构系统、理论要旨、精神实质、主要观念和方法论的价值,根本不可能得出结论说,唯独方法论仍然具有价值,其他的都是暂时的乃至错误的。理论是一个系统,立场、观点与方法是统一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一。马克思就曾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③辩证法与其在研究对象上所得出的观点及其价值立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果只保留延安《讲话》所谓方法论的价值,切割其与基本思想观点的关系,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一种把延安《讲话》知识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因为思想观点中必然包含着价值立场、意识形态,不存在“零度的”思想。正如恩格斯在谈到共产主义理论时所指出的:“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④

其次,还有观点认为,延安《讲话》的语境是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特殊时期,强调的是关于“革命文艺”的方方面面,那么,对于和平建设年代的文艺或者说对于一般文艺,可能并不具有普遍价值。其实,这里模糊了两个问题:

一是并不存在普遍主义的文艺理论,真正有价值的文艺理论往往都是直面具体现实问题与需要而提出的,无论它是演绎的还是归纳的,因此总是带有时段性和地方性知识的特点。从最具演绎特点的柏拉图到带有归纳特征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社会需要和文艺自身的发展而提出,我们能说他们讨论的只是古希腊文艺,对于一般文艺和后世文艺已经失效?追求所谓普遍有效的文艺理论是典型的本质主义思路。

二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延安《讲话》也并不是只就“革命文艺”谈“革命文艺”,而是常常在文学艺术史和文艺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意义上来讨论的。譬如,讨论文艺的源泉问题:“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⑤讨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文艺问题的“糊涂观念”:诸如“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与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等等,从文本上看都并非只讨论“革命文艺”,更不会只对研究“革命文艺”有指导价值。如果说,延安《讲话》有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已经为我们新的现实提供了现成的甚至一劳永逸的答案,而在于它的问题性,它提问的方式及其提出的问题和当时的回答所具有的启示。卡尔维诺在谈起阅读经典的意义时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①这对于我们如何评价延安《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很有启发性。面对经典,我们需要不断开掘其对于我们的独特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在历史尘埃里老调重弹。

关于延安《讲话》的理论价值是不是局限于“革命文学”,日本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竹内好的判断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他是岩波文库版延安《讲话》的译者,自然是非常熟悉《讲话》,在译本的后记里他这样说:“这篇论文……从内容上说,接触的都是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并且它不是纸上的空谈,而是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达到相当高度的抽象理论。乍一看来好像不成体系,这是因为运用‘不是从定义出发的独特方法,但实际上这篇论文的结构是非常严整的,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②

最后,理论与理论的解读和运用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后来的“左倾”的文艺政策征用了延安《讲话》的内容或者说把延安《讲话》无限抬高,就把所有问题与责任归咎到延安《讲话》本身,这样的简单化判断从逻辑上说是有问题的。同样,也不能把毛泽东晚年的政治判断混同于他早年的理论思想,虽然不同时期的思想都源于他,但前后思想的差异可能是存在的。并且,理论的应用存在着苛刻的应用条件限制,没有合适的充分的应用条件,再好的理论也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问题是时代环境条件,作为根本变量,决定着理论应用的得失成败。恰恰是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文艺问题政治化。真正需要检讨的是特定时期的国家政治生态和文艺政策,而不能简单把此时被征用的理论与理论本身混為一谈,换言之,不能把对理论的某种特定解读视为理论的全部内涵,不能因为一种解读出了问题而说其他可能存在的解读都成问题。

二、延安《讲话》的问题性影响着新时代《讲话》的理解

如果说延安《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那么其经典性不仅来自它在革命战争年代,从各个方面回答了革命文艺的诸多问题,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催生出大量优秀的文艺创作,出色地发挥了革命时代文艺战线的巨大作用。其经典性还来自它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框架、提问方式和对问题的回答,或者说它的问题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有价值,对于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价值方向、艺术精神、审美追求乃至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颇有启发意义。

(一)人民文艺:从“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延安《讲话》遵循马克思主义一贯的价值宗旨,强调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强调文艺的人民方向和价值追求。并且从问题设定上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③彼时如此,如今也应该是新时代人民文艺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④不只是根本性的命题存在一致性,更进一步来看其内涵也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延安《讲话》采取的阶级分析的办法,针对当时独特的社会现实和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语境,其所谈的人民大众内涵是明确的:“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⑤并且强调“我们的文艺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①人民的内涵无论怎样改变,它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否则这个概念便不再有任何马克思主义性质。

改革开放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面对革命存在较为明显而直接的敌我态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单一的阶级分析方法在今天已经无法适应更为丰富多元的社会现实,但是,今天人民的内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文艺为人民服务,核心还是要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服务。

以文艺与农民关系为例,毛泽东曾提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就在于实行了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胜利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站起来”的革命经验是这样,“富起来”的改革经验也是如此。作为中国社会具有革命意义的改革开放也是先从农村改革的成功再到城市改革、工业改革的成功,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作为经济基础和探索经验,很难说城市改革会不会有更多的弯路要走。对于正在进行的让中国“强起来”的全面现代建设而言,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和准市民(进城务工农民)以及与其相关的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可能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最为基础的一环,也是最困难的一环。可以说,在三个不同阶段,农民问题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农民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国是什么样的社会。今天的文艺仍然负有书写农民塑造农民的时代使命,我们的文艺不能因为几个大城市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症候,就真的意味着全中国都进入了所谓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沉醉于所谓中产阶级想象,被吸纳进商品生产与资本的运转逻辑之中。应该说,今天的文艺在为农民服务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现在真正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文艺书写还是比较稀少的,甚至有大量对于农民和农村的描写还存在着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情况:一些作家艺术家对农民“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农民的世界仅仅只是写作的材料、工具,“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②今天,这种情况甚至可能更严重更普遍。

(二)科学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处理文艺、人民、生活的关系结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但怎么才能真正了解服务的对象,了解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需要”“人民心声”?怎么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人民群众方面来,真正“热爱人民”?延安《讲话》成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处理文艺问题,从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③这里牵涉到文艺创作对象和创作主体两个主要方面,即人民生活和革命作家。

人民生活对于创作很重要,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④,因此“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更进一步,“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就没有创作对象,就会是“空头文学家”“空头艺术家”。⑤从革命作家的养成来看,革命作家的核心问题是“立足点”问题、感情倾向问题,是能否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当然人本身具有主动性能动性,要成为革命作家,其“立足点”“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①如果说,文艺在今天还承担着这样的使命,仍然试图“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②,那么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果文艺早已放逐这份社会责任而成为资本的炼金术或者遁入个人内心某种神秘领域,自然另当别论。

新时代《讲话》用更大的篇幅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阐述文艺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再次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③“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④还进一步指出,“无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利益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⑤应该说,关于文艺、人民、生活三者关系的理论结构以及考察这些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两个《讲话》中是一脉相承的,且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成功实践。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主要是时代生活内容和人民内涵的丰富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从党的文化领导权到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文论反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或者艺术至上论。延安《讲话》面对的是“五四”以来各种复杂的文艺思潮和创作倾向,“自由知识阶级”“自由人”“第三种人”“自由派”等在理论上提出的各种文艺自由论,20世纪20年代与革命文学论争的“新月派”、后来的“京派”等团体的个人主义创作实践,以及“海派”艺术和“鸳鸯蝴蝶派”那种为资本和市场而生的艺术,特别是在延安依然存在颇有市场的“人性论”“人类之爱”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非功利论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观,延安《讲话》就是要清理各种杂芜的文艺乱象,形成党的文艺领导权。

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文艺理论话语主流的往往是“文学主体论”“文学自由论”“艺术本体论”等“新启蒙”“新自由主义”思潮哺育的文艺观或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去政治化”的“纯文学”“纯艺术”论。正如有学者所言,“借助于‘纯文学概念的这一叙事范畴,在当时成功地讲述了一个有关现代性的‘故事,一些重要的思想概念,比如自我、个人、人性、性、无意识、自由、普遍性、爱等等,都经由‘纯文学概念的这一叙事范畴,被组织进各类故事当中”⑥。这其中并没有多少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⑦,在文艺理论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可见,新时代《讲话》同样要试图避免多种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虚化、弱化、边缘化,加强党对文艺乃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从革命文艺健康发展的需要来看,党对于文化文艺的领导权,是特殊的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五四”以来,文化的革命战线逐步形成,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帮助了中国革命,但是反动派“以数量对质量”与之对抗;十年内战期间,革命的文学艺术有较大发展,也与革命战争的总方向一致,但是未能与之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起来;抗战爆发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到了延安,仍然存在与根据地人民群众尚未完全结合的问题。党必须发挥好领导作用,促使二者的完全结合,“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①延安《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研究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因此,党对文艺的领导就是在“文化战线”上抓住“笔杆子”,正如党对军队的领导那样,是在“军事战线”上抓住“枪杆子”,从而形成既有拿枪的军队,又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②

这里需要处理内外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党内,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体工作的关系问题;在党外,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③就前者而言,延安《讲话》坚持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艺的定位,即它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并且,更进一步强调,“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这其实说的就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过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延安《讲话》反复强调,“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④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讲话》将政治与党的革命事业统一起来,将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关于文艺的这个定位,让我们明白,对于文艺的重要性既不要过分强调也不要估计不足。在党外,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抗日,因此党对文艺界统一战线的领导,也是要以抗日作为政治的第一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层次的力量团结。这与在党内对“文化的军队”的领导,共同之处在于形成党的领导权,不同之处在于方式和方法上统一战线中既有团结又有斗争。

新时代,党对文艺的领导,对于文艺的定位,依然是“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⑤,并且,从党的领导的立足点,到必要性,都与延安《讲话》根本一致,可以说,这是人民文艺观从革命文艺到社会主义文艺的自然延伸。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⑥新时代,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根本上同样是如何发挥好文艺领导权的问题,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文艺领导权的问题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内涵更全面更丰富更复杂:既有尊重文艺规律,科学制定并贯彻好文艺政策、把握好文艺方向的问题,也有选好文艺工作领导班子,尊重文艺工作者的个性、创造性的问题;既有建设好文艺阵地,指导、扶持文艺创作的问题,也有文艺行业自律的问题,既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文艺活力的问题,也有如何发挥好文艺批评“利器”的作用,激浊扬清,避免文艺过度市场化,促进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问题,等等。这是一个牵涉诸多面向的文艺与文化的现代治理的整体内容,是整个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讲话》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的关键时刻出现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①这是新时代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在此语境中,新时代《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突破、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表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境界。

(一)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实践遭遇重大挫折,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似乎所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将永世长存。那么,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回答的历史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但经受住了历史风浪的严峻考验,而且一路高歌猛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大台阶,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有力彰显,特别是决胜脱贫攻坚,累计减贫9348万人,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奇迹,铸就了历史伟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成功探索出如何在世界体系中走符合自己民族国家特点的新的现代化之路,如何利用好全球化时代的战略机遇在一国成功实践社会主义,解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难题,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的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破除“苏联模式”并在不断自我革命的艰苦卓绝的探索中自己走出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史诗般”的伟大探索之路和成功实践的理论总结。它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勇往直前的理论指导,而且也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引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飞跃。——新时代《讲话》需要纳入这样一个层面来理解。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新时代《讲话》更加突出“中国”,更加突显“中华美学精神”,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注重民族形式走向注重民族精神。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论带有明显的“五四”反传统的气质,相对重视的是民族形式方面的深刻的历史连续性:“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②“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③鄧小平继承了这一思想,他希望文艺工作者“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④

习近平这里出现明显的创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⑤“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①可以说,这是在积贫积弱、救亡图存的20世纪前半段乃至刚刚站起来、正在富起来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产生的思想倾向,只能是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才会有这种文化自信。这是与前人理论大异其趣的。习近平可能是论述传统文化内涵、价值以及正确的历史态度等问题最为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内在思想精神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标志性话语范畴:“中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也包括继承而来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些以“中国”为中心的范畴构成一个独特的话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历史现实的新的理论框架。

(二)文艺从作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到文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讲话》关于文艺的地位与作用、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较之认为文艺队伍是“文化的军队”和文艺的“两为方向”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突破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②“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

新时代《讲话》不但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坚定民族自信心,生成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培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理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且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是特定时期民族思想解放的引擎,为探索时代的未来发展提供美学想象;不但饱含感情地体认优秀文艺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能够让人悟出生活真谛,甚至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而且突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宗旨,帮助解决当代社会的根本矛盾,即不断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不但重申文艺的交流功能,认为文艺是便于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相互理解、沟通心灵的有效方式,而且进一步提出,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文艺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④,显示民族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这里提出的问题和命题是全新的,即使是之前提出过的命题,在新的话语体系和时代语境中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譬如,人们所熟知的文艺的交流功能,在这里已经不单纯地局限于常说的作者—读者、读者—读者的沟通交流,而是扩展到把文艺作为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进而提升到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竞争更加全面化、多层次化的现实语境中,从文化产业的竞争、意识形态及国际文化领导权的竞争、国际文化影响力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角度,来考量文艺的交流功能。这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三)从普及与提高到文艺高峰论、文艺精品论。20世纪40年代,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文化教育现实,决定了延安《讲话》必须面对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二难选择,毛泽东辩证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但还是根据实际更加强调了文艺普及工作在当时的重要性:广大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对于他们,第一步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①正是囿于历史条件和革命现实的需要,当时并不具备强调文艺精品的可能。

正如前面反复强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文化联系与交往的日益密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经过70年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需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審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不能再满足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甚至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等诸多现象。这是新时代《讲话》提出“文艺精品论”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

文艺精品论包含非常丰富的思想。关于文艺精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一方面,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②另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优秀文艺作品表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和所能达到的精神品格与文化高度,表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文化竞争力。

关于文艺精品的实质:习近平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③;强调文艺精品的生命在于创新,并且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文艺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强调文艺精品要经受现实与历史的多重检验,不是一时洛阳纸贵其后无人问津的时尚流行之作,也不是脱离时代与人民,不食人间烟火,只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苦心孤诣,留待千年之后方有知音的绝尘之作,而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是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强调创作文艺精品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路径,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④

至于如何创作出文艺精品,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环境、时代、人民、文艺的历史积淀、文化交流和作家艺术家的禀赋、技巧、机遇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说,文艺精品论可以归纳为,要以德修艺,精益求精,潜心磨砺,讲求格调,深植时代,扎根人民。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形成自己的表述、自己的命题和自己的话语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时代《讲话》中的文艺思想及其问题性较之以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有了非常鲜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延安讲话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讲话慢
节日畅想曲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