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新征程
2021-07-19刘蕾
刘蕾
中國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为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致辞。
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绿色低碳成应对环境治理良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潮流”。中国明确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要用30年走完发达国家60年的路,摆在面前的任务异常艰巨。
当前,各地政府、企业正着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径图。如何让规划更合理,让推进更有序?近日,有关“碳”的一次深度探讨,为“碳”路征程上的同行者们带来了些许建议和思考。
6月11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碳路新征程”为主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指导。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中央宣传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杨宝琦,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张雷,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宣传工作局副局长刘福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等嘉宾,以及主办方代表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吕振亚,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出席论坛。
“十二年来,这个活动通过论坛、影像展、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吸引了上亿人关注,展出数千幅影像图片,成为传递中国绿色低碳进程的重要窗口。”陈陆军在主办方致辞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希望通过论坛,与社会各界务实交流、深度探讨,共同讲好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碳”路新局
“气候行动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能实现协同增效。”一直以来,有关大幅减碳是否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饱受“争议”。解振华在致辞中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与气候行动协同发展。
但同时他也强调,已有成绩来之不易,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技术创新能力偏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和潜力。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2、中央宣传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扬宝琦。3、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4、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张雷。5、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6、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宣传工作局副局长刘福广。7、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
“‘碳路新征程上,离不开行路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苏伟在致辞中围绕“碳”路怎么走,从顶层设计、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等八个维度进行了分享。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能源等重点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拿下来。
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部的主抓工作,陆新明从新要求、新挑战、新思路三个角度,分享了对“碳”路新征程的认识。他强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划出了明确的“天花板”,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新要求。在达峰的基础上同时要求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控制达峰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做到低位、高质量达峰。以前的碳达峰目标更多强调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新的“双碳”目标要求在脱钩基础上深度脱碳,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大换血”。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没有‘B计划,也没有‘B星球。保卫地球的蓝色与绿色,就是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徐和建在致辞中说。根据北京新版城市总规划,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成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他看来,首都北京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彰显负责任大国首都形象。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首都环保故事中,徐徐绘就一个可信可爱可敬,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的中国形象。
一座城市的绿色转型,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参与要素——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在致辞中分享了中国节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规划与实践。作为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率先设立了“碳达峰、碳中和”事业部,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未来将创建“零碳产业+负碳技术”双驱动布局,努力成为实现国家“3060”目标的积极贡献者。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右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右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左一)。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