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书山的冷门行业
2021-07-19倪伟
倪伟
中华书局的编审张忱石先生今年81岁了,每天还在伏案写作。他写得很慢,去年出版的一本书,将近40年才写完。那是一本很冷门的书,叫《唐尚书省右司郎官考》,统计唐代所有当过“右司郎官”官职的人,将这些人的生平信息收集整理,编成一本档案,作为历史研究的工具书。这本书,在豆瓣只有一条短评,因为评价人数不足还没有评分。
年轻时,张忱石是一名古籍编辑,做本职工作的同时为这本书收集材料。他先是花了好几年收集文献中的史料,后来唐人墓志如雨后春笋般发现、刊行,他停下来,边收集边等待,又辑录到大量不见于史书的一手材料。就这样,收集资料用了近30年,正式写了七八年。
古典文献行业大抵如此,愣把冷板凳坐穿,从少年到白头。浩如烟海的古籍、史册,是中国著史传统为后人留下的宝藏,真正继承和利用这些宝藏,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需要极少数人投入一生,做极为专业的事。而这事很难为大众理解,甚至比文物修复还难以直观地解释。
采访张忱石,是因为他在写这本书之前做的另一件事:在全球寻找《永乐大典》,影印下来,回到国内出版,让大典的内容回归利用。这也是急不得的事。70年代中外民间交流受阻,他得通过各种渠道,托各种关系,才能幸运地获得一两本大典的内容。他花了12年,收集了67册大典的内容。
《永乐大典》与《唐尚书省右司郎官考》,一个极宏大,一个极微观,正是古文献研究的缩影:在浩瀚的古籍中做精深细致的研究。这个行业注定与热闹无关、与名声绝缘,不会太过壮大,却也很难断流,路很窄又很长,充满英雄主义,但隐匿于平凡。
前不久,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旨在联系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典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即使有了大平台、大投入和高科技,要做出真正的成果,依然离不开冷板凳。
封面反馈
22/2021 总第1000期
@秦蒙:风华百年,初心如磐!一叶红船,使命高悬!引领中国,光辉彼岸[赞]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永乐大典>曲折回归路》
每每看到古人留下的古籍古物因各种原因被毁,我就心痛不已,但是國家贫弱的年代也是无奈,现在一定要尽全力把它们都找回来啊!(@阿莱黛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