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振兴下的“一五”济南
2021-07-19颜阳
颜阳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营企业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提上日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被制定并实施。
随后,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一五”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瞻前顾后、综合平衡”原则组织编制了济南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劳模大会,号召把劳动竞赛运动推向新高潮,打好“一五”计划第一仗。此后,全市上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生产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最终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规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
百废俱兴“造”第一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基础,机床制造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在济南二机床集团车间里,有这样一台年代感十足的“钢铁猛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龙门刨床,66年来,它一直坚守岗位、精准运行。
当时有个口号,叫“打响第一炮,造好龙门刨”。
工人们的决心毫不含糊,可困难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人员手里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齐齐哈尔有一台捷克产的老式龙门刨床,他们便奔赴当地,实地测绘几万个数据。
又得知有一份更先进的苏联724型龙门刨床的完整图纸。技术人员又火速前往北京进行复制和翻譯。1952年5月,中国第一台729型龙门刨床的图纸宣告完成,进入生产制造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又克服了现有条件不足的困难,创造性地用5吨和8吨两个冶炼炉,浇铸出40多吨的铸件,用4米的刨床加工出了9米的床身,用“钢丝、显微镜”检测出了刨床导轨的精度。靠着“蚂蚁啃骨头”精神,1953年4月,新中国的第一台龙门刨床下线,不仅创造了济南二机床的辉煌时刻,同时也改写了中国机床行业的历史。
当时有很多外国记者非常吃惊,他们甚至怀疑这台机床是从国外买来的。直到发现和机床铸在一体的厂牌时才肯相信,这个机床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当年人们生产了23台龙门刨床,提前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随后,这批龙门刨床发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
还有第一台55型5吨和8吨凿井绞车,第一台160吨闭式单点压力机,第一台B107型单臂刨床……这些数不尽的“第一”既展现了新中国伊始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也直面表现了全市人民同心协力、济南乃至全国经济繁荣走向复兴的大好局面。
齐心协力振济南
1956年1月起,全市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41个工厂企业参加了全国性的厂际竞赛。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竞赛原则。
工人们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释放出来。很快,济南柴油机厂翻砂车间废品率由7%以上降低到1.4%,济南第一机床厂机T车间有40%的工人突破了新定额,济南第二机床厂、市建筑工程公司木工小组等8个先进集体和邵连华、于世仁等24名先进生产者,被推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类似先进生产事例数不胜数。
与此同时,为了恢复生产、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社会各界、各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到1956年初,济南入社农户占96%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个体能力在抵御自然灾害、兴修水利等方面的能力。济南77个手工业行业、70个工商行业全部实现了合作化和公私合营,极大地提高了手工业生产力,有力推动了经济建设。全民所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就在这样的生产氛围中,全市上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生产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产量纪录不断刷新,因而年年超额完成计划。195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71441万元,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规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
到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350个,比1952年增长3.4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7.1%;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14.7%上升到24.8%。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7%;国家对济南T业建设投资达6881万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96亿元。
“一五”计划,把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按照从分散到集中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来,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适当强调集中统一,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对保证重点T程建设、加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新中国后来全面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he five-year plan is policy blueprint for long-term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big part of China'snational economic plan. It lays out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goals, major tasks and measures formaj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proportions of key nationaleconomic sectors.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was pretty much the agenda for China, with the land reform being mostly completed,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growing,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bouncing back quick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launched its first Five-Year Plan (1953-1957), which aimed at turning the country from a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to anindustrial countr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Later, the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Jinan Municipal Government worked out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fo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Jinan,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following theprinciple of "giv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making proper arrangement, thinking over carefully, and striking a balancebetween seaors".
In January 1953, Jinan Municipal Government convoked a model worker meeting, calling to boost the upsurge forthe labour competition campaign and fire the first shot of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he city pulled together to fulfill theFirst Five-Year Plan goals one year ahead of sche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