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指数”走红背后的思考政策超预期带动业绩超预期
2021-07-19陆彬
陆彬
尽管经历了春节后的调整,市场对于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代表的新能源车行业热情依旧不减。据Wind数据,截至7月15日,中信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指数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达33.24%;而过去一个月上述指数更是上涨了20.48%,位居所有行业首位。
伴随着行业的走强,市场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甚至提出了“宁指数”的叫法。但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估值也水涨船高,部分龙头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已经超过100倍,有些企业甚至超过400倍。行业火热的背后,到底是机会还是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情由超预期基本面驱动
新能源汽车行业今年能延续强势,背后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供需两旺。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30万辆,按照年初预期,今年全年销量大约能够达到200万辆-250万辆,相当于50%-80%的行业增速。但是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108万辆,同比增长243%;累计销量100.1万辆,同比增长219%。再结合我们对于产业链的调研和整车厂的一些判断,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的最终销量可能会落在260万辆-290万辆的区间,而且极有可能是落在上限附近,因此全年的行业整体增速有望突破100%。
同时,海外的政策面也在超预期。首先是欧洲的碳排放政策有可能进一步收紧。根据彭博社透露的一份欧盟文件,欧盟委员会有可能计划要求新增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碳排放量2030年较2021年下降65%,并从2035年起降至零,并计划到20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净零排放大陆。如果按照这份最新提案,2030年新车碳排放标准有需要降至33g/km,对应的电动化率需要达到70%,2035年电动化率达到100%。另外,随着二季度拜登政府提出的新能源刺激计划,市场大幅上调了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增速。
众所周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好的公司大都在A股。因此无论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还是欧美碳排放及新能源汽车政策超预期,都有望使得包括整车、电池、零部件、上游锂矿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链业绩大幅超预期。
“宁指数”反映资金对于行情的正反馈“高估”还是“合理” 取决于眼光长短
行业大涨背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宁指数”开始成為市场中一部分投资者的新“信仰”。背后的原因在于,整个新能源经历过去一年多的上涨以后,已经成为占市场权重非常大的一个板块,同时也是基本面强度最好的板块之一。
这使得各路资金已经无法忽视新能源产业链。如果不想跑输市场,那么可能多多少少需要配置一些新能源产业链的公司。因此过去几个月里,几乎所有偏成长的基金都在买新能源,一些均衡型的甚至偏蓝筹的基金可能也不得不配置一些新能源个股。而资金源源不断流入新能源车行业,也是推动过去几个月产业链加速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
过去一个月,中信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车行业指数已经上涨超过20%,部分行业龙头公司的TTM市盈率也超过100倍,从静态的角度看,整个行业的确存在高估的风险。但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去看,新能源车行业并没有丧失其投资价值。
图1 国内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
一方面,新能源车行业的基本面在超预期。如果按照100%的业绩增速,那么当前100倍估值对应明年就是50倍估值。再叠加后续的行业增长,这样动态去看当前大多数行业龙头的估值仍在合理范围内,并没有高估或者泡沫。另一方面,如果横向对比医药、消费、半导体等其他核心资产的估值和业绩增速,那么新能源车行业可能是相对更具吸引力的板块,甚至可能是相对低估的板块。
最后,新能源车行业上涨的历史大背景是“碳中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都在加速,业绩也在不断超预期。因此,新能源车行业可能是未来5-10年最好的投资机会之一,而且其包含了整车、电池、材料,零部件和智能驾驶等多条不同的细分产业链,能够为我们贡献非常丰富的投资标的。
投资新能源车我们或许应该往“上”看
二季度以来,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涨幅最多的是材料,因为大家都看到了2021及2022年行业增长的确定性。往后看,上游资源类企业或许将成为下一个机会。
一方面,中游需求的爆发也会逐步传导到上游。仔细梳理一下中游的资本开支计划,包括电池、正负极、电解液等的产能都有可能在四季度陆续释放,从而催生对于上游资源的强烈需求。
另一方面,传导背后,整个供需结构对于上游资源品是有利的。因为中下游的扩产速度相对较快,而上游资源类的扩产没有那么容易。这种有利的供需结构有可能会推动上游资源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推动上游资源类企业业绩进一步提升。
最后,上游资源品价格弹性非常大。比如,锂价如果从10万涨到12万,相关公司的业绩不是增长20%,其弹性会更大。而且对于上游企业来说,既拥有周期品景气度拐点的属性,又处于整个新能源车的成长大周期里,兼具双重属性,有很大的机会享受到“戴维斯双击”行情。因此我们认为,下半年新能源车行业最大的机会,可能会来自上游资源类企业。
尽管行业基本面非常乐观,但行业内细分赛道以及不同公司之间的分化可能会非常大。同时作为一个成长行业,新能源车的技术迭代很快,需要不断跟踪行业前沿,研判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这对于投资和研究的要求非常高。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