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合作者视角: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2021-07-19黄秋宁

音乐爱好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室内乐奏鸣曲贝多芬

黄秋宁

2 0 2 0年是贝多芬诞辰二百五十周年,全球多个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位音乐巨匠的生日,如德国柏林森林音乐会的“每个人的贝多芬”主题演出、英国BBC为纪念“贝多芬年”的系列演出、上海经典947的“贝多芬在中国”系列活动等。本人有幸在这一特殊的年份里,与小提琴家宁峰合作,在全国巡演了贝多芬全套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为纪念贝多芬诞辰二百五十周年贡献了一份力量。

说起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大多数乐迷会称它为小提琴奏鸣曲,甚至有些人会误以为它是小提琴独奏曲,钢琴只是简单的伴奏,或完全不知其中还有钢琴部分。其实,贝多芬这套作品的全称为“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Sonata for Piano and Violin)。标题中钢琴在前,小提琴在后,足见在这套作品中钢琴部分非常重要。仔细观察乐谱,我们会发现钢琴部分无论是技巧上还是音乐上,均不逊于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尤其在前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中,钢琴的比重之大、篇幅之长,甚至呈现出了钢琴与小提琴不平衡的情况。当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贝多芬早期室内乐作品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其实不难解释,毕竟贝多芬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崭露头角的,大量技巧华丽的钢琴作品浮现于他的早期创作中。

整体而言,“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称得上是贝多芬经典的室内乐作品了,其中的钢琴部分听赏性极强。结合2020年的巡演经历,我以钢琴合作者的视角向广大爱乐者介绍、分享这部作品,希望可以在钢琴室内乐范畴内增加一些经验之谈,以纪念这一次难忘的巡演之旅。

前期准備

如前文所述,贝多芬的十首“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是其室内乐领域的代表作品。从时间上看,前八首耗时五年(1797—1802)创作完成,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第九首作品(Op.47)与第十首作品(Op.96)虽同属他的中期作品,但两首作品相差近十年,风格各异。在这十首作品中,第五首和第九首最为出彩:第五首别名为“春天”,旋律性最强;第九首别名为“克鲁采”,结构十分庞大,音响最为绚丽。

如果需要在一天中演奏这十首奏鸣曲,我们会按照作品的创作年代来安排三场音乐会完成。第一场:前四首奏鸣曲,以效果最佳的第三首结尾;第二场:第五首、第六首和第七首,但以第五首《春天奏鸣曲》收尾;第三场:最后三首奏鸣曲,以第九首《克鲁采奏鸣曲》结束。

正如简·金斯波所说:“音乐家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对乐曲的熟悉程度。”作为钢琴演奏者,要演奏贝多芬十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首先要十分熟悉作品中的钢琴部分,做到了然于胸。所以,我在前期准备时对这十首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最先练习的是相对冷门的第四首与第六首,尽早地熟悉并视奏乐谱,之后再复习之前熟知的奏鸣曲。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贝多芬的作品结构严谨,因此我在研读一首新作品前,往往会先整理该乐曲的结构,用记号标出乐段,以帮助之后的乐句走向、强弱处理等更合乎逻辑。如在每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我会优先标记作品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再依照划分出来的段落开始练习,最后练习时再细分乐段、乐句,这样音乐的段落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清晰了。

当然,结构的划分需要将二重奏视为一个整体,这与单独看钢琴作品略有区别。经过一番梳理,一首乐曲的大致结构便一目了然了。演奏者在了解音乐的整体框架后,再进行局部的打磨与细化,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熟悉每首乐曲之后,还会基于调性、速度、音乐情绪对这十首奏鸣曲进行更深层的整合。如调性上,哪几首是小调作品,哪几首建立于大调上;速度上,哪一些是快板(Allegro)、小快板(Allegretto)或急板(Presto)段落,哪一些是行板(Andante)、小行板(Andantino)或柔板(Adagio)部分等。

排练

排练是登台演奏前的重要一步。与宁峰老师排练时,我们往往会从头到尾先完整地演奏一次,以了解彼此对于该乐章的大致想法。在简短探讨、沟通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后,我们会再次从头进行排练,并且多次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练习。有意思的是,我们排练的次数越多,语言交流的部分越少,音乐间的“对话”却越来越多。作为音乐中的钢琴合作者,我从声音的平衡、乐器间的对话及音乐语言的个性处理这三个方面,与大家聊聊这部作品。

声音的平衡

由于钢琴与小提琴的音色完全不同,如何使两个乐器的声音融为一体,实现声音的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力度上需保持两个乐器力度记号的一致且统一,如小提琴里面的f,纵使钢琴弹得更响,也要保持在同样力度范围内。与钢琴独奏略有区别的是,独奏作品中往往右手高声部为旋律,而在这套作品中,很多时候钢琴左手的低音才是更为重要的旋律,右手则为伴奏的音型。例如第五首《春天奏鸣曲》的开始处,小提琴声部悠扬的旋律直击听众心底,此时钢琴左手给予了旋律声部对位性的低音支撑,钢琴右手的八分音符则成了伴奏音型。其次,由于两个乐器的音域不同,当小提琴演奏低音时(即钢琴的中音区),钢琴需要相对控制一下音量和音色,确保不会盖过小提琴的声音。再者,贝多芬会为钢琴与小提琴标记不同的力度记号,我认为这是作曲家为了声音的平衡而有意为之的。如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第一变奏开始,在钢琴突强之处,贝多芬在小提琴声部却写着“一直保持轻奏“(sempre piano)的字样。显然,这是贝多芬希望此处以钢琴声部为主导,为防止小提琴高音过亮盖过钢琴而做出的说明。

乐器间的对话

贝多芬是一位杰出的室内乐大师,而室内乐的魅力就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即本文所指的“对话”。对话,如同语言中的交谈,你一言,我一语,需要将话题延伸下去。在贝多芬的这十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中,乐器间的对话数不胜数,如贝多芬《第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钢琴的左手低音与小提琴就组成了音乐上的对话:旋律先由钢琴的左手奏出,好似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诉说;随后旋律转到小提琴,似一个温柔的、悠扬的高音在回答。伴随着钢琴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织体,对话在这一低一高中缓缓交织,同时调性不停切换,如同两人在谈心,随着话题不停的转换,时而明亮,时而悲伤,时而振奋,时而婉转。

就贝多芬的中后期作品而言,音乐中旋律与伴奏的界限十分模糊,有时很难得到严格区分,其中复调性的织体反而会比较突出。比如贝多芬《第十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听出主要旋律在钢琴的右手高音部分,钢琴的左手为低音的对位烘托,小提琴在此处虽为伴奏,其功能为和声上的衬托,却极具旋律性。如果看谱例,我们会看到贝多芬在小提琴部分加上了很多连线,可见其意不仅仅是和声的支撑。所以,这里可以理解成多人的对话,如同一个愉快的“三重奏”。

音乐语言的个性化处理

对音乐语言的个性化处理往往是演奏家所追求的核心。任何一位演奏家,若缺失了个性处理,便只成了“匠”,而非“家”。作为钢琴合作者,除了自己的个性外,还需要根据彼此不同的处理方式适度调整自身,而这需要强大的应变能力。就拿贝多芬《第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来说,我至少与十位小提琴家合作演出过,每一位小提琴家的演奏都有所不同,所以我每一次的演奏都会迸发出新意。我经常跟同事们笑侃,作为钢琴合作者演奏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乐曲在技术上多么艰深,在风格上多么难以把握,而是在比赛场上演奏指定曲目。例如我在2018年作为合作钢琴家参与第二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时,第一轮要短时间内与五六个选手合作莫扎特的《E小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K.304)。当时每一位选手的速度、想法、音色等都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我不得不在乐谱上用明显的彩色笔画满记号,以应变不同的音乐处理方式。

宁峰老师尊重谱面上的所有标记,这一点也是我所推崇并为之努力的做法。我们在一个相同的“大框架”之下进行“二度创作”,沟通起来就相当容易了。如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的开始部分,在小提琴哲思般的独奏后,我有意拖长了一点时间演奏随后的钢琴独奏旋律,并且力度尽可能做到最大声,产生一种突然“爆发”的音响。其原因之一是为钢琴立刻的转调,力度张力从强到轻作为铺垫,原因之二则是突出此首奏鸣曲巨大的戏剧张力。

宁峰老师以其“出神入化”的音色处理和细腻的运弓手法享誉当今古典乐坛,尤其在演奏慢板乐章时,可谓如泣如诉。而这一点却成了我的难题,因为钢琴上最难演奏的便是连奏。与宁峰老师互相配合这些悠长的乐句,我自觉“功力”不足,无论在触键还是乐句的处理上,我都私下练了很久,以确保演出时可以从容自如,全情投入。

巡演

音乐会就是音乐家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有时候演奏者往往需要一天演出三场音乐会,以完成全部的十首奏鸣曲。所以,为了保持体力,我往往在演出当天不练琴,走台时间也不会很长,大部分时候是对音乐厅的声效、灯光以及乐器的状态加以了解,因为我们的演奏需要随着環境变化适当做些调整。比如贝多芬的音乐经常会在很强的力度后,突然弱下来(subito piano),以制造一种戏剧性效果。因此,若音乐厅的混响较大,我就会在强和突弱之间,略微缓冲得久一些,以便音乐厅尽可能地消减余音;反之,若是音乐厅的混响不够,甚至处于比较干的状态,我则会减少缓冲时间,并多用一些踏板。再如,若钢琴的音色比较亮,我的触键速度就会相对放“缓”一些,保证声音不“炸”出来;相反,若钢琴的声音比较闷,我则尽可能使发音更集中,让声音透出来。

我认为巡演中比较困难的是要一直对乐曲保持新鲜感,我相信这也是很多职业演奏家不可避免的难题。这就好比你特别偏爱一道菜,但如若每顿吃、每天吃,并且只吃这一道,相信大多数人过不了几天就会味同嚼蜡,这便是我在巡演后期的状态。后来,我做出调整,在练琴的时候,尽可能只练习一些技术上的片段,或者根本不练演出曲目,而是练一些其他的曲目,以维持技术水准。对于要演出的贝多芬奏鸣曲,我更多地在路途中用脑练习(mental practice),把“脑力”和“体力”相结合,以此来保持对乐曲的新鲜感。

纪念贝多芬诞辰二百五十周年的演出是我第一次高强度的全国巡演,中间过程虽然辛苦,却乐趣无穷。由于此行所有的演出我都用电子乐谱演奏,经验不足,第一天演出全套的三场音乐会后,iPad仅剩5%的电量,更是在演出间频繁跳出电量仅剩20%、10%的对话框,让我心惊胆战。在西安的演出中,在演奏最后一场的最后一首曲目时,音乐厅突然停电了,我靠着iPad里的微光完成了最后的演奏。类似的趣事还有很多,相信在我此后的演艺生涯中都会忆起这些瞬间。

这次巡演不仅使我对贝多芬的音乐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钢琴合作技巧上,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与心得。

贝多芬的十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是杰出、经典的室内乐作品之一,作为参与其中的演奏家,我更多地从演奏实践的角度,向大家介绍并推广这套作品,以期爱乐者能浸入室内乐的世界,聆听音乐内的对白。

猜你喜欢

室内乐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