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中的音乐“密码”
2021-07-19肖明霞
肖明霞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谍战的思维和电影化的质感,讲述了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的一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每当大幕落下,观众们都红着眼眶、轻声抽泣,久久不能回神。它的出现为艺术市场树立了全新的样式与标杆,
毋庸置疑,此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其音乐功不可没。大片般的音响效果在带来感官刺激之外,更是用宏大的厚重感和细腻的人文性刻画了来自平凡人群的英雄,让故事真正入情,让角色刻骨铭心。
塑造英雄,核心在“人性”
《永不消逝的电波》凸显着强烈的地域气质、谍战片风格与红色情怀,对于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八零后杨帆来说,要找寻作品的精神气质,会有哪些挑战呢?
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如今在中国交响乐团原创中心任职的青年作曲家,实际上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是由上海雕琢的。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到大学,这段光阴足以让他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从上海的天气特征到小洋楼与故主们的轶事,杨帆聊起来滔滔不绝。路旁茂密梧桐的斑驳树影、脚下石板路的颜色、各式弄堂中的晾衣杆和走廊、狭长小路边咖啡馆传来的香气,无不深烙在他的脑海与心头。就连曾经在课余弹琴“挣外快”时出入的老式酒店,乃至为了避开老师、溜出去抽烟时躲进的巷子,也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素材储备。“所以在寻找音乐语言上,我是没有障碍的。”难怪弄堂间的叫卖歌谣、十里洋场的妖娆探戈、弥漫在氤氲之中的老唱机曲调等,这些沪上风情都点缀得恰到好处。每当导演描述出一个剧中场景,那些片段便能被迅速激活,汇成带着温度的画面,让他在创作时进行真切的表达和精准的刻画,还能为团队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要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剧写出叙事感,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写出谍战片气质的音乐,无疑是有别于常规舞剧音乐写作的挑战。而杨帆恰恰是个电影迷,对谍战片亦是如数家珍,除了《碟中谍》以外,他还向我“安利”了很多属于上一代人的谍战老片,比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德黑兰四十三年》等。大量的观影积累不仅让他深谙谍战片的音乐风格,更让他悟出了创作视角:“其实你会发现,很多经典的电影,无论多大的时代背景,都要落在‘人上面。”这也正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最珍贵的地方,它没有着力打造以往红色题材中只有勇敢刚强、坚韧不屈的铁汉英雄,而是刻画了一个个会无助恐惧,也有深情与柔软的血肉之躯。
翻阅资料和采风的过程让杨帆感慨万千。“李白烈士真的很了不起!作为一个寻常的男人,如果为了保护家人而放弃发那份电报,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他既保护了妻儿,又完成了自己作为党员的使命……”杨帆不禁感叹道:“其实他也是普通人,英雄之举往往是瞬间的抉择。所以要把握这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我的切入点很简单,就是‘人性,关于普通人的东西。”
当英雄从崇高回归平凡,就从神坛走近了你我身边,因为真实,所以动人。作为英雄主人公的李侠,如何与敌人周旋、克服困难完成工作,如何经受敌人的折磨,这些在红色电影中塑造英雄形象的重头戏和惯常手法,在舞剧中都被弱化和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刻画他作为“人”的一面;同时更加强了对所处险恶环境的描摹,增加了他与革命同志们的互动,这便更加突出在风诡云谲的时代洪流裹挟中,一个“小我”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奋力前行时的艰险与勇敢;而那些与他一起并肩作战、为革命理想牺牲的人们同样伟大。正如该剧编导之一韩真所言,这部戏力图“从地理空间这个‘骨架向着人文空间的‘血肉无限延展、渗透。”所以這部戏不仅仅是一个上海的谍战故事,而是浓缩了所有对“爱与信念”怀抱理想者的颂歌。
播下音乐主题之种,用情感浇灌形象之花
尽管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多年,涉猎过大量军旅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任务,但面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杨帆坦言,这个过程磨了很久。他说:“我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写主人公,避免音乐视角的过度抽离。有一天我突然想,不行,我一定要回到那个年代去,找到一个男人要对女人说的话。”采取“体验派”的视角后,他苦苦寻觅的灵感翩跹而至。他把写好的主题音乐交给韩真和周莉亚两位编导后,就去忙其他事情了。多日后,两位编导跟杨帆约了视频电话。“当时她们在上海歌舞团的一栋小洋楼里,和着这段音乐谈感想,说着说着,她们就把自己给说哭了。”杨帆比划着她们擦泪的动作,显然未曾预料到这一幕:“她们说这个音乐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它了!”由此,《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音乐主题就被敲定下来了,几乎未做修改,这让杨帆不禁感叹“很难得”。
杨帆特别强调了和乐手交流的重要性,作曲家要聆听演奏者给出的建议,如舒服的音区、适合的演奏技法、最佳的表现力等,写出让乐手、听者都舒服的作品,而不是只顾作曲家的个人意图。“仅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配器上,精进技术固然重要,但跟演奏家们沟通有时比书上写的理论有用。”杨帆特别报出一串名字,他们是来自北京各大乐团的首席及优秀独奏家,担任本剧音乐演奏,还有将音乐混编出交响乐声场的杰出录音师、混音师们。杨帆满怀感激地说:“听音乐时我们不能忘记幕后的演奏家们,正是他们赋予了作品生命。”通过他们精良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修养,为观众们诠释出最贴合作品气质的乐章。
剧中除了使用雷雨声、钟表嘀嗒声来勾勒场景和气氛以外,杨帆更是找来了很多动效,“塞”到了音乐的缝隙中。“既然要往电影化的方向创作,不妨就用上电影的手段。”那些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声响,诸如倒水声、翻纸声、打字机声和相机快门声,配合着情节和表演令人眼前一亮,饶有趣味。这些声响既放大了动作,为场景聚焦,强调了角色的行动,又为之后角色的反转以及戏剧的高潮做好了铺垫。自不必说,李侠发送电报时“滴滴滴”的声音,更让观众心潮澎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舞剧的音乐如同台词,替无言的角色将内心外化,渲染着极致的情感,成为舞蹈的灵魂。杨帆补充道,舞蹈亦赋予了音乐灵魂:“优秀导演的最可贵之处,是他会从音乐中抓出‘点,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在第二幕的雨夜特务追捕中,杨帆效仿维瓦尔第《四季》中疾风劲雨般的快速下行音阶来描绘追逐的紧张感。后来观看排练时,他发现其中一个长号的渐强音被编导做成了特务急奔时的滑步效果,冲击力十足。这个视觉化的设计让杨帆格外惊喜,他赞叹道:“并不是我音乐写得多好,而是与她们编排的舞蹈结合得特别好。”相应地,舞蹈也为音乐创作带来了启发。剧中的“名场面”舞段《晨光曲》,原有一个音乐版本,后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建议下改用了任光先生的《渔光曲》。要把这支小曲按照编导的要求改编成长达七八分钟的段落,并没有预想得那样简单,无论怎样调整,编导们始终认为速度过快。直到他看到演员们坐在板凳上安然闲适地摆弄手中小蒲扇的视频时,杨帆终于领悟到意境所在。于是他改用一种“紧打慢唱”的方式,在温暖安宁的弦乐长音中,钢琴以固定音型演奏分解和弦,灵动地填满了空间。“这是音乐上磨得最久的一段了。”事实证明,这样的音乐处理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当悠长连绵的乐句以极为舒缓的速度配合这一场景,从听觉到视觉,《晨光曲》都犹如一幅被赋予生命的油画,徐徐展开。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音乐没有成为从属于舞剧的“配乐”,而是与之旗鼓相当的表现手段,两者紧密结合,形成相互解释、补充,彼此点睛、升华的一种“互文”关系。同时,该剧的原创音乐也成为具有内在逻辑、可以被独立欣赏的佳作。
在默契“碰撞”中,共塑经典
“其实,现在中国一点都不缺人才,人才济济,每个人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杨帆能加入《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创团队,始于韩真与周莉亚两位编导老友的力荐。编导们和团队的充分信任也给了杨帆充足的创作空间,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先等他写出音乐后再去编创,这样就避免了通常舞剧作曲被要求效仿“代用音乐”创作的窠臼。他没有把《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作是创作“任务”,而是把它当成一次难得的创作机会。历时五个月的音乐创作,让他感叹这是他迄今“打磨得最狠”的舞剧音乐,但包括文华奖在内的多项桂冠和来自观众们空前的高分口碑,令这一切付出都值得。
无疑,杨帆是最适合《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音乐“操盘手”。其实,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完美之选呢?他们似乎都是为这部戏而生,为彼此而存在。“我们大家三观都很合,而且都是年轻人,彼此不会有面子上的顾虑,有问题也直言不讳。”为配合编导的艺术主张,有时他要做一些让步,例如全剧尾声处,他曾提议使用人声,但最终还是充分尊重了编导的意见,使用纯器乐(吉他)的处理方式。有时,他也会坚持己见。譬如剧中有场戏,是李侠被一声炸雷从噩梦中惊醒。在第一次看联排时,这声炸雷把主创同事都吓得不轻,杨帆就用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和好莱坞惊悚片中惯常的手法向他们解释:“当你觉得没事了,‘啪!就用特效点你一下,我觉得这种刺激要有一个,所以我比较坚持这个设计。”回顾这段时,杨帆带着一丝像是恶作剧得逞般的竊喜:“我有意把这个声效加得比较大。第一次看联排时我事先没吱声,结果‘轰的一声,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他们还以为是音响坏了,哈哈哈!”对于这个小“心机”,他显然很得意。
实际上,更多时候主创们会在共同碰撞中发现不谋而合的默契。剧中李侠回到裁缝店翻找情报时,以电影化的倒带效果呈现,这其实是杨帆和编导们碰出来的火花。“音乐快要写完时,我给他们打了电话,我们一致觉得不能再用惯常的正向叙事手法去营造紧张气氛了……”他们想到了一些电影的处理方式,当侦探回到案发现场,通过脑海中的推理,如同目睹事情的经过。于是杨帆提议加入一点电子音乐里的逆行效果,“其实不用真的倒带,只要加一点音效,穿插进去产生不真实的效果就够了”。这个小设计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这段戏最终呈现出了十分惊艳的效果。
热爱摄影的杨帆经常带着相机,为大家捕捉工作中的瞬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声名鹊起并斩获文华奖后,一日他翻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当时他和两位编导在讨论,摊开的剧本上有一道斜长的光线,明暗之间形成一个狭长的夹角,他随手拍下了这个画面。当这部剧合成出来时,在李侠乘黄包车离开以及雨夜奔走等多个场景中,也有如出一辙的灯光设计,杨帆连连惊叹“一模一样”。大家审美趋同,合作默契,类似的偶合也不止一次,这让人无法不感叹冥冥之中存在的某种“deja vu”(似曾相识)。我无法想象,若将任何一位主创换作他人,《永不消逝的电波》会变成何种面貌?他们就像榫卯结构那样严丝合缝,彼此支撑,形成巨大合力,构成梦幻组合。
2020年末,上海交响乐团向先后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的四位作曲家委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作品。作为八零后的代表,杨帆创作的交响诗《父辈》正是脱胎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音乐。《父辈》在2021年新年之际进行了试演版首秀,而最终长约二十五分钟的完整版也在2021年5月完成首演。
杨帆还透露道,他正在策划将《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剧的音乐整理成一套组曲,未来以现场音乐会的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出。与此同时,《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新一轮巡演再度启程,由南至北,从春到秋,迈向第三百场的里程碑,而杨帆谱写的动人乐章也将继续激荡着剧场中每一颗跳动的心。“无论我今后会创作出怎样的作品,相信这部舞剧的音乐将会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两百场的纪念节目册中,杨帆如是写道。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共情;在转瞬即逝的音乐中,我们与无形的声波共振,捕捉并解读那些关于“爱与信念”的密码,相信这也是他们渴望我们传递给后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