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二者矛盾的研究
2021-07-19王宇
王宇
【摘 要】当前,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学生所学知识无处应用,企业求贤若渴,该现象主要受社会、企业与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应深入剖析矛盾成因,才可得到妥善解决。对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分析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并总结“荒”与“难”的成因,最后提出科学可行的化解措施。力求通过增加学生对岗位需求了解、参与岗位实践、实施压力管理等方式,使学生能力与素质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由此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企业“工荒”;大学生;失业;矛盾冲突
引言
近年来受院校扩招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部分学生未树立正确择业观,对就业要求较高,市场调查少,导致“毕业即失业”现象普遍。在企业方面,高科技人才留不住,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想要,宁愿职位空缺也不肯降低招聘标准,导致最终无人可用,致使企业“工荒”与学生失业矛盾日益突出。对此,企业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岗位需求,学生应做好市场调查,并客观的认识自身,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化解就业与招聘方面的矛盾。
1.当代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二者矛盾出现的原因
1.1社会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够完整,许多中小企业仍处于产业链底端,依靠廉价劳动力开展生活工作,缺少技工与普工,可供大学毕业生实现价值的岗位较少,反之农民工更加“抢手”;二是院校教学方向与市场需求背离。当前本科以上院校不断扩招,导致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社会地位降低,市场上出现许多高学历的择业者,但却很少有熟悉技术的人才。因高校专业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市场需求背离[1]。
1.2企业因素
部分中小企业工资较低、环境较差,特别是以劳动力为中心的企业,薪资常常达不到毕业生的意愿,且员工福利、保障不够完善,成为“用工荒”的重要成因。此外,部分企业的人才储备观念薄弱,戴着“有色眼镜”招聘,非名牌大学必要不要、女性不要、地域歧视等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求职者的积极性。
1.3个人因素
刚出校园的大学生职业定位不够理性,一些虽然学习成绩佳,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一些学生的就业观落后,认为自己辛苦读书毕业应找一个收入可观、体面的工作,一门心思想进国企、国家机关等处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接受民营、中小企业的工作。
2.当代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二者矛盾问题突出显著
2.1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
据调查,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降低,与2014年相比降低1.6%,2018年毕业生“受雇工作”比例为73.6%,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毕业生数量增长到874万人,与2019年相比增加40万,加上受疫情因素影响,线下春招取消,线上春招不够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2.2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
就业心态成为“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心态浮躁,市场调查不充分,一旦入职工作与预期差距较大时,有72.6%的学生会选择立即辞职,只有27.4%选择认真工作提高自己的待遇,使其符合自身预期。在实习阶段遇到困难时会存在“预先失败”心理,认为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只想着辞职后去其他行业中发展,但到了新环境同样会遇到困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就业流动性居高不下[2]。
2.3企业缺少技术工人与学生不愿意就业
当前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在经济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要求也随之提升,因没有开展充分的市场调查,就业观不端正,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宁可不要工作也不肯降低要求。企业方面虽然缺乏技术人员,但非名牌毕业生不要,宁可工位空缺也不肯降低招聘标准,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大学生失业,造成双向资源浪费。
3.当代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二者矛盾的症状与评测
3.1大学生就业问题问卷调查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作为本次调查的数据依据。
(2)调查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男女生各占1/2。其中,语言专业学生有24名,占比24.00%;经管专业学生有23名,占比23.00%;機电工程专业13名,占比13.00%;艺术类学生16名,占比16.00%,剩余均为人文类学生。
3.2应届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分析
(1)学生现状与需求
在学生的岗位需求方面,据调查,毕业生表示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学生没有足够信心,只有20.35%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找到适宜工作充满自信”,而有45.26%的学生表示“要想找到心仪工作要付出更多努力”,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学生对找到心仪工作的不自信;有32.54%的学生表示“就业形势不利,担心找不到工作”。此外,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变化可体现市场上人才供给状况。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但这一想法注定会导致后续跳槽。在薪资需求方面,以二三线城市为例,大部分学生的薪资渴望在4000—6000元/月,大部分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期望在3000元以上[3]。
(2)企业招聘需求
据调查,2019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超过100万,2020年超过611万,应届毕业生群体数量巨大。大批应届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企业岗位总招聘量有限,且对人才要求较高,由此产生矛盾。据调查,2020年计划招聘一流名校毕业生的企业占比4.10%,与2019年相比增加一倍;计划在211院校中招聘人才的企业占比35.9%,与2019年相比增加5.10%。在招聘期间,企业要求学生拥有平和稳定的就业心态,其次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要求。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将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调整就业心态反而不够重视。此外,企业对毕业生岗位知识给予高度重视,这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企业还普遍要求毕业生拥有较强的能力、社会了解度高等,但学生普遍认为自身求职方法与技巧不足、对用人标准不够了解,影响自身就业。
3.3当代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总结与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企业“工荒”与学生失业间矛盾的成因主要在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期待岗位与空缺岗位不符等,具体如下。
(1)就业信息与招聘信息不对称。据调查,部分学生对招聘企业的信息掌握不全面,如企业对求职者性格、特长、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等等,但在企业招聘简章中常常没有涉及。例如,2019年全国毕业生数量892万人,市场新增岗位1000万个,但学生并不了解新增岗位的地区与行业,因双方信息不匹配,从而影响学生的准确择业,只能通过投简历、碰运气等方式应聘。
(2)学生能力与用人标准不符。学生素养与企业用人标准不符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责任感与学习能力,而学习成绩、学历次之。但大学生虽然接受过专业课教育,普遍能够掌握专业知识,但在专业技能上存在短板,很难通过企业专业测试。同时,只有较少的学生拥有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与企业要求相符,大多数学生的综合测评分数不高,无缘自己心仪的工作,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满足其要求的人才,二者间由此产生矛盾。
(3)学生期待岗位与空缺岗位矛盾。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渴望找到薪资较高、保障完善、前景光明的单位,最好能进入外企、国企或者机关单位。但市场空缺岗位与此不符,市场岗位以安保、展销人员、简单体力劳动等为主,上述岗位的共性在于门槛低、专业知识要求少等,要求求职者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如若业绩良好,薪水和待遇将远远超过国企、机关等单位。但是,因部分学生存在传统就业观,认为此类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低,不够“体面”,加上企业在招聘中没有充分宣传,例如,个别企业认为保安、展销与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大,无需制定完善的培养和保障机制,干不了就再招。长此以往,招聘到的人员素质逐渐降低,大学生更是对此类行业嗤之以鼻,影响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不利于此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4]。
4.当代企业“工荒”与大学生失业二者矛盾的化解措施
4.1增加大学生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
一方面,企业在校园招聘会中应加大信息宣传量。当前,企业主要通过宣讲的方式介绍自身的企业文化、经营成果等。但事实上,许多信息是无价值的,无法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符合。例如,学生更关注自己所学知识能否在工作中发挥价值、自身性格特点能否适应岗位需求、晋升渠道、薪资水平等等。据调查,部分企业为树立良好形象可能会夸大薪资待遇,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干扰学生选择。对此,企业应改善宣传内容,通过更加详实的数据为学生介绍薪资待遇、补助、岗位需求等,例如对求职者性格特点、是否能够接受长期加班、出差、是否具备较强应变力等进行要求,增加学生对岗位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普遍采用先实习、后签约的方式,且实习期较长,期间补助较少甚至没有,一些大学生即便遇到想尝试的岗位也会有所犹豫。对此,企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尽量缩短实习时间,并为学生提供适当补助,由此降低学生的择业风险。
4.2增加大学生的岗位实践
企业在招聘时可开展实践活动,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专门设立培训基地,招收学生在校实习;企业还可在校内招聘兼职实习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参与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环境;也可在校园内开展商业活动,如校园科技大赛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便于毕业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4.3调整目标岗位与心理预期的一致性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就业观,调整目标岗位与心理预期的一致性,不要过分拘泥于外企、国企、公务员等,应树立长远眼光,先就业再择业,结合自身兴趣与性格特点,理性客观的思考自己喜欢、适合什么岗位,明确职业定位,避免盲目应聘增加失败率。此外,毕业生在找工作之前应科学规划,借助互联网、校友、招聘会等渠道搜索就业信息,并开展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将采集的信息筛选和整理后,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成功率[5]。
4.4提高就业过程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对某项事情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属于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在十九大会议后,我国政府不但增加毕业生扶持力度,还将就业纳入政府考核中,要求高校就业工作者辅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过程的成就感、幸福感。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毕业阶段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学生在大一阶段便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院校就业工作者,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课程,结合学生自身SWOT、兴趣爱好等做好就业准备,不但提高自身素质与竞争力,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此外,各级政府不断为毕业生宣传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其报名参与“西部计划”“参军入伍”等工作,并开展辅导、调剂、推荐等工作,使毕业生能够清楚认识到东部就业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而西部就业空间广阔,可为其施展才華提供更多机遇,大学生应征入伍、担任村官,在就业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保卫国家、带领农民致富等,自身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
4.5实施压力管理
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局势难免产生较大压力,出现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对此,应采取科学的压力管理措施,帮助其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具体如下。一是“面对”。突发的疫情使人措手不及,这属于不可控因素,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而不是整天怨声载道。毕业生可以十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团体,彼此分享最新就业政策与信息,参加学校或者其他机构组织的招聘会,调整心态更易找到理想工作;二是“接纳”。在找工作期间产生的压力都属于正常身体反应,无论情绪如何都要接纳,并给予释放的空间。学会调解心态,寻找压力的来源,并采取措施进行舒缓,接纳求职的不确定性,学会科学管理压力,调控情绪。
5.结论
综上所述,受院校扩招政策影响,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但与当代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对等,导致企业“用工荒”与学生失业矛盾产生。对此,应从社会、企业与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出发剖析成因,并通过增加学生对岗位需求了解、参与岗位实践、实施压力管理等方式,使学生能力与素质满足企业用工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工作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为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斌.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J].青年研究,2019,000(001):39-46.
[2]付继元,严燕飞.论民工荒与结构性失业[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0(002):46-50.
[3]付万杰,车丹.中小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20(06):12-014.
[4]陈婧.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0.
[5]李德勋,于坤.倡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9(3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