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汉画像艺术研究的价值

2021-07-19王雪梅

美术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复兴鲁迅

王雪梅

【摘要】鲁迅对汉画像的收藏与研究不同于以往的金石学研究,不限于单纯的文字考释,从收藏、考据到计划出版,鲁迅致力于汉画像的保护与传承,是汉画像艺术研究的领军人。探究鲁迅收藏汉画与弘扬汉画像艺术精神的路径,可知鲁迅对传统文化并不是全面地批评,而是“取今复古”,为艺术另辟新路,意在复兴、改善。挖掘鲁迅的汉画像收藏的历史进程和贡献,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鲁迅;复兴;汉画像

鲁迅作为一名美术家,其艺术实践活动近些年逐渐被挖掘,汉画像拓片收藏和研究作为其美术活动中的重要部分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打开鲁迅的日记和书信可以发现,鲁迅的汉画像收藏贯穿其后半生,鲁迅评价汉画像“气魄深沉雄大、美妙无伦”。巫鸿认为:“画像石是和汉代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被看成是汉代文化的一个核心区域。”①汉画像中的庖厨乐舞图像激起了鲁迅对于汉代民俗生活的想象;神仙异兽图像引发了鲁迅对古代神话世界的向往;历史典故图像重塑了其对古人圣贤的认识。鲁迅对汉画像拓片爱不忍释,吸引他的不仅是汉画像雄厚遒劲、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以及囊括宇宙、诡谲多变的象征世界,更是传统文化里洋溢着的昂扬向上的民族生命力。

一、“反传统”:意在复兴、改善

鲁迅是一位复杂、具有多面性的文化巨匠,是站在时代巨人肩膀上的眺望者,带着前瞻性的目光回望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鲁迅激烈的批判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和文化,但是又热衷于汉画像艺术的收藏和研究,看似矛盾,其实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艺术清晰的认识。鲁迅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是中庸之道,喜欢用调和折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在《无声的中国》讲过一个例子:“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②所以要带动国民达到想要的目标,就必须以更加激烈、彻底的方式。要想反抗传统文化中腐朽人心、禁锢思想的糟粕,就必须要拿出彻底决裂的态度。所以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他所批判和反对的也只是传统文化中落后、不合时宜的腐朽部分。1936年3月4日,在写给尤炳圻的信中讲到中华民族生于大陆,历来受外族侵扰:“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是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③故鲁迅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艰难前进,必须揭发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腐朽落后的部分,改善并且复兴中华民族,鲁迅在这里用了“复兴”一词,看见其对传统文化始终“弊帷不弃”。鲁迅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自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一生从未停止过抄录和辑校古籍,当他接触到汉画像拓片之时,便深深地被这汉代传统民间石刻艺术吸引,无论清贫还是疾病都时刻挂念汉画像拓片的收藏和出版。试图从汉代艺术中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复兴当代艺术,甚至去影响国民。

他在写给李桦的信中提到汉画艺术:“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利生动,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④汉代作为民族精神饱满、高涨的时期,在时代精神感召下迸发的艺术作品无不呈现出雄厚、深沉的艺术风采,彰显了大汉王朝昂扬向上的民族自信和不为他族奴役的魄力。在鲁迅看来,这正是现代中国文艺中缺少的,故鲁迅喜爱汉画像艺术,并且想将汉画艺术纳入到新兴的木刻艺术当中,意图为此开辟另一境界。鲁迅的反传统是决绝的,却不是同一而论的全面反对,是时代逼迫下的“重拳”,实则意为复兴和改造。

二、收藏汉画:旨在挖掘、传承

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艺术珍宝,是大汉王朝留给子孙后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鲁迅从1913年接触到第一块山东汉画像拓片开始,倾其才华和精力致力于汉画像拓片的收集和整理当中,试图将所藏汉画像拓片汇编成册,使其得以传承发扬,在汉画像艺术研究中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造诣,为现代汉画像艺术的研究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鲁迅收藏的汉画像拓片主要分布在山东与河南,山东汉画像发现和研究都较早,故拓片资料丰富,而河南汉画像石发现较晚,在鲁迅后期的收藏才涉猎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汉画像的影子,赞叹汉画像艺术的自由与宏放,鲁迅在《朝花夕拾·后记》中讲道:“汉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或雕刻古来的帝王、孔子弟子、孝子之類的图。宫殿当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却偶然还有,而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石室。”⑤在《坟·看镜有感》中还写道:“遥想汉人多么宏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⑥鲁迅赞赏汉代宫殿和墓室中的石刻艺术,被其自由宏放、不拘谨的风格和丰富的创作题材深深吸引。

汉画像中的民俗图像作为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了汉代民俗图景。基于对民间艺术的推崇和对民俗的挖掘,作为汉代日常生活图景缩影的汉画像石,其散发的民间烟火气息,始终萦绕在鲁迅的内心深处。如鲁迅收藏了许多山东朱鲔石室的汉画像,并且高度欣赏其风格内容,认为其中的宴饮庖厨等风俗图像珍贵少见,试图收集全套图像。在其日记中记载:“1916年5月7日往留黎以拓片付表。购得《朱鲔石室画象》十五枚:杂山东残画象四枚。”⑦“1919年6月6日,午后往留黎厂买《朱鲔石室画象》残拓十四枚,券三元。”⑧1934年3月6日,在写给姚克的信中提到,“汉画象模胡的居多,倘是初拓,可比较的清晰,但不易得。我在北平时,曾陆续搜得一大箱,曾拟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印以传世,而为时间与财力所限,至今未能,他日倘有机会,还想做一做。汉画象中,有所谓《朱鲔石室画象》者,我看实是晋石,上绘宴会之状,非常生动,与一般汉石不同,但极难得,我有一点而不全,先生倘能遇到,万不可放过也”⑨。1934年4月22日,鲁迅在写给姚克的信中再次表达了收集完整朱鲔石室画像的渴望,并且认识到在拓印画像石之时,需要附加说明:“石刻画象印起来,是要加一点说明的,先生肯给我译成英文,更好。但做起来颇不易,青年也未必肯看,聊尽自己的心而已。《朱鲔石室画象》我有两套,凑合起来似乎还不全,倘碑帖店送有数套来,则除先生自己所要的之外,其余的请替我买下,庶几可以凑成全图。这石室,四五年前用泥塞起来了(古怪之至,不知何意),未塞之前,拓了一次,闻张继委员有一套曾托人转辗去借,而亦不肯借,可笑。”⑩鲁迅热切地投入到汉画像拓片收藏当中,不断托友人购买或自行购买,甚至亲自到出土地考察,可见鲁迅对汉画像拓片收藏与研究的热情。

汉画像笔势雄浑带有张力,朴实自然又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故鲁迅评价其“美妙无伦”,连被西方稱赞的日本图案渊源都出于我国的汉画,但近代以来,艺术中自由奔放的风采气度随着民族自信的沉落愈发低迷。故鲁迅对汉画像收藏、研究的一系列工作,不仅仅是出于对汉画像的喜爱和兴趣,也不限于为现代美术开辟新的路径,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精神的溯源与发扬,是关系到国民性改造,自信觉醒的重要实践。

三、鲁迅汉画像艺术研究的学术价值

鲁迅的汉画像拓片收藏自1913年的一片山东汉画像开始,一直到1936年去世,跨越了23年的荏苒岁月,数量多达700多件,涉及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张道一高度肯定了鲁迅汉画像收藏和研究价值,并认为:“较早的研究嘉祥汉画的两部专著,一部是清代道光年间瞿中溶的《汉武梁祠堂画像考》,另一部是1931年印行的容庚的《汉武梁祠画像图录和考释》,两部书都是考据性的,还不能说是侧重艺术的研究。真正重视汉画艺术的先行者,是鲁迅。”??又正如鲁迅对于金石学家瞿中溶《汉武梁祠画像考》的批评:“瞿氏之文,其弊在欲夸博,滥引古书,使其文浩浩洋洋,而无裁择,结果为不得要领。”??鲁迅的汉画像艺术研究是汉画像艺术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考据,更是把视野扩展到图像,探究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态度严谨认真。1927年11月30日,鲁迅兴致勃勃地托人前往有正书局购买《汉画》两册,但观看后鲁迅对其极为不满,认为此书:“甚草率,欺人之书也。”??可见鲁迅对待艺术研究态度的严谨和认真,不做无用之功,不欺世人。

1934年6月9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于拓印,尚有二小野心。一,拟拓印德国版画集,此事不难,只要有印费即可。二,即印汉至唐画像,但唯取其可见当时风俗者,如狩猎,卤簿,宴饮之类,而著手则大不易。五六年前,所收不可谓少,而颇有拓工不佳者,如《武梁祠画象》《孝堂山画象》《朱鲔石室画像》等,虽具有,而不中用。”??鲁迅想有选择性地将收藏的汉画像拓片出版,只可惜受制于当时的经济和精力,加上工艺不佳,社会不稳定,出版汉画像全集的心愿始终未能达成。鲁迅收藏、研究汉画像艺术的“野心”不仅仅是传承,更是传播。鲁迅与青年学者姚克书信来往密集,热切地希望擅长英文的姚克可以帮助将汉画像拓印成册并且翻译成外文,给欧洲的学者们也瞧一瞧我们的民间艺术魅力。“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民族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原型结构,更接近民族精神的核心。”??当对外交流的大门被迫敞开时,中国本土艺术和创作不能一味地迎合,要从渊源不断的几千年文明长河中汲取力量对抗外来思想文化的野蛮式入侵。另外,中国古代素有“书画同源”之说,鲁迅对汉画像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图片的本身,而是深入到其背后,与传统的金石学家研究不同,不偏重于碑刻文字,而是关注图像本身,试图以文字解释图像,以图像解读历史,有一定图文互释觉醒。

总之,鲁迅对汉画像石的艺术研究,为中国汉画像艺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沿承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研究方法基础之上,融合进了西方图像学的研究思想和考古学研究手段,引领新时代的汉画像艺术研究。同时,鲁迅传承汉画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力图开辟新的艺术道路,挖掘民魂,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结语

鲁迅在《文化偏执论》中讲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中国的文艺既要不落后于世界艺术思想潮流,又不可丢失掉汉画像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血脉精华,应择今之优,复兴传统,为文化和艺术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鲁迅批判封建礼教和传统儒家思想,但是另一方面锲而不舍地做着汉画像“文艺复兴”的工作。鲁迅的“反传统”也是在传统基础之上的“剔旧纳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为基础,为当今艺术寻找出路。

注释: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论鲁迅汉画像石研究的学术价值”(编号:KYCX 20_2415)的研究成果。

①[美]巫鸿:《美术史十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第84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10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第539页。

⑤鲁迅:《朝花夕拾·后记》,《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40页。

⑥鲁迅:《坟·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08页。

⑦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26页。

⑧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70页。

⑨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9页。

⑩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82页。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第2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83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8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145页。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商务印书馆,2011,第3页。

鲁迅:《文化偏执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参考文献:

[1][美]巫鸿.美术史十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2]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3]陆玖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许寿裳.回望鲁迅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朱存明.汉画像之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张道一.汉画故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藏拓本全集——汉画像卷[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9]剪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复兴鲁迅
鲁迅防窃
孔乙己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复兴
从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阿迅一族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