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如何诊断与治疗
2021-07-19刘娟
刘娟
乳腺癌患者初期并无显著症状,易被忽视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及时确诊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病情控制和术后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乳腺癌的诊断
1.观察触诊。观察乳房皮肤是否有橘皮样、湿疹样病变,腋窝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非哺乳期乳头是否出现血性、浆液性、水样溢液等;触诊可排查乳房肿块、皮肤结节等病征。
如果自检发现乳房肿块,且无痛感,不要太过紧张,因为乳腺增生时也有此类症状;若肿块单侧单发,且边缘不规则,自检时不易推动,则须及时深入检查。乳房肿块侵犯腺体与皮肤韧带后,会使乳房皮肤形成凹陷,呈酒窝状,甚至牵拉乳头内陷,而且淋巴水肿会导致乳腺皮肤橘皮样病变;癌细胞往往浸润皮内生长,则会形成皮肤硬性结节。
2.影像学分析。目前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超声、乳腺X线钼靶摄影和磁共振增强检查等。
乳腺超声适用于35岁以下年轻女性。年轻女性的乳腺具有高密度的特点,超声能看到0.5厘米左右的肿块,结节、肿块的显现比钼靶更好,还能判断肿块位置并观察周围血流情况,便于发现早期乳腺病变,而且比钼靶、磁共振费用低。但检查结果受制于仪器分辨率、操作医生经验等,或会遗漏一些病变特征。
乳腺X线钼靶摄影弥补了乳腺超声的不足,能观察早期乳腺癌的钼靶征象;但因钼靶检查时将整个乳腺压扁透视,会将腺体与病变部位堆叠,不适合年轻女性高密度型乳腺检查;且有一定放射性,每年检查不能超过两次。
乳腺磁共振增强检查检出浸润性乳腺癌的敏感性高于钼靶和超声,但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且不适用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黄金标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术切除肿瘤,取样进行病理检查;二是穿刺活检,通过取样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特性,判断肿瘤性质、种类及发展阶段等情况,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乳腺癌根据病理分析指标分为四个亚型,不同亚型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一般来说,乳腺癌多采用以手术为主、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模式。常见手术方式有乳腺改良根治术和保留乳房手术(简称“保乳术”)。随着科技发展及患者对自身美的追求,保乳手术、微创手术受到更多患者的青睐。但对于导管原位癌和早期浸润性乳腺癌,通常还是建议手术切除。
2.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部治疗,但副作用较大。高能X射線或质子线破坏癌细胞,减缓了癌细胞的生长,但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患者自身的免疫力。
3.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药物破坏癌细胞,包括化学疗法、激素疗法、靶向治疗、免疫疗法。
化学疗法分为术前化疗和术后化疗。术前化疗可以缩小病灶,还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及化疗方案是否合理,为术后化疗提供依据。术后化疗的作用则是巩固疗效,消灭患者体内存在的残余病灶或微小转移灶,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激素治疗通过改变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所需的内分泌微环境,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从而控制肿瘤发展并促其死亡。绝经前后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有一定差别。
靶向疗法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特定基因或蛋白质设计与之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的过程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靶向治疗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找到特定分子靶标。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于某一基因,随着个体差异,疗效可能会差异很大;且靶向药物也会产生一定副作用和耐药性,而且价格高,患者要与医生密切沟通,对治疗效果进行严密监测,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免疫疗法是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细胞。免疫力提升人体对抗癌症的防御能力也会增强。
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生活可以逐步恢复正常。但无论何种分型,乳腺癌术后都有两大复发高峰:术后1~3年和8~10年。因此,治疗后患者应定期随访和复查、合理饮食、积极锻炼,采取积极行动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