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如何影响中国?
2021-07-19梁中华
梁中华
年初至6月中旬,钢铁、煤炭都在涨价,很多人都比较担心大宗商品涨价的问题。其实对比来看,中国的通胀压力并不是很大,美国的通胀压力才算惊人,因为美联储这一次货币刺激的强度非常大。
美国的经济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主要靠消费,中国主要靠投资。消费靠居民手里的财富,包括房子、金融资产、股票,此外还有收入。2020年美国房价上涨了12%,与之对比,2019年涨幅不到3%。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美股大跌,美联储快速出招,股市很快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而且不断创出新高。美国人的资产有7成在金融市场,中国人则主要在房产,所以2020年美国居民财富大幅增值。
居民收入方面,美国去年也是上升的,增速达到7%,疫情爆发前则不到4%。也就是说,疫情之后,美国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增加部分主要来自美国政府发放的补贴。补贴力度有多大?以第三类补贴方案为例,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的居民,在家什么也不用做,3月份可以直接拿到1400美元的一次性现金补偿。如果失业在家,每周可以拿到300美元的联邦政府补贴,再加上州政府的补贴,一共有600- 700美元,而一个餐馆的工作人员一周正常上班的收入是400-500美元。
2020年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非常强劲,从结构上看,去年是美国商品消费最繁荣的一年。而美国的商品消费很大一块是电子产品,美国强劲的消费是带动去年全球电子产业爆发很重要的原因。美国的商品消费增速有多高?剔除低基数,2021年3月,美国的耐用商品消费增速达到26%,可以说是过去60多年来最高的增速,非耐用品的消费增速也高达11%。
综上来看,去年虽然美国爆发了疫情,但商品消费一点都不差,房地产市场也繁荣。当前美国面临的问题就是生产端没有恢复,因为疫情防控,制造业、服务业的很多供给未能回升,导致其现在的产能利用率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需求比供应高出20多个百分点,导致美国出现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产出缺口。
去年美国整体通胀水平之所以看起来比较低,就是因为服务业弱。疫情管控,大家闷在家里拿着政府补贴,不用工作,只能消费商品,减少了对服务的消费。但把服务业剔除掉,美国去年的商品消费非常强劲,可以说是经济大繁荣的一年,通胀水平结构性大幅飙升。美国的强需求也带动中国出口,如果去年没有中国给美国供货,美国的通胀可能要飙上天了。
今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美国去年买的电子产品、耐用品非常多,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耐用品和电子产品的消费总量已经差不多见顶了,接下来就要购买服务。美国的疫苗接种速度很快,防控措施会慢慢放开,人们慢慢开始出门消费了。一旦服务消费能力明显上升,服务业需求很快会回到正常。但是供给的恢复是比较缓慢的,所以去年是商品的通胀,今年会是服务的通胀。美国4月的CPI已经飙升到4%以上,5月继续跃升至5%,服务业通胀也在攀升。
从供给端来看,美国因为补贴发太多了,比正常工资还高,所以部分失业者没有动机出来上班。新的补贴出来以后,美国的低收入群体大概率不愿出来工作了,所以类似餐馆这样服务行业的需求可以很快回到正常,但会增大美国的通胀压力。接下来,在9月份补贴停止发放之前,美国通胀压力不会出现实质性缓解。
如果美國通胀上行,对中国来说,就要防范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最近美国的国债利率已经飙涨了一波,接下来美债利率会冲到2%以上。美债是全球的风向标,如果美方政策慢慢收紧,对纳斯达克以及国内的核心资产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压力,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过,中国不会因为美国的政策收紧而加息,但下半年汇率会有贬值的压力。
去年中国经济的大幅度回升,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和出口拉动。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房地产已经出现过热的迹象,终端消费始终是经济的薄弱环节,这和疫情防控、人口流动相关联。到2021年3月,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还是负增长,这说明农民工回去以后,没有再回到城市,这是经济修复的短板。只要疫情没有完全过去,中国的终端消费就很难完全回到正常。
总量已经正常、结构分化非常大的情况下,今年的政策大基调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其内涵非常丰富,核心是不依靠强刺激,更多进行一些结构上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化解之前货币刺激带来的各种风险。具体来说,结构上的调整就是对需求端进行管理。需求端面临的问题是,居民喜欢买房子,不愿意消费。2020年12月至今,从央行到监管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融资政策陆续收紧,调控方向基本上是确定的。以往支持消费的方式是通过财政发补贴,如家电下乡,现在更多强调共同富裕,强调公平,接下来这会影响很多方面的政策,包括消费。另外就是化解各种风险,比如中小银行、房地产、城投公司的风险。今年政府提出要降低杠杆率,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和城投公司要控制住融资增速。
货币政策方面,今年是宽货币、定向收紧信用,政策利率大概率不会调整,也不太可能降息,因为政策的重点不是稳增长,而是调结构。从经济增长目标来看,今年要抓住稳增长压力的窗口期,多化解一些风险。政策利率不会调,并不意味着不会控信贷,控融资,尤其对于房地产。今年,可能慢慢会有信用风险出现。
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也是偏紧的,因为稳增长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前4个月政府发债的结构非常克制。今年财政重点不是支持基建,而是支持科技、改革等领域。从季度数据看,中国经济的最高点是去年四季度,很多数据都是在去年四季度见顶的,比如投资数据,今年投资不再是重点。
出口方面,短期还很强劲,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还在货币放水,居民消费能力很强,但是短期生产不了那么多产品,所以不断从中国进口。细看份额,中国的出口份额在去年下半年有了第一波下行,是因为其他的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及东南亚国家的生产也开始恢复了。现在国内的出口份额还是比疫情前高2%,主要因为欧洲和美国的生产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随着疫苗接种,美国、欧洲生产逐渐恢复,对我们的供应链依赖度会有所下降。美国今年消费重点是服务业,服务业的需求会回升,但这部分需求和中国关系相对较小,到下半年,我们的出口还是会有一定的压力。
工业生产方面,最高点是今年前两个月,这和“就地过年”相关,大家不回家,对生产端有很大的提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往后看,经济增速慢慢在放缓。我们认为中国发生滞胀的可能性不大。从需求端来看,最高点是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包括4月的经济数据并没有比去年四季度好。从3月初到前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为什么大涨——在需求没有变得更好的情况下,主要和供给端的关系比较大。以钢铁为例,中国现在不缺钢,每月的钢材产量都非常高,库存比正常水平高20%-30%,为什么价格还涨?因为钢铁缺的是期货,囤货是涨价的重要原因。煤炭是缺现货,此前供给压缩太多,产能压缩太多。大宗商品涨价后,随着保供应受到重视,其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幅调整,往后看,中国的通胀风险基本不大。
整体而言,究竟今年的市场会怎么走?我们认为,今年政策很难放松,不会有强刺激的政策,经济会缓慢触底回落,实际上已经在回落过程中。具体到投资,权益市场没有那么好做,后市多关注结构性的机会。如果疫苗不断接种,中国的终端消费、大众消费会慢慢好转,带来个股的投资机会,而股市大的行情还是要等到核心资产的回调,包括港股的互联网公司。长期我们看好A股的核心资产,如果今年下行压力大,政策可能再次放松,明年可能是股债双牛的局面。
风险方面,需要防范的是政策和经济风险,如果美国政策收紧,中国的核心资产可能也会有一定压力。
大类资产里面,比较看好利率类的资产。中国经济在去年四季度见顶以后,国债利率也见顶了,今年无风险利率是往下走的,相对来说要防范信用风险。对机构来说,可以关注无风险利率、货币基金、国债等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