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著作《乐记》的本质与功能

2021-07-19武天佐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礼乐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的速度特别快,同时也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当时人们的思想境界的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而恰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音乐文化才能够快速的发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不论是在音乐的技术技巧方面,还是在音乐文化的理论之上,都为后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底子。

本文主要对《乐记》的音乐内容的本质和音乐的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其中的“礼”和“乐”具体展开分析。

关键词:《乐记》 礼乐 音乐功能

一、《乐记》中音乐的本质

《乐记》这本书的作者在《乐本篇》中曾经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他的意思指的就是,音乐是人们心中情感的体现,音乐能够把人们心中的开心和难过都表现出来。而人的心情恰恰会被其他的事物所影响,然后表现出声音,这是“声”。声音发生发展以后变成了曲调,这就是“音”;曲调再通过演奏,再用工具和舞蹈进行制作,就形成了“乐”。

在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的学习下,大多数时间都学习唱歌练琴,乐理知识等,往往却忽视了对“乐”本质的学习。而古人则更重视音乐学习中音乐的本质,他们认为音乐的本质不仅是包含“声”、“音”、“乐”,还包括礼数品德的教育以及思想升华等更高境界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恰恰也致使音乐在古代成为了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工具。

二、《乐记》中音乐的功能

1.《乐记》通过“礼”和“乐”进行的社会规范与教育功能

《乐本篇》主要说明音乐通过强大的艺术教育功能达到了治国安邦的作用。

在《乐论篇》中的礼乐治国的思想占据了整个《乐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而且好的音乐、不好的音乐,对人和社会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创造什么音乐、用什么音乐教育人,也会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乐记》中说过,“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与乐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但与此同时,礼与乐还有着不一样的功能。

“礼”强调人与人的礼仪,强调如何去管教人们,“致礼”确实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政治、伦理等“动于外”的要求,达到“庄敬”。但是,如果只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庄敬”,就会使得不同阶级间的分歧。一直这个状态的话,就会致使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不和谐的情况产生,人人之间表面一套心里一套,“礼”就变成严肃且不真实的流于表面的样子。

“乐”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解,让人们的生活具有幸福感,轻松愉快。于是,“礼”和“乐”这两个元素间需要互相依存互相平衡。因为一旦只有“礼”的存在,会使人们过于拘束,彼此之间会产生距离感;只有“乐”的话,人们就会思想放松,过度放纵。“乐”表达的是真、善和美,带有人真正的感情,因此有了“乐”的存在,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才会更好。而且,它不仅能让同阶级的人和睦地相处,还能激发出不同阶级间的人所存在的相同的性质,然后使全社会的人们的有凝聚力,这股凝聚力也会更大更强。因此,“乐”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让我们在内心中把握住欲望与道德的平衡的支撑点,有利于统一人类本能对外界的需要与思想境界提高;对于社会而言,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

因此,“礼”和“乐”需要相互补充,相互牵制,相互融合,才能使人们在接受社会规范与教育的这个过程接近比较完美的状态。

2.《乐记》具有音乐评价的标准

《乐记》成功的把孔子对音乐作品“尽善尽美”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传承并发扬,主张“德音”、“和乐”,抵制“奸声”、“溺音”。赵雪成在《<樂记>社会功能意义上的音乐哲学观》中认为,《乐记》中德音在形式上是“皆安其位而不相夺”,它的意思是乐言在十分稳定的同时,基本上不具有其他的倾向性,在特质上要表达出“平和之德”,曲调谐和而宽广。溺音是《乐记》所不赞同的声音,因为溺音指的是乐音在进行中,有时前进,有时后退,混乱而没有章法,“乐而不安”。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在自己的内心之中接纳这样的音乐,因为溺音象征着国家的灭亡之声。因此,《乐记》还起到了一个辨别音乐的好坏和善恶美丑的作用,它具有音乐评价的标准。

3.《乐记》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上述内容提到过,《乐记》拥有对社会规范的功能,这样规范社会的功能,把音乐和政治相关联的方法,对后世的音乐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后来出现的《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著名的音乐理论书籍,还有三国时期曹魏的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在他的一本“声无哀乐论”中,“和”就多次出现过。这些著作都和《乐记》有着很大关系。其中,《吕氏春秋》也继承了《乐记》理论基础,在《吕氏春秋》中有很多内容谈及“乐”自身的“和”与“节”,认为“乐”和政治有关,于是“乐”便一步步在“乐教”的方法来传播,对后来的学者们进行教学与继承。《淮南子》融入了多种学派的思想,将生命和音乐进行结合,给传统的“乐教”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可见,《乐记》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晓萌.《乐记》中“乐”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88-192.

[2]罗佳.以《乐记》为据评述音乐的本质[J].青年文学家,2012(12):107.

[3]郭婧.论《乐记》中的美学思想[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6):13-14

[4]赵雪城.《乐记》社会功能意义上的音乐哲学观[J].戏剧之家,2015(11):72+75

[5]康勤:《论〈乐记〉对宋代理学家乐论的塑形》,《学术界》2016年第5期。

[6]翟冬倩.浅释《乐记》中“音乐”的概念[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78-79.

[7]万玉杰.浅论《乐记》中音乐的起源发展及音乐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7(08):70.

[8]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 2005.

[9]吕骥.试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J].音乐研究,1991(2):12.

[10]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王晔.浅释“音”、“声”[C]//姚亚平,刘小龙.中央音乐学院学士论文选.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武天佐:1997.02;男;民族: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学历: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礼乐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礼乐”路径
礼乐文明的确立(部级优课)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从国君称呼看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
幼儿礼乐教育中的巧设情境策略研究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