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1-07-19刘长征
刘长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的效果,就要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一、注重能力培养,激发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也是他们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科。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地观察并积极地探索。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然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数一数,搞清楚什么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总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也是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一点。
课前告诉学生学习数学时应做到四想。首先,信息窗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它要求我们做什么;再次,这道题应分几步解答;最后,每步的算理是什么。上課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看书自学,允许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通过这四步,学生不仅要自己看书,思考问题,试着解决问题,而且还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对于自学、探究过程中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理解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去指导、点拨。这样训练的时间长了,学生既会算又能讲,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训练,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三、注意因材施教,提高自学效果
面向全体学生,对教材中基本知识要求全班学生通过自学解决。
自学的收获不强求一致。对于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自学中记下不懂的问题,认真听同学们讨论时的发言和教师的讲解。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做好讨论、发言准备,并做些随堂习题。
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适时调整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对于一些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多用时间重点启发、讲解,但尽量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布置作业时不统一要求,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做基本题,完成一节课的主要作业。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题后,适当做些拓展练习。这样在一节课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自学时要能够标记出教材的重点、关键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精心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单,让学生在自学时目标明确。小学生读书往往浮于表面,因此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扶一扶”,先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时有目标、有依据、边读边思考,更好地达到自学的目的。
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放在课内,课外只布置预习任务,以便课内指导。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使课堂结构适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需要。教授新课时可以这样做:
1.旧知识导入:旧知识导入新课,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新知:以自主学习单为依据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3.巩固运用:尝试基本练习(课内解决问题);发展练习(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题,照顾中下生)。这样的课堂结构在教师点拨、引导下,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聊城市在平区冯官屯镇联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