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等记录片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2021-07-19袁开开刘钰洁王子悦
袁开开 刘钰洁 王子悦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丝绸之路》等记录片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拍摄客观真实,场景细腻。片中有不少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有关的叙述,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
关键词:《丝绸之路》;记录片;少数民族文化
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首次合作,拍摄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录片《丝绸之路》,在日本创下了每集20%以上的极高收视率,在日本掀起了“丝绸之路文化热潮”。后来,一些日本电视台都陆续拍摄了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纪录片。本文将以日本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为依据,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符号,民族风味,民族生活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族符号:服饰与建筑
在《丝绸之路》第二期“渡过黄河河西走廊1000公里”中,日本制作团队去到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现代社会的裕固族的服饰颜色基本是大红大绿,或者蓝色,而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的人们的服装除了这三种颜色还有黄色和浅粉。因为欢迎制作组,他们才换上的裕固族传统服饰,而在劳作时穿着普通的类似于中山装的服饰。裕固族传统服饰都是高领长袍,女性的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襟边等绣着花边。他们的传统服饰与蒙古族的服饰类似。
在《The世界遗产》丽江古城篇中,生活在古城里的纳西族的女人们在没有穿着传统服饰时也会注意在身上穿戴蓝色的物品,这是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在新学期开学时,孩子们会穿纳西族传统服饰,头戴统一的红黄相间的发冠,衣着比较显眼,有大红色,蓝色,黄色的大褂。这是比较简单的传统服饰,而真正的纳西族的服饰是比较厚重的,特别是女性的服饰,有大襟宽袖布袍,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下着长裤还有棉布缝制的围腰,背披七星羊皮,七星羊皮是纳西族女性服饰的重要标志,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勤劳的纳西族女性早出晚归,幸苦劳作。
在《丝绸之路》第七期里,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在和田,和田是沙漠里的一个大型绿洲,这在车尔城和和田,两地的建筑差不多,当地的民居都是由泥土制成的,大门则是由木头做成的。车尔城的民居大都有一个院子,院子的房梁上有葡萄藤,夏季人们在藤下乘凉,而房内有着很简单的桌椅。而和田的民居基本没有院子,只是在门口有条两三米长的泥土路,路两边有一层半米不到的台阶,人们坐在上面聊天。和田民居房内的丝绸制品较多,地上铺着毯子,墙上也挂着,房内比车尔城民居内要丰富许多。
在纪录片《大黄河》第四期里,制作组们去到了保安族人民们所在的城镇,保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总共不足一万人。城镇里遍地黄沙泥土,城镇周围种下了一棵棵极高的树木来抵挡大风吹起的黄沙,这里的房屋是由泥砖砌成的。
在这些纪录片里,没有大量使用语言来描写民族服饰或者民族建筑,它们的特点通过摄制组的镜头被展现了出来。而且这几部纪录片中,中国少数民族人民欢迎日本制作组时穿着传统服饰跳舞唱歌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另一方面通过当地人民带领日本制作组参观家里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民族风味:饮食
在车尔城里,人们的主要粮食是馕,几个邻居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做,将面团压扁放入火炉中简单烘一下就好了,因为馕的水分低,不容易坏,所以一做就是几百个,几家人可以吃一两个星期。车尔城的维吾尔族人们从第九世纪便在这里定居了,基本上和外界隔开,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出车尔城。
在纪录片《上野树里之行》中,上野树里来到了云南省,看到了傈僳族,并且和傈僳族相处了几天。在纪录片里,傈僳族的人们平常吃的最多的是豌豆和红萝卜,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菜。而用核桃和葵瓜子作为零食是傈僳族人的招待方式。在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天,傈僳族的人们会杀掉养了很久的猪来庆祝节日和招待客人。
在纪录片《秘境云南》里,日本制作组去到了云南丽江,那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喝茶是那里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在古时候,人们生活地区非常寒冷,所以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而当地的蔬菜又少,过多的脂肪在体内不易分解,所以人们开始喝茶以分解脂肪,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开始喝茶。
在纪录片中,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是与当地的环境气候有很大关联的,每个民族的风味均有不同。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十分频繁,很多少数民族的饮食已经和其他的民族没有很大的区别了。但是通过纪录片,把有些少數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记录下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民族生活:劳动生活与精神生活
在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大多以养蚕和玉石买卖为生。丝绸是这里的重大工业。在和田,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驴和驴车,和田人每年一月会到河边收集冰块,把冰块放到冰窖里,到了夏天拿出来,一是可以解暑,二是更重要的,把冰块运到丝绸研究中心以保持蚕虫的清凉。
在云南的傈僳族里,人们大多也是务农为生,并且对傈僳族来说樱花特别重要,他们会根据樱花的开放与掉落来判断食物的播种与丰收时间。另外,在傈僳族的阔时节当天特定的人爬上用刀做的梯子是庆典的主要活动,梯子上一共36把刀,代表着一年365天,爬刀杆是为了向神灵祈祷一年的顺遂,在活动场地的周围会种植樱花树,为的是向神明祈求平安。
在《The世界遗产》、“三条大河流经此地!喜马拉雅的秘境,云南的三江并流保护地域”这一期纪录片中,纳西族人们把白水台封为他们的圣地,另外他们认为白水台是“龙王”居住的泉中的泉水向下流淌而形成的,这个泉也是神圣之泉。他们在泉水旁边点燃香火,祈求幸福。
NHK纪录片《大黄河》第一期中记录了西藏果洛族人的婚礼。果洛族人们的婚礼是在女方家中进行,会有喇嘛为新人诵经,祈求他们婚后幸福。在果洛族的婚礼上会有枪击比赛这种激烈的活动,也会有男男女女一起跳舞的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参加婚礼是果洛族人们缓解生活压力、得到快乐的方式之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一般都做着同样的工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因此,有意义的精神生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是可以缓解疲劳,温暖内心的。例如族人们的婚礼、传统的节日,甚至是祭祀祈福都能给他们带来慰藉。
四、结语
本文以几部日本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民族符号、民族风味、民族生活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得以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服饰建筑、饮食、生活的差异。除开这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看日本纪录片可以发现不同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日本纪录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记录,体现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价值,信仰以及风情,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动力。(通讯作者:常梅)
参考文献
[1]张贻苒.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比较研究:基于故事片的影像书写对比[N].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
[2]徐锦辉.超民族性话语:日本纪录片与虚构影视作品中的中国民族形象研究[N].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
[3]姚祎.日本NHK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以《彝族终身大事》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
[4]裘星.日本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交流——以NHK world-japan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