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娄山关
2021-07-19■郭华
■郭 华
即使不知道什么叫险关要隘,不知道什么叫咽喉锁钥,来到娄山关前,也能一目了然。尤其是沿右侧阶梯登上关口顶端,放眼望去,两侧的群峰列队一般,只在中间留下一道缝隙。《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还有一种说法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一线”和“孔道”这两个词太形象了,而娄山关就像一把张开的钳子,扼守着这一线孔道。
我们到遵义,瞻仰了遵义会议会址,按照计划,先去梵净山,我提出顺路看看娄山关。贵州的朋友说:从遵义去梵净山,并不路过娄山关,而且不在同一方向。我说:不顺路也要去,看一眼就行。无非是到梵净山的时间晚一点儿,没关系的。朋友都很热情,所以不是客随主便,而是主随客便了。
戴着红领巾的时候就会背诵《忆秦娥·娄山关》,昨天看过遵义会议会址,越发想要见识一下娄山关。
从遵义市沿川黔公路北行,不久即进入深山峡谷,顺山路盘旋而上,很快到达娄山关的停车点。下车后,要徒步行走一段路。天气有点儿阴,山间云雾缭绕。虽然时在6 月,但在贵州的山区感觉不到炎热。当走到一个丁字路口向左转弯的时候,娄山关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的娄山关,又叫太平关。可惜,因为它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作为黔北咽喉的位置太重要,历史上战事不绝,从来没有太平过。争夺这个重要的关口的厮杀声,此起彼伏。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万历皇帝的“三大征”之一,就是平定播州(今遵义地区)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的叛乱。总兵刘珽与杨应龙父子曾激战于此,而杨应龙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丢了娄山关。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也都拼尽全力占领此关。其中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属曾广依部,为支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由四川向贵州进发,攻占娄山关。
当然,时至今日依然回声不绝的,当数1935 年初工农红军激战娄山关的两次战役。
那年1 月初,中央红军在由南向北分3 路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之后,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为了构建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当时驻守娄山关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早已成了惊弓之鸟。红军通信班战士将电线搭在敌人的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根据敌人部署变化,随时调整进攻方向。当听到敌人命令关上守敌撤退的电话后,知道敌人要弃关退守桐梓。正面强攻部队马上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红军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了关口,敌人狼狈逃窜。当天,红2 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红1 师与第10 团亦先后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义会议解决的问题,关乎我们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即使不在遵义解决,也会在其他地方解决。但是,娄山关战斗的胜利,把这一历史的幸运给了遵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们党开始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自己的问题。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所面临的情况,依旧是危机重重。蒋介石从各省调集40 多万兵力,分7 个纵队从四面八方扑向黔北,妄图把3万多红军“聚而歼之”。红军在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之后,于1935年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命3 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 挥1、3 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令3 军团第13 团主攻娄山关,1军团第1 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5 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4 个团,漫山遍野摆满了敌人的尸体、武器、轿子和烟枪。2 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 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人3 个团的阻击,红军再取遵义。28 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敌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人赶到乌江以南,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这次战役赢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巨大胜利。虽然中国革命依旧任重道远,依旧困难重重,但终于摆脱了被动局面,看到了曙光。如果说第一次娄山关战斗,为遵义会议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那么,第二次娄山关战斗——遵义战役,则向全党全军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正确。而作为与遵义会议密切相关的两次重要战役的战场,娄山关也被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娄山关西风台
毛泽东1935年2月词作《忆秦娥·娄山关》
战斗胜利后,毛泽东随中央纵队策马登上娄山关,即兴吟诵了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今天,在关口附近的右侧有一块20 多米宽,10 多米高,用几百块大理石嵌成的巨大石碑,碑面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手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毋庸讳言,娄山关之所以知名度很高,除去它的历史、它的位置、它曾经是红军的战场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的这首词。这首词虽然已经读了大半辈子,但来到娄山关下,仿佛才读懂了它的意境。
我久久地伫立在碑前,那伴随着战马嘶鸣的纷乱的马蹄声,那因为悲壮而哽咽了一般的军号声,轮番在耳边响起。小学作文时就经常引用“而今迈步从头越”,来到娄山关下,才知道“从头越”这3 个字凝结了多少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思考,凝结了多少挫折和失败积累的教训,又凝结了多少从遵义再出发、从头再来的坚定自信和踏平世间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豪气。
这首词作于2 月27 日还是28日,是一次写就还是两天填毕?当年曾有不同说法。但我觉得,对于后来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和信念。
我轻轻地摩挲着碑壁。就像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样,毛泽东也是历史的选择。遵义会议之前,30 万红军只剩了3 万人,前途迷茫,危在旦夕。而一旦毛泽东有了话语权,马上由被动变主动。为什么呢?因为毛泽东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懂得不能照着本本去打仗。就在遵义会议上,有人曾经指斥毛泽东:你无非就是看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若干年后,毛泽东还十分感慨地说:哪里有照着书本打仗的。
我信步走过娄山关的关口。从遵义方向过来,看到关口上写着“娄山关”3个大字,而在关口的另一面,则写的是“黔北第一关”。娄山关当之无愧。
其实,站在川黔通道上,远眺娄山关,给人最强烈的印象不是险峻,而是秀美。一座座山峰层峦叠翠,一片片绿海波涛起伏。两侧伸出的枝桠几乎牵起手来,把本来不宽的公路掩映在绿荫中。
谁能想到,在如此秀美的景色中,曾经“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娄山关两侧的悬崖依然陡峭,黔北雄关依然不减当年的风采。遥望山顶,依然隐约可见战壕和掩体。虽然古老的中国早已换了人间,但在娄山关下,更深刻地体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