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古诗词整合复习课教学初探

2021-07-19颜梅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古诗词

颜梅玲

(大田县鸿图中学,福建 三明 366100)

2020 年以来,福建省语文中考古诗词阅读版块的分值增加,考察范围变广,考察难度明显提升,因此,有效的古诗词复习尤为重要。教材中,古诗词的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逐册逐首分析、翻讲旧题、搞题海战术,这样的复习教学显然缺乏目标性、有序性和整体性,学生的知识框架仍是碎片化的。“整合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1]文章尝试从整体着眼,抓点带面地进行古诗词整合复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一、诵读为基,感悟意境诗情

诵读是解诗的“敲门砖”,在复习课堂上,诵读必不可少。教师应在不同的时间段,创设多种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诗情。如《飞鸟传情》古诗词整合复习课前,布置学生记诵含“雁”与“燕”、“雀”与“鹊”、“鸦”与“鸭”、“莺”与“鹰”等意象的古诗词。如教材《渔家傲·秋思》《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赤壁》等篇目,拓展阅读《一剪梅》《别董大·其一》《绝句二首》《破阵子·春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利用每天25 分钟的早晚读时间让学生记诵,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多形式诵读,辨析不同“飞鸟”意象的含义。如复习“雁”与“燕”这一组意象,可安排男生诵读含“雁”的诗词: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女生诵读含“燕”的诗句: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等。对比朗读后,学生就能产生“雁”凄凉伤感、“燕”读来相对轻松喜悦的初步体验。

另外,课堂上还可开展“记诵擂台赛”“飞花令”“我来说……”等简单省时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检验学生对该专题的掌握情况。

二、任务驱动,归类整理记诵

在专题复习课前,教师可提前给学生布置归类整理、记诵等任务。如在《走近苏东坡》专题复习课前,布置学生找出教材中苏轼的相关作品,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整理。《一杯浊酒万般情愁》专题复习课前,让学生找出教材中涉及“酒”意象的古诗词,比较情感的异同。

由于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可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整理归类。如《古诗词的用典》一课,课前让学生按学习单上的提示进行各典故的梳理归类,课堂上以学生的展示汇报为主。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绘表格,或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思维。

《古诗词的用典》复习课学习单

三、比较探究,设计重组教材

比较阅读是古诗词整合复习课常用的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比较点,重组教材。“互文参照,可以彰显深层的诗意。”[2]课堂上鼓励学生比较辨析、领悟、总结,促使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诗歌阅读体验。

(一)巧妙选点,整合专题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一书中,把“整合”界定为一种操作,“通过这一操作,我们使不同的、最初分散的因素相互依存,以让它们按照某一既定目的、以一种联结在一起的方式运作起来”[3]。结合近几年的省考及各市质检卷试题分析,古诗词阅读题多从作品的内容主旨、意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设题,且普遍采用比较鉴赏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考点或者知识点,巧妙选取古诗词中的同类信息或某种关联信息作为比较点,由这一比较点串起多首古诗词,以此整合重组成一个个专题,再逐类专项击破。

1.依作者,知人论世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集中展现。教材中,李白、杜甫各选录6 首,苏轼、辛弃疾各4 首,教师可选择整合同一诗人的作品组成专题。通过对同一作者异质作品的比较,知人论世,领悟不同的诗情。例如,在《古诗词中的用典》专题复习课中,选取被誉为“用典高手”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潜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首诗词进行整合复习,把辛词用典作为比较点进行探究,了解词人悲壮的一生,进而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近几年,随着央视纪录片《苏东坡》的热播,学生对“千古第一全才”苏东坡的研究兴致颇高。教师可据此开设《走近苏东坡》专题复习课,引导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整合出《江城子·密州出猎》(1075,密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密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2,黄州)4 首词,勾连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1083,黄州),补充《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自题金山画像》两首课外诗词。通过重组教材,引导学生阅读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探寻不同时期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苏轼的旷达情怀,提升理解鉴赏诗词的能力。

2.抓意象,解义辨形

“凡是风格独具的成熟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意象。”[4]意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主要寄托点。把握意象,就抓住了古诗词的灵魂。教师可选取同类或易混淆的意象来作为比较点,如依据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月”“笛”“草”“水”“花”“鸟”等意象来整合教材。例如,开设《飞鸟传情》“飞鸟”意象专题复习课,师生共同整合出“雀”与“鹊”、“雁”与“燕”、“鸦”与“鸭”、“莺”与“鹰”等几组同音不同意象的诗词,引导学生解义辨形,领悟诗情。

还可集中同一意象进行比较探究。如抓“日”的意象,开设《一轮红日寄情思》专题复习课,对教材《题破山寺后禅院》《天净沙·秋思》《使至塞上》《送友人》《野望》《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长沙过贾谊宅》《咸阳城东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等带“日”的古诗词进行整合归类,使学生深入理解“初日”“夕阳”“落日”“落晖”“斜日”等的不同意蕴,古人寄寓“日”的不同情怀。再如,抓“酒”的意象,开设《一杯浊酒万般情愁》专题复习课,师生共同梳理涉及“酒”意象的诗词篇目。探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游山西村》《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渔家傲·秋思》等带“酒”意象的作品,通过比较辨析,理解诗人借酒抒发的种种情怀。

3.找手法,积累用典

诗歌表现手法众多,教师可以此作为比较点整合教材。例如,在《古诗词中的用典》复习课中,首先把相同情感的不同典故作为比较点。一是情感之“期盼重用”的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遣冯唐”的典故,《行路难(其一)》“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羡鱼情”的典故。二是情感之“忠君爱国”的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看孙郎”“射天狼”的典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的典故,《雁门太守行》“黄金台”“玉龙”的典故,《渔家傲·秋思》“燕然”的典故。再把情感不同的相同典故作为比较点进行梳理,分别是:《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燕然”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孙权”典故,《野望》《南安军》“采薇”的典故。还梳理出两组相似的典故:《渔家傲》《无题》中“三山”“蓬山”的典故,《水调歌头》《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潜赋》中“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姮娥”相关的典故。通过梳理和积累古诗词中的用典,深入体会诗情。

除上述三个途径外,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巧妙选点。如通过提炼古诗词的“诗眼”来作为比较点,如抓“望”“愁”“悠悠”这些常见的“诗眼”。按诗词的题材内容进行归类比较,如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羁旅诗、咏物诗、咏史诗、爱国诗等。

(二)引导探究,以生为本

整合复习课应以生为本。教师不能把知识点生硬地塞给学生,而要善于抓住易错点、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异同,努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如《古诗词中的用典》一课,在探究情感之“忠君爱国”的典故时,不少学生不理解“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八百里”的典故,把“八百里”理解成“面积广阔的军营”,因此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为破解重难点,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炙”的字形演变,通过观察,学生说出“炙”的上边是肉块,下边是火,本义是“烧烤肉类”。再让学生说《世说新语》“八百里驳”的典故,学生就知晓他们烤的是牛肉,“八百里”是“牛”的意思学生除了了解我国古而有之的烤肉文化外,更感受到将士们出征前群情激奋、威武雄壮的气氛,理解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的愿望。

再如,《飞鸟传情》一课,“雁”与“燕”这一组意象容易张冠李戴,大部分教师都是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这个是大‘雁’的‘雁’,那个是燕子的‘燕’。”结果学生还是记不住。可这样引导学生辨析比较:

师:你们知道“雁”与“燕”有什么异同点?

生1:都会飞。

师:什么季节飞?飞到哪里去?

生2:大雁到了秋天就往南飞,燕子是在春天社日北来。

生3:从我们整理出来的两组诗句看,“雁”的诗句大多写的是秋天,除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外。而“燕”的诗句写的是春天。

师:请男生读“雁”的诗句,女生读“燕”的诗句,说说还有哪里不一样?

生4:“雁”的诗句读来悲伤凄楚,它像“流浪汉”一样。“燕”的诗句读来令人开心,感觉燕子生活得很轻松悠闲。

师:在很多情况下,雁都以悲秋伤怀的形象出现。而被视为“司春之官”的燕,因其在富有生机的春天归来,象征的多是一些美好的事物。那么,“雁”与“燕”的情感表达相同吗?

生5:不同,“雁”寄寓的多是思念之情,而“燕”展现的多是诗人内心纯真温婉的美好情怀。

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的“雁”出现在哪里?仅仅表达思归之情吗?

生6:在边塞。这里的“雁”没有仅仅停留在儿女之情,还承载着爱国这样更大更深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飞鸟意象的文化内涵,学生自然印象深刻,不会再写错别字。对于课堂上学生零散的表达,教师要适时介入,延展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该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季节、意境、情感等方面,对“雁”与“燕”的异同点做总结归纳,设置填空练习等进行当堂巩固。

总之,在中考古诗词阅读的整合复习课中,复习不再是低效的重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选取比较点确定复习专题,并一以贯之。课堂上,引导学生比对古诗词之间的同与异,探究发现古诗词内容情感等方面的深刻之处,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知识链条,使古诗词复习产生质的飞跃,丰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漫谈诗词“用典”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