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校本化改造实施探索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为例

2021-07-19陈佩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语文

陈佩玲 钟 斌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一、统编教材实施情况调查

统编教材的使用与探索是近两年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自福建省2020 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统编教材以来,厦门一中语文组积极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并实行将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面临着些许困惑。文章主要对统编教材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并结合厦门一中统编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探讨、总结与反思,以便更好地推进统编教材的实施。

根据高中统编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强化学生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能力。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人教社网络培训、市级培训等活动,进一步领会统编教材的编写内涵,对18 个学习任务群有整体上的把握。同时,教师通过以单篇教学为主、群文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并行的单元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关注单元导语与学习提示的要求,查阅与课文相关的经典高清朗诵视频、作家的纪录片、相关作家作品的名家评论等,编写课内单元检测的练习题,在课内外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下注释,并在整合中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据笔者调查,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亦遇到许多教学层面的困惑:84%的一线高中教师反映,教材变化大、内容多和负担重;75%的教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并未践行以学习任务群形式进行专题教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将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的文言文篇目单独抽取出来进行单篇教学。此种教学困境反映了单元教学各文体并行的情境下落实单元检测的困难。其中,在必修模块的7 个学习任务群中,教师普遍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产生困惑。近90%教师会用4 课时以上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时,遇到语文总课时少、阅读教学费时等问题。

在践行单元学习任务时,72%教师认为,单元学习任务的内容较多,与课时数产生一定的矛盾;90%教师认为,将写作融入单元学习任务缺乏系统性。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体系被打破,写作教学面临无法进行序列化教学指导的困惑。由于课时受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培养学生真正形成每个任务群所对应的写作能力。而在践行活动类教学时,如统编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建设”,70%教师反映,因缺乏相应的考试评价示例,遇到考试评价上的困难。

此外,目前市面上可见的教辅材料,仍延续旧教材思路,缺乏学习任务群检测意识和教材的单元校测意识,欠缺可行性和应用性。因而,从整体上看,统编教材的实施需稳中求进,守正创新。

二、厦门一中统编教材校本化实施的举措

(一)以语言建构为基石,打通文本理解的障碍

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而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王宁也指出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它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的能力和素养的。”[1]

为发挥语言文字在教学中的支架作用,在正式进入统编教材文本深度教学前,厦门一中语文组教师打通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先对统编教材(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将第八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总结。在完成第八单元教学后,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学会辨析词义和正确使用词语的方法,并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关联其他单元的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比如,在第七单元“生命的诗意”单元教学时,实施《故都的秋》的群文教学。[2]引入老舍《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的秋的选段,以及林语堂《秋的况味》的选段,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进行组元阅读。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分析“郁达夫、老舍与林语堂的散文语言风格”时,学生能够借助第八单元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理解,自主分析出“老舍的语言偏口语化,具有亲民和热闹的色彩,属于‘下里巴人’风格;郁达夫和林语堂的表达偏书面语,属于‘阳春白雪’风格”。有了语言辨析的基础,学生能够在文言文阅读、辨析散文语言等学习活动中找到分析的方向,从而较为顺畅地到达文本深度解读的高度。语文组把握统编教材的整体性,贯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以语言建构为基础,帮助学生克服文本理解的障碍。

(二)以思维发展为内核,提高文本分析的深度

温儒敏教授指出,需要关注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并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来组织教学。[3]语文组踏实践行温儒敏教授的建议,密切关注、落实统编教材单元学习目标,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单篇教学与单元主题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提升与发展。

语文组每周定期召开单元教学研讨会,对单元教学课文的组合方式、教学重难点的界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探讨,最终形成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共识。比如,在统编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语文组达成的共识:为教学过程需呈现诗歌的群文阅读,并实现单篇与群文的平衡点。教学重点应为从语言、形象和情感三个角度把握诗歌和小说的特点、诗歌意象的讲解和小说叙事、抒情方式的表达这三个维度上。在实施第一单元教学时,备课组以“文化传统、个体生命体验与文学书写的交织”为主题,建构起单篇课文与群文之间的关联,同时由这个主题建立单元人文主题与具体文本之间的联系。统编教材上册第一单元选取的现代诗词与小说文本都是基于“青春”人文主题下富有个性的文学书写,而文学书写个性的形成与其作者的文化底色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因而,从文化传统、个体生命体验和青春特性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从而进一步领悟单元主题。语文组合理统筹,关注教材的整体性和文本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在个性与共性的交织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文本分析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能力。

(三)以学习活动为依托,注入文本生发的活力

核心素养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比如,在统编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时,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开展“诗歌月”活动。通过“微型诗”写作活动和“为你读诗”诗歌朗诵活动,为学生提供诗歌写作的实践,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诗歌月”活动尾声,评选出优秀诗歌和优秀朗诵音频,调动学生参与鉴赏与品位文学的热情。在统编教材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时,指导学生完成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该任务附上评价量表,采用学生初评和教师再评的方式,从语言表达、内容层次、情感表达等维度,对学生的文学短评进行评价。这份量化表为学生提供了可目视、可检测的标准,让学生得以判断自己的程度水准和改进方向,培养学生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李煜晖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应该做到“设法促成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思考与判断,并在记录、概括、说明、讨论和考察等实践活动中建构自身的经验体系”[4],文学短评的实践便体现新型学生观所倡导的对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建立与文本的对话关系,从而提高审美鉴别能力。语文组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有效融合学生、教师、课堂与文学情境,为语文教学注入具有生发性的活力。

三、统编教材实施过程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组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抉择

统编教材的课文设计中,既有单篇教学篇目,也有组元教学篇目。如何处理单篇教学与组元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课文教学与单元教学目标相结合,如何将组元教学的篇目关联起来等问题,成为一线教师教学中时常需要考虑的内容。以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有三课,既有《沁园春·长沙》的单篇教学,也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诗歌组元教学和《百合花》《哦,香雪》的小说组元教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四篇课文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以单篇教学为主,以组元教学为辅;有的以组元教学为重,辅以单篇教学。在组合时,有的教师从文体意识出发进行组合;有的从诗歌发展脉络出发进行梳理;也有的将单篇教学篇目与组合教学篇目相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各有不同,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单篇教学能够更细致地带领学生理解该文本的内涵;组元教学更能培养学生思维关联与拓展的能力;不同的组合方式也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能力。受课时所限,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无法兼顾单篇教学的基础性与组元教学的深度性。因而,教师仍需努力将单篇教学与组元教学的亮点融合于日常教学中。

(二)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厦门一中一周共有五课时的语文课,其中包含每单元的常规教学与群文教学等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多且难度深。在开学伊始,语文组便将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单元任务贯穿于每周的教学安排中。每周都安排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并完成思维导图设计。在此种语境下,文本深度教学的时间被大大压缩。统编教材提倡通过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关联与比较的能力。一堂较为完美的单元教学课,需要前期花费较多时间去铺垫。在单元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互动上的困难,这种困难源于学生缺乏介入文本更深处的能力,而紧缺的课时安排亦无法给予学生纵深的时间和空间。因而,虽然目前语文组的教师们能够基本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学难度的提高与教学容量的增大,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矛盾。教师不仅需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还需要提前设计好课前预习与课后思考作业,利用课后时间,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三)文本语境与现实体验的剥离

统编教材强调文本语境的重要性以及文本语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经验与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便有意识地搭建文本语境与现实情境之间的关联。比如,在传授《故都的秋》时,通过影音视频,带领学生走进故都的秋天。在讲解《百合花》和《哦,香雪》时,先播放电影选段,让学生产生场景再现感;然后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进入文本语境,获得情感共鸣。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他们在从文本语境走向自我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仍有困难,对于文本的理解仍停留在文字表层,而无法洞察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除此之外,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为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有城市生活经验,《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部分内容与他们的经历相去甚远,他们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统编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家乡文化建设”,由于学生缺乏田野调查的经验和眼光,因而如何保障学生调查的参与度与有效度成为教师实施教学中的难题。文本语境与现实体验的剥离,是教师教学中较大的困扰。教师仍需借助媒介与团体教研的力量,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逐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体验感。

四、统编教材校本化实施的思考和建议

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厦门一中语文组要继续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方式,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果。今后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校本化重组

在统编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可采用校本重组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可将统编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诗词《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方号》《峨日多雪峰之侧》《致云雀》与第三单元的诗词《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合起来教学,并帮助学生搭建古典诗词与现代诗词的关联,了解现代诗词的发展源头和动力。再如,在上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时,可关联第七单元的《赤壁赋》,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有效的校本化重组,能够纵深挖掘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二)打通课内外联系,部分教学内容放课外落实

打通课堂内外的关联,将文本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进行调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和探讨调查结果。在第四单元“家乡文化调查”的教学时,布置学生在元旦期间进行家乡文化调查。在专题调查前,教师在课堂上对调查采访的理论知识、调查方法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调查认知。此外,语文组统一印发优秀调查报告案例供学生借鉴,为学生提供《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展示表》和《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学生可根据两份表格上记录调查的思路、问题、回答和访谈结果与心得,最后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教师还应加强课内外教学结合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扩大语文辐射的范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有效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真正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活动,设置更多情境学习任务

语文教学应设置情境,强化学生活动。通过情境作业,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索。比如,为了落实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短评”的写作任务,语文组为学生提供一份文学短评写作指导的材料。不仅要向学生普及文学短评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和方法,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还可以提供优文范例供他们参考。在必要的引导和铺垫后,设置情境学习任务,任务为“学习文学短评的写法,并从第三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则800 字左右的短评,并完成自评表”,同时附上任务单。

在教学中,情境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完成效率,还能够激发学习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探索中,建立认知体验并发现困惑,从而获得更多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四)完善资源平台,加强媒介阅读与表达指导

为了提高备课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应善于开发学习资源,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最大化与最优化。比如,厦门一中语文组利用网络资源搭建“青榄:厦一语文天地”微信公众号平台。该平台创建的目的在于加强媒介阅读与表达指导,记录学生灵动而丰满的青春心声。该公众号分为三个模块:即“读书节”“魅力语文”与“微知识”,已推出13 篇文章。这些推送文章不仅传递本色民谣、天地对韵等文学文化知识,还呈现高一语文读书节的系列活动风采。公众号平台还展出“声音漂流活动”的优秀朗诵作品、“微型诗写作大赛”的优秀诗歌作品以及书法比赛的优秀作品。资源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文本、文化进行对话的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继续提高信息敏感度,加强媒介阅读能力和跨媒介运用与交流能力,建立文本与媒介的多元联系。

(五)加强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方向指导

为促进统编教材的顺利实施与发展,还需加强对统编教材、新课程、新课标的培训学习,并提高培训的质量。厦门市教科院已定期开展新教材培训。厦门一中语文组也定期开展系列的校本研讨,分享有关的教学反思和体悟。这些培训不仅能从理论高度为教师答疑解惑,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标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课案和教法支撑,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能够消除老教师对新教材的消极抵抗,还能解答年轻教师的迷惘与困惑。因而,应加强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方向指导,让教师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落实新课标理念,并用好新教材。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