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孵化能力评价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实证测度
2021-07-19王亚煦郑泽萍
王亚煦,李 香,郑泽萍
(1.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近年来,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非盈利性服务平台、开放式的产学研资源集聚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众创空间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高校众创空间数量不断增加,但也出现了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服务同质化现象凸显、创新孵化(以下简称“创孵”)实效性较低等问题,需着力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并实现新的发展。根据科技部《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要求,众创空间需加强评估监督、提升创孵能力,高校众创空间亟需完善相关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 文献综述
自2014 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以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众创空间的数量增长呈井喷状态。学术界对众创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已有研究集中在众创空间的概念、功能、类型、运行模式、发展策略等,关于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较为薄弱。
关于众创空间评价的研究,主要从服务能力、运营效率等维度展开。例如,在创孵能力评价方面,陈奇等[1]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思想,从不同维度设定众创空间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并选取福建省4 家众创空间进行评价;张国成等[2]根据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和交叉增援矩阵,对众创空间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李燕萍等[3]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管理制度、人才培育、品牌展示等方面构建众创空间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构维度;单鹏等[4]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整体、区域等方面对北京市13 家众创空间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娄淑珍等[5]基于平台视角,从资源供给度、资源聚集度、平台匹配度三方面建立众创空间的三维度评价模型(SDM)。在运营效率评价方面,张丹宁等[6]以沈阳市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运营效率指数;袁慧等[7]采用BCC 模型分析四川省12 所地方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许亚楠等[8]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基础,选取我国31 个省份众创空间作为样本进行运营效率测算,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综上,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省、区、市等众创空间的运营效率进行分析,对高校主办的众创空间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国内代表性区域的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研究基本空白,关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实证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9 年度国家备案高校众创空间统计数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FAHP)的理论与方法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研究,提出提升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具体措施,为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选择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的判断矩阵,但当判断矩阵阶数太大,检验判断矩阵是否一致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而当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时,需要多次调整并检验判断矩阵的元素,实际操作难度更大。为了解决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数据分析时先构建模糊判断矩阵,且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效果较好[9]。因此,本研究运用FAHP 建立反映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各指标之间层次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不同要素对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高校众创空间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2.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2019 年11 月,科技部公布了1 888 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见表1),其中高校相关众创空间为193 家,占10.2%。由表1 可见,从地区和数量上看,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3 个省市的众创空间数量较多,吉林省、安徽省、海南省等省的众创空间数量偏少,山西省、上海市、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暂无国家备案的高校众创空间;从学校类型上看,国家备案高校众创空间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普通专科院校等,众创空间来源类型趋于多样化。
表1 2019 年国家备案高校众创空间数量和地区分布 单位:家
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共72 家国家备案高校众创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样本”),涵盖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和地方专科院校等不同类别高校。样本特征统计如表2 所示。
表2 样本特征统计
2.3 测度元素选取及指标选取
根据国家发布的《众创空间服务规范》《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众创空间(联合办公)服务标准》等相关指引文件要求,从政策扶持、高校基础服务、高校创业服务、众创空间的建设资源以及创孵成效5 个方面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 所示。
表3 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政策扶持是高校众创空间提升创孵能力的外部驱动力。高校众创空间是否享受政策咨询、政策宣传及扶持等“一站式”服务[10],以及获得政策扶持的力度和额度情况,都将影响其创新发展的效能;基础服务是高校众创空间维持日常运营的基础条件,提高基础服务能力、强化自身内在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创业团队、初创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创业服务是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要求众创空间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推动创业团队、初创企业探索新技术、培育新业态;资源集聚是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众创空间自身拥有的要素资源有限,良好的资源集聚能力是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关键;服务成效是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是高校众创空间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实证检验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围绕高校众创空间的政府扶持、高校发展、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共有5 个一级指标、15 个二级指标、32 个三级指标。问卷调查对象为样本高校的管理者、创业团队、创客空间等。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2 份,回收有效问卷69 份,有效回收率为92%。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众创空间服务能力标准体系的指标权重,构建结构模型及判断矩阵并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3.2 数据处理
3.2.1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构建
首先选取某个因素,以此来对比其他因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定量判断,将两两因素进行对比得到矩阵,并判断其是否具有以下两种性质:
若满足以上要求,则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成立。常用0.1~0.9 标度法定量描述指标的重要程度。以一级指标为例,对一级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量判断,得到一级指标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为:
3.2.2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
对模糊判断矩阵A按行求和:
并进行如下数学代换:
得到模糊互补矩阵A的权重向量为:
3.2.3 一致性检验
各指标的具体权重如表4 所示,可看出一级指标中政策扶持、资源集聚、创业服务权重较大,而其中资源集聚、创业服务又与高校本身的发展及办学实力密切相关;二级指标中管理团队建设、投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导师资源、外部资源链接、社会效益、特色优势等权重较大,可见在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孵能力中,高校办学实力强、办学影响力大,则能为众创空间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入驻的团队和企业的数量及质量较高,组织创业教育培训、创业交流等活动的频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表4 样本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3.3 实证结果解读
样本来源区域高校众创空间创孵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如图1 所示,创孵指数标准差如图2 所示。可以看出,众创空间创孵能力最强的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其次是京津冀地区,最后为珠三角地区。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政府政策扶持、高校发展特别是名校数量、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程度等情况密切相关。例如,在2019 年国家备案高校众创空间中,京津冀地区入围高校34 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15 所,而长三角、珠三角一共只有11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入围;在政策方面,北京等地方政府通过实施“税收减半、房租全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扶持创新创业,这些利好政策对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有极大提升作用;在人才引进方面,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和人才基础较强,创新资源竞争力强,集聚人才的能力较强,而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教育部直属高校仅有4 所,数量较少,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相对较弱,高校众创空间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
图1 样本来源区域高校众创空间创孵指数综合评价结果
图2 样本来源区域高校众创空间创孵指数标准差
同时,3 个区域高校众创空间发展不均衡。其中,京津冀地区高校众创空间创孵指数标准差最大。京津冀地区虽然是高等教育发展高地,有34 所高校入围2019 年国家级备案高校众创空间,但这些高校基本集中在北京市和天津市,这两座城市共有国家级高校众创空间27 个,而河北省内城市拥有国家级备案高校众创空间数量相对较少,仅有7 个。
此外还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众创空间在投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等创业服务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存在创业导师资源、外部资源链接等资源集聚能力较弱,服务成效不凸显,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明晰,缺乏特色成功创业服务等问题。
4 提升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扶持,增强众创空间创新发展驱动力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各类政策扶持,增强高校众创空间发展驱动力。在税收金融优惠政策上,对不同区域高校众创空间在税收减免等方面予以优惠,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基金,拓宽高校众创空间投融资渠道。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上,通过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作用,盘活利用仪器设备、闲置厂房等资源,利用政策红利引导科技成果与高校众创空间对接,降低其创业成本和创业门槛。
4.2 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创孵水平协同发展格局
高校众创空间应促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产生资源叠加效应,提升服务成效。一是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创业孵化生态系统[11]。高校众创空间应协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聚集并共享投融资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创业导师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有效整合外部创新创业资源,形成要素整体流动、区域创孵水平协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价体系。高校众创空间应建立起多主体的互动反馈平台,对服务成效进行实时监测和把控;政府应加强对高校众创空间的年度审核和动态管理,加强对毕业企业的挖掘与跟踪;支持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高校众创空间评价,合理运用评价机制激发高校众创空间提高创孵能力的积极性。
4.3 推动结构调整,增加创新创业人才有效供给
人才是包括创客空间发展在内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因素,在创业人才发展政策上,高校应与区域政府联手,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引进人才数量及结构规划。目前,地方政府在引进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政府应与高校联手,针对不同区域技术需求特征,完善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对特殊人才开辟特殊管理渠道;创新人才发展政策供给,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校众创空间人力资源聚集高地[12]。
4.4 围绕产业需求,为创客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积极开展优质创业服务、加强品牌化建设是提升高校众创空间创孵能力的重要路径。一是提供“一站式”的专业创业服务。高校众创空间可通过对接创投机构,为创客提供投资、风投、知识产权、众筹等投融资服务;对接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市场的孵化器、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提高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能力,以支撑提升创孵能力。二是实现众创空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13]。高校应围绕当地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众创空间,准确分析服务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高附加值服务;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发展特色,打造专业服务水平高、创业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作用强的众创空间。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长三角地区国家备案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孵能力最强,其次为京津冀地区,最后为珠三角地区;由于受区域经济基础、政府政策扶持、高校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内各省份和城市之间高校众创空间发展不均衡,创孵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针对高校众创空间在投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导师资源、外部资源链接、服务成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高校众创空间的政策扶持,调整创新创业人才结构,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提供服务,从而提升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