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力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1-07-19罗利华高小惠
罗利华,高小惠
(1.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18;2.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8)
瞪羚企业(gazelle enterprise),泛指跨越“创业死亡谷”后,通过吸纳各类知识资源并向市场提供新知识和新知识产品,使企业成长速度和质量稳固、高速提升的各类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步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衍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瞪羚企业是回应科技创新时代呼唤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瞪羚企业是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从产业链分解融合中寻找机会,重构产业链环节,成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瞪羚企业异于一般科技型创业企业的非线性成长轨迹,仍具有很强“黑箱”性质的问题,探索瞪羚企业成长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瞪羚企业”的概念诞生于20 世纪90 年代,意指创业企业跨越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期的高成长企业。研究瞪羚企业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因此瞪羚企业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学术界主要聚焦于瞪羚企业的成长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中,有如Pesämaa[1]基于瑞士150 家瞪羚企业的调查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检验企业家精神是否中介创新理念(即创新性)对瞪羚企业未来增长的有意义支持;Guilmi等[2]采用理论探索和演绎的方法,探索影响瞪羚企业高生长及其不连续性的关键因素(如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等),并构建瞪羚企业可持续高成长的概念模型;Korsakienė 等[3]以立陶宛的瞪羚企业为例,论证了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对瞪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Kaya 等[4]提出瞪羚企业成长理论,指出关系资本在瞪羚企业培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在国内的研究中,有如胡海青等[5]基于287 家瞪羚企业数据,证实了关系资本(技术支持和商业运营支持)促进瞪羚企业突破式创新;康鑫等[6]基于齐美尔链接构建了瞪羚企业的“知识需求—知识捕获—知识匹配—技术跨越”传导链条,验证了外部社会网络联系是瞪羚企业技术跨越的重要手段;而齐嘉[7]认为瞪羚企业成长期由激励类政策(税收减免、融资助力、人才激励、政府采购4 种方式)和服务保障类政策(平台建设、中介培育、土地管控等方式)共同主导。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不同知识资本维度对瞪羚企业成长的影响,但比较片面、单一,鲜有关于瞪羚企业成长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考虑到瞪羚企业产生于科技型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参考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的相关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及追根溯源。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和研究区域不同,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如方晓波[8]利用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从企业规模、科技资源投入、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汪海凤等[9]以我国各省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影响各省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四大因素:总量规模、研发能力和潜力、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黄东兵等[10]基于企业生态学视角,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成长的特点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需求机制、创新供给机制、创新竞合机制和创新催化机制;曹昱亮等[11]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挖掘科技型在孵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包括孵化器服务能力、创业者能力、公共服务及政策、科研能力及融资能力;武华等[12]基于生态位视角对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外生态位因子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因子包括技术创新、资源管理、组织效率等,外部因子包括科技发展、政府政策、市场需求、有效社会资源等;霍江林[13]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从获利与抗风险能力、发展能力、政府支持与创新能力、销售与成本控制能力4 个方面构建瞪羚企业成长绩效评价指标。综上,现有研究大多单一地依据面板数据或问卷数据构建成长评价模型,研究视角也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效率、研发投入产出以及政府支持方面。
基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153 家瞪羚企业为例,结合面板数据和问卷数据,从知识资本视角考察瞪羚企业成长过程,依据瞪羚企业特征量身构建瞪羚企业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更深层次探索瞪羚企业成长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 样本与指标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目前江苏省有两个渠道发布的瞪羚企业名单,一是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从2015 年开始每年发布1 次;二是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发布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从2017 年开始每年发布1 次。由于两个渠道发布的瞪羚企业遴选范围不完全一样,认定标准也不一致,瞪羚企业清单重合率较低。综合考量瞪羚企业的遴选标准、发布时间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本研究以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8 年国家级高新区瞪羚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报表》数据和本研究课题组调查问卷数据作为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知识资本视域聚焦瞪羚企业成长问题,然而从2017 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报表》披露的面板统计数据看,主要涉及企业人员数据和经济指标数据,尚不能满足本研究需求,因此采用调查问卷进一步收集样本企业相关数据。根据瞪羚企业的概念特征、企业成长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同时参考徐召红[14]、王素娟等[15]、刘曜玮[16]等学者的问卷设计经验,在已有面板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按照知识资本转化过程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企业及填写者基本信息、知识资本投入、知识资本产出和知识资本增值保值等四大部分。调查问卷设计选择题和Likert 式五点量表两种题型,其中选择题分为单选和多选,Likert 式五点量表由弱到强按1~5 打分。2018 年10 月,本研究课题组随机抽取江苏省瞪羚企业和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共801 家,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52 份,有效回收率93.9%,其中153家瞪羚企业作为实证研究样本,599 家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作为参照对象。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瞪羚企业基本情况
2.2 评价维度与指标
瞪羚企业的成长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将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市场资本等具有知识资本属性的资产转化为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螺旋式发展的过程,通过知识资本各维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孕育和集聚各类创新潜能,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持续成长。本研究以瞪羚企业概念特征、企业成长理论、知识资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瞪羚企业成长的价值创造机理分析框架(见图1)。企业是价值创造的实体,瞪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依靠有形资本和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本共同作用,各要素资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和协同作用关系,其中最基本的转换关系就是货币资本与其他要素资本转换,即货币资本转换成瞪羚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市场资本等要素资本,各要素资本经过价值创造过程,再次转变为货币资本。如此不断资本循环,从而实现瞪羚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
图1 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的演化机理
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力的评价维度及评价指标具体如表2 所示。人力资本是瞪羚企业经营和运作的基础,以及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源泉。瞪羚企业具有人才密集型的特征,高层次人才在瞪羚企业中起主导作用,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相应产生不同要素配置及资本结构,提升瞪羚企业创新水平,因此人力资本的合理利用对瞪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映人力资本的指标包括研发人员占比、市场开发人员占比、高学历人员占比、劳动生产率。结构资本反映了瞪羚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系统效率的竞争能力,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本要素。结构资本是转化个体人力资本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机制,有利于稳定瞪羚企业秩序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不同的结构资本影响知识获取效率和资源整合效果。反映结构资本的指标包括信息数据库建设、资讯分析配备度、技术知识跨界搜索能力、市场知识跨界搜索能力。关系资本是结构资本的外延和扩张,是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建立帮助瞪羚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的动向,为瞪羚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促进资源有效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7],推动技术孵化。反映关系资本的指标包括享受的生产性服务、享受的政策性服务、享受的商务性服务、知识获取来源。市场资本是瞪羚企业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的无形资本,通过瞪羚企业市场容量、市场开拓与创新来表现[18];品牌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质量需求,提高瞪羚企业市场份额,为瞪羚企业创造更高价值。反映市场资本的指标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拥有品牌价值、国际化水平。
表2 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力评价维度和指标
3 实证分析
3.1 成长力评价
3.1.1 数据处理
由于本研究同时使用问卷数据与面板统计数据,容易因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即通过克朗巴哈系数值(Cronbach'sα)验证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样本数据基于标准化的Cronbach'sα为0.687,信度系数大于0.60,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信度良好。然后采用KMO 统计量和Bartlett 球形检验方法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KMO 统计量结果为0.531,大于0.5,表明评价指标有较强相关性;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Sig.为0.00,小于0.05,表明评价指标相互间独立。
3.1.2 企业成长力评价
公因子提取没有统一规则,主要有两种方法:基于特征值和限制因子的固定数目。本研究基于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的演化机理,限制4 个提取因子,如表3 所示,4 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5.667%,表明这4 个公因子保留原始数据75.667%的信息,所以选择这4 个公因子基本能从知识资本维度反映和代表瞪羚企业的成长力。
表3 瞪羚企业成长评价矩阵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法旋转进行因子分析,旋转在6 次迭代后收敛,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4 所示。其中:第一个公因子包括研发人员占比(X1)、市场开发人员占比(X2)、高学历人员占比(X3)和劳动生产率(X4)4 个指标,反映瞪羚企业的人力资本,其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25.900%,说明人力资本在瞪羚企业成长中举足轻重,是评价瞪羚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第二个公因子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比(X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X6)、国际化水平(X7)、拥有品牌价值(X8)4 个指标,反映瞪羚企业的市场资本,其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24.412%,说明市场资本是瞪羚企业实现高成长的先决要素,为瞪羚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个公因子包括商务性服务享受情况(X9)、政策性服务享受情况(X10)、生产性服务享受情况(X11)、知识获取来源(X12)4 个指标,反映瞪羚企业的关系资本,其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13.515%,说明关系资本能够支撑瞪羚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为瞪羚企业注入活力,使瞪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未来成长;第四个公因子包括信息数据库完整性(X13)、资讯分析配备度(X14)、市场知识跨界搜索(X15)、技术知识跨界搜索(X16)4 个指标,反映瞪羚企业的结构资本,其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11.841%,说明瞪羚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尚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组织力有待提高,但伴随着瞪羚企业的成长,企业管理模式日益成熟,组织系统效率不断提升,积累了大量结构资本推动瞪羚企业可持续发展。
表4 瞪羚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旋转后的主成分矩阵
依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确定4 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评价瞪羚企业成长力的4 个公因子得分表达式如下:
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进一步获取各个因子对瞪羚企业成长力的贡献,计算公式如下:
3.1.3 评价结果分析
将153 家样本企业的基础数据代入式(5),可获得各瞪羚企业的4 项知识资本维度得分,由SPSS软件计算输出,限于篇幅,只对综合得分排名前30位的瞪羚企业进行分值计算和排序,如表5 所示。考虑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综合得分F的绝对值没有实际意义,只存在相对大小的关系,F值越大,表明瞪羚企业成长力状况相对越好;反之,则相对较差。表5 中,综合排名第一的得分为2.434 分,排名倒数第一的得分为0.252 分,两者相差2.182 分,说明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的成长差异较大。综合得分为前3 位的企业,其人力资本或者市场资本相较其他瞪羚企业有显著优势,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比较优势微弱;而综合得分为倒数3 位的企业,其人力资本或者市场资本相较其他瞪羚企业优势不显著,关系资本的比较优势相对显著。
表5 部分样本瞪羚企业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值
表5(续)
3.2 分组对比
为揭示瞪羚企业不同于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非线性成长轨迹产生的原因,在样本和参照对象中随机选取30 家瞪羚企业和30 家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对比分析,寻找瞪羚企业和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轨迹差异化的原因,分析影响瞪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经营与发展的决策建议,推进瞪羚企业培育和扶持工作。从表6 可以看出,两组企业成长力F得分相差0.574 分,存在较大差异,瞪羚企业的成长力明显优于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力。其中,公因子人力资本F1、市场资本F2差距非常明显,瞪羚企业的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能力值分别达0.845 分和0.812 分,而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能力值仅为-0.048 分和-0.086 分,表明瞪羚企业和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资本和人力资本;公因子结构资本F4 差距微弱,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结构资本能力值高于瞪羚企业0.103 分。
表6 样本企业和参照企业的公因子贡献率平均值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回归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影响瞪羚企业成长力的因素可归结为4 个主成分F1、F2、F3及F4,将这4 个主成分作为解释指标、瞪羚企业成长性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量化企业成长性一般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但是瞪羚企业是经过筛选的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以选择总收入的3 年复合增长率作为瞪羚企业成长性量化指标Y,从瞪羚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判别知识资本维度对瞪羚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式(6)中:βi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误差项。
通过SPSS 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独用F1作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的P值小于0.001,加上F2、F3、F4后,其T 检验值都不显著,说明基于逐步回归,单独选用F1作为自变量更符合模型。因此,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将F1代入式(7),则有:
通过系数排序,可以看出各个因素对瞪羚企业成长影响的大小顺序为:X2>X1>X3>X4>X5>X9>X6>X13>X8>X7>X11>X10>X12>X15>X16>X14。
3.3.2 结果讨论
由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各变量对瞪羚企业成长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市场开发人员占比>研发人员占比>高学历人员占比>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比>商务性服务享受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信息数据库完整性>拥有品牌价值>国际化水平>生产性服务享受情况>政策性服务享受情况>知识获取来源>市场知识跨界搜索>技术知识跨界搜索>资讯分析配备度。
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瞪羚企业成长的最大因素。根据最终回归模型、模型系数以及瞪羚企业成长力影响大小顺序可以发现,实证结果符合瞪羚企业人才密集型特点。当前社会市场竞争激烈,瞪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抢占市场先机,基本垄断某个或某些产品的市场,才能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因此作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载体的研发人员是瞪羚企业成长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瞪羚企业创新能力强,但技术需要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而科技创新产品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市场接受度,没有市场就无法验证产品可靠性、无法优化初期产品,也无法收回研发投入。调查问卷佐证,瞪羚企业负责人具备较高的市场洞察力,但是多为技术专业人才,市场开拓水平有限,对市场开发方面会有所侧重。
其次的影响因素是市场资本,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拥有品牌价值、国际化水平,这4 个指标与瞪羚企业成长呈现负相关。市场竞争加剧督促瞪羚企业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瞪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体现在其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及其领先性上。而数据从侧面证明,过分强调创新、片面注重企业业务收获的经济收益不利于企业的良序发展。尽管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承认海外经营会产生额外成本,但极少关注国际化产生成本(外来企业劣势、新创事业缺陷、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金融和政治风险等),原因在于其隐含的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企业已经积累一定的特定优势,足以克服国际化的劣势[19]。瞪羚企业一般出现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高速成长期阶段,国际化趋势是其必经之路,但也需要打稳地基,发挥执行力。
第三是关系资本,关系资本有力支撑瞪羚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从实证结果看,商务性服务享受情况与瞪羚企业成长呈负相关,这与鼓励为瞪羚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法务咨询、知识产权服务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的观点有一定偏差,说明现有的商务性服务虽然把控企业各个环节命脉,但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性较差。政策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政府扶持政策一般有准入门槛限制,瞪羚企业往往是细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随着分工领域越来越细,企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高端服务,而现有的公共生产性服务平台基本只能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瞪羚企业的精准服务需求。
第四是结构资本,瞪羚企业发展并不成熟,其结构资本建设尚不完善。信息数据库建设和资讯分析配备度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跨界搜索是瞪羚企业获得异质性知识的重要方式,瞪羚企业通过改变所拥有的异质性知识数量与质量促进企业创新,进而促进企业形成竞争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江苏省153 家瞪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知识资本视角考察瞪羚企业成长过程,构建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差异对比等方法进行瞪羚企业成长力评价并探索瞪羚企业成长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瞪羚企业的成长主要受到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与瞪羚企业成长呈显著正相关,市场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对瞪羚企业成长均无显著影响。瞪羚企业和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差异对比发现,二者得分相差0.574 分,瞪羚企业在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关系资本方面均优于非瞪羚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在结构资本建设方面较薄弱。
知识资本理论反映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价值增值过程,对深入揭示以瞪羚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有重要理论蕴意:(1)瞪羚企业的知识资本转化过程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以及市场资本4 个维度构成,这4 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因此应全面、动态地看待知识资本与瞪羚企业成长。对于瞪羚企业来说,要使知识资本能够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不仅需要知识资本量的增加,更要全面认识知识资本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酌盈剂虚,注重知识资本体系的完善,发挥知识资本的整体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资本增值,使得瞪羚企业的知识资本呈螺旋上升,提高企业知识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2)在瞪羚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企业技术风险明显降低,主要风险集中在企业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当瞪羚企业步入成熟期,固化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精神减退、思想趋于保守,容易陷入“衰退陷阱”,因此,瞪羚企业需要在成长阶段建立“蓝军部队”,运用异质思维打破原有优势,通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进入二次创业,从而实现企业未来继续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