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暑带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2021-07-19小李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河灯冷空气民俗

○小李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8月23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多事之秋”是咋回事

处暑前后,冷高压开始影响我国,干燥的冷空气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带来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但这段时间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稍不小心就会患上呼吸道、肠胃炎等疾病,有人戏称:真是“多事之秋”!

有的同学可能奇怪了:为什么非要说“多事之秋”,而不说“多事之春”或“多事之夏”呢?

哈哈,“多事之秋”中的“秋”是“时期”的意思,并不指秋天哦。

“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秋季粮食收获,此时兴兵,可不违农时、不伤民力,并有丰富的后备粮源。同时,秋天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状态,常引起人们触景生情,因而伤感。

为啥会“一场秋雨一场寒”

进入秋季后,西伯利亚一带的大陆内部气压逐渐加强,一股股冷空气侵入东南地带,和暖湿空气相遇,形成云雨。冷空气越多,形成雨的机会也就越多,地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天气也就一天比一天冷起来。另外,随着季节的转变,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白天太阳照射的热量一天比一天少,连原来地面积蓄的热量也逐渐减少,因此,天气便一天比一天冷起来。

处暑民俗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因为中元节正值处暑前后,所以处暑期间的民俗活动多与祭祖有关。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多在七月十五,有特殊的地方,例如华南在七月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中元节”比较著名的习俗有“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灯是为了普渡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呼兰河传》中有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虽然说这世界上本就没有鬼神,但既然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习俗,我们也是应当尊重的。

合理养生,应对“秋乏”

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1.睡眠比平时增加1 小时为好。

2.适当加强锻炼,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3.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者不吃了,更要少吃油腻的肉食。

处暑农谚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十日忙割谷。

猜你喜欢

河灯冷空气民俗
民俗中的“牛”
河中灯,灯上愿
冷空气小怪兽来了
关于冷空气的八个真相
中元节放河灯
民俗节
冷空气从何而来
漫画民俗
这是天上的街市,还是银河的天灯?
冬日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