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书写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篇章
2021-07-19陈向国武德俊
文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武德俊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之一,目的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生活逐步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人心,绿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刊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张忠莲、湖南省宁乡市菁华铺乡政府乡村振兴办主任吴雄进行采访,力图从全局、到省级(山东为例)、到乡镇基层(宁乡市菁华铺乡为例)立体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所取得辉煌成绩;同时三位被访者以自己的工作站位、工作实际揭示在新的历史节点,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机遇和挑战;三位被访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书写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篇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辉煌成就
庄贵阳: 中国书写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谋划开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从统计数据来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2015的66%提高到2020年的83.4%。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了约48.4%,提前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在2019年就达到15.3%。
中国在全面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及会议上向世界分享生态文明理念,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供新理念、注入新动能。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主要力量。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六项原则”,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国家,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有党章、宪法和五年规划护航,以内外一致的逻辑,书写了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篇章。
张忠莲:山东省已打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实基础
多年来,山东省作为全国三个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之一,第一个颁布实施《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的省份,在这方面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大宗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重点骨干企业“三废”治理基本达到环保要求,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6.5%,为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如下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制定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了《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山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等法规规章,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标志着山东省循环经济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技术进步成为重要驱动力量。山东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矿产资源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等领域开发了一批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实施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解决了一批过去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技术难题。企业对循环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增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300多项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37项成果获省循环经济科技成果奖。
三是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涌现58个典型模式案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省循环经济已从最初的修旧利废、企业局部循环、单纯寻求环保达标,发展到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服务业乃至全社会;从简单原始到规范多样,派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通过国家和省两级试点,总结凝练出58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全省循环经济站上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
四是多层次多形式试点示范格局初步确立,国家级、省级两手抓。山东省顺利完成第一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任务,省、青岛市及14个试点单位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部门组织的验收,占全国的11%。目前已形成了由44个国家级、259个省级试点示范组成的,企业带动行业、行业带动区域、区域带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五是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形成“2119”组织架构(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山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山东省区域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院,山东省资源循环利用海外创研中心(日本),9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荣获国际著名的“全球循环经济奖(公共部门奖)”,成为国内首个获此殊荣的省级行业社会组织;山东省区域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院作为首个专注于资源与环境发展的研究机构,搭建起以企业为对象、科技创新为基础、泰山学者和智库专家为骨干、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绿色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山东省资源循环利用海外创研中心(日本)借鉴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经验,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途径,开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际对标新篇章。
六是循环经济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逐步开展,科普宣传更加活跃。循环经济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得到积极响应。从学生教育入手,开展“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和科普大讲堂,倡导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潍坊钢雕、青岛废纺、临沂垃圾发电等科普基地,接待参观学习者数万人。10000个“绿色小屋”和废旧纺织回收箱进驻社区投入运营,青岛城阳区王家曹社区、济宁双翼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对秸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机械化分类处理,实现了有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高值化处理,成为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先进典型。
吴雄: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农村变化巨大,发展惊人
从2008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乡镇环保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我见证了农村环境从赃、乱、差到干净、卫生、整洁的转变,见证了人民群众从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到自觉执行相关环保政策,接受整改措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广大农村变化巨大,发展惊人。
拿宁乡市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格遵循“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改变和创新发展格局,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成绩。
近年来,宁乡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五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危房改造成为全国示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的“鹊山模式”入选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菁华铺乡陈家桥村获批“国家森林乡村”,签约“国务院资环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固定调研点”,还有“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沩山风景名胜区、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洲湿地公园、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其他省部级荣誉更是数不胜数。
新时代新要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庄贵阳: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并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作出专门部署。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已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我国已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将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
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国推进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资源环境约束仍未根本扭转,“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重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迫切。现阶段我国绿色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面临的减碳压力更为巨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与美国和欧洲、日本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比如能源低碳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中国将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条件下实现碳达峰,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碳达峰实现碳中和,这将是一场硬仗和大考。这就需要我们持续推动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更加重视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张忠莲: 新时代新要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当前,新时代新阶段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是非常难得的好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
第二,“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30•60”目标,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吴雄: “乡村振兴促进法”给乡村振兴吃了定心丸
荣誉的取得,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的政策和广大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支持密不可分,成绩来之不易。但成绩仅能代表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在新时代,新阶段走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之路,我们又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也面临着更多的新机遇和更高的新挑战。从基层工作者的认知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为九亿多,占总人口的63%以上,农村人口为五亿多,占总人口的36%多一点,差不多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农村的发展仍然是重点,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广大农村人民的迫切希望和需要。
其二,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率的迅速上升,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致使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急剧减少,仅有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年幼无知的小孩,留守在农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从而使农村出现大面积的耕地抛荒,道路交通、山塘水利无人维护,婚丧喜庆等乡风文明建设,教育、医疗资源、文化设备配置不均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象。也从而导致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发展思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极不相符,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变化。
其三,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出生在农村,工作在乡镇,长期面对的是广大农村人民群众,面对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随着党中央连续十七年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直面农村,都是直面“三农问题”,特别是今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全面实施,如一缕春风,吹遍广大农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广大农民注入了强心剂,吃了定心丸。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庄贵阳: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十四五”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践表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着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激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创新潜能,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寻求突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保护修复,让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绿更亮。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新发展理念阐明的是重大政治问题,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行动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自觉。一方面,人民群众已经意识到了优美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公众在生态保护方面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必须通过自律(环境教育)、他律(社会监督)和法律(法律约束),促使公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
张忠莲: 要坚定不移,坚持战略定力,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将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统一于高质量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带来了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新时代“30•60”双碳目标实现的一个抓手。
二是要坚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因为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山”理论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在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情况下,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际国内两个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这一个战略决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现产业生态优化和谐的一个最佳途径。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有了深入拓展。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循环经济已不再仅仅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修旧利废,而是已经延伸到了产业生态的层面,与产业链的“补、强、延”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二生产线”,由于实行了循环经济,企业的许多废弃物已经变废为宝,甚至废水中都可以加工利用出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效益,成为一种有效的原料资源,创造了很好的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十四五”规划中,应该突出循环经济与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紧密结合与深度融合,并以此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强化,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抓下去,久久为功,抓出成效。
三是树立新型的发展观和投资效益观。要把生态环境放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的位置,在发展标准衡量上,生态环境指标要优先。从环境优化、资源节约、土地节省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算大帐,通过政策法规、财政金融等多方支持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使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在新一轮投资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调整,社会参与,一致行动,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企业的主导作用,形成循环经济和谐高效的发展局面。
吴雄: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示,湖南要打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三高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工作的正确遵循。
站在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角度,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结、国家安全的“三农”支撑、民族复兴的“三农”基石,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三农”工作。
第二,要真抓实干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着重抓好村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农庄,促进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城乡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力度,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要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三,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新发展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二是要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严实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