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飞天,航天员是如何炼成的?
2021-07-19刘岩
文/ 刘岩
时隔5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下,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往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设阶段的首批“房客”。
为适应这一阶段的任务需求,5年里,中国航天员进行了新一轮选拔和训练。据了解,除执行本次神舟十二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外,其他3个航天员乘组也已选定,今明两年将共有12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其中,飞行乘组中的指令长均由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担任。
这些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作用——他们既是工程师,也是科学家;既是生物学家,也是菜农;既是职业的航天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形象大使。他们在各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
那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是如何炼成的?他们将承担哪些任务?本文将对此予以解答。
严谨科学的选拔训练
想成为一名航天员,简单来说,候选人必须身体健康,对航天环境要有很好的耐力和适应性;而且心理素质要好,年龄、身高、体重、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都必须满足严苛的要求。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一次演讲中总结:“航天员选拔就像是沙里淘金,千挑万选。”
航天员选拔包括预备航天员选拔和飞行乘组选拔两大类。预备航天员选拔,就是从所需的职业人员中,挑选出能达到标准、基础好、能够取得参加训练资格的预备航天员。而飞行乘组的选拔,就是从合格的航天员中,为某次任务来选出最佳飞行乘组,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定。
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就是从本次神舟十二号任务选拔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拍档”。其中,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已是第三次参加航天飞行,此前他参与了神舟六号和神舟十号任务;刘伯明也是一名“航天老将”,参与过神舟七号任务;汤洪波则是首次参加飞行,他于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并于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在黄伟芬看来,航天员选拔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就是“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它包括超重耐力、前庭功能、噪声敏感性等,一共有17项生理功能的检查,极具挑战性。
拿前庭功能来举例,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后的前3天,是空间运动病的高发期。“空间运动病”其实不是病,它是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反应,和我们在地面上的“晕车”或“晕船”的反应类似。黄伟芬介绍,在“921工程”启动之前,专家曾用转椅做前庭功能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受试者的前庭功能比较差,刚开始,他是坐转椅的时候吐,后来发展到只要听说要做转椅试验,他就想吐。“人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我们要在地面进行选拔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选拔也很重要。因为航天员在航程中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所以必须淘汰掉一些有潜在的心理病理异常、个性偏离以及有障碍的候选人,选出心理素质优秀的人进入航天员队伍。
但光选拔是远远不够的,与前期任务相比,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的航天员飞行时间长达3~6个月,任务极其复杂,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应急处置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天员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聂海胜在一次座谈会中提到,他们的训练会经历几个“最”:最困难的训练——航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最具挑战的训练——超重耐力训练;最枯燥的训练——飞行程序训练;最矛盾的训练——失重训练;最有趣的训练——野外生存训练……
据了解,航天员的训练有八大类,百余个科目,每个科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涉及医学、生理、心理,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而且,有的项目是很危险的,比如航空飞行、跳伞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外,航天员为应对出舱活动,在四肢力量、耐力等方面也强化了训练。“在水下进行出舱训练,时间长的时候一次要六七个小时,航天员训练完回来,有时候吃饭拿筷子都费劲,非常辛苦。”
不仅如此,航天员训练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各种挑战、考验、检查和评定,而且只要他们不退役,训练就不能终止。杨利伟表示,现在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有16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在做备份,所以他们都要参加全程训练,一旦有需要,就必须能够顶上去。
“从预备航天员开始训练,到航天员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相当于上了一个大学,但比大学的本科教育难得多。”黄伟芬坦言。
据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含1名女性)最终入选,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他们将成为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新成员,踏上建设航天强国、接续飞天梦想的新征程。
充分完善的准备流程
在本次任务中,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人提前一周时间就到达了发射场,住进了大名鼎鼎的问天阁。直到火箭发射前,他们都在坚持各种训练,以保证最佳的体能和状态。
黄伟芬介绍,航天员常规的身体训练持续不断。问天阁设有航天员健身房,航天员可在其中锻炼腰、腹、胸肌和臂力。
6月10日,发射场进行了全系统合练,包括火箭的发射、入轨、运行、着陆等环节的操作、监控、通信等,航天员乘组参与其中。他们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要熟悉发射场设施等。
发射塔架是航天员在技术测试、登舱和发射前出现危险情况时紧急撤离的地方,对任务执行和紧急逃离至关重要。对发射塔架上从哪一层登舱,紧急撤离的逃逸滑道在第几层,怎样乘坐防爆电梯等,航天员都要了如指掌。
同时,航天员需要熟悉紧急撤离滑道下面的出口,从出口到地下安全掩蔽室的通道,以及地下安全掩蔽室的设备,通往技术区的电缆通道等。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如果救援车不能及时赶到发射区,航天员可以从地下电缆通道快速撤离到技术区的安全地带。
虽然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有专门的模拟技术训练设施,但是进入发射场后,航天员还是要进行“真枪实弹”的技术训练。
首先,进行登舱、出舱演练。尽管航天员在平时也进行过登舱、出舱模拟训练,但在执行飞行任务之前,他们必须在真实的飞船中进行实地演练,如何登舱,登舱后脚踏什么位置,手抓什么部位,采取什么姿势,舱门如何关闭、开启等,哪怕是很小的细节都要演练到,确保万无一失。
其次,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
联合测试时,航天员要像真正执行飞行任务那样,身着舱内航天服,从整流罩的登舱口进入飞船。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火箭开始模拟起飞,航天员要完成整个飞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动作,并及时汇报完成情况。
最后,参加紧急撤离演练。由发射场系统模拟火箭在待发段出现事故、航天员需要紧急撤离的情况。此时,航天员需要迅速从飞船中撤出,通过发射塔的专门通道,跳入紧急撤离滑道,快速下滑撤离,到达地下安全掩蔽室。
除此之外,还要对航天员乘组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测试。出征太空是每一位航天员心里最期待的事情,同时也是他们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在这至关重要的关头,如果他们的心理出现较大的波动,或是生理上存在什么潜在的问题,他们还是有可能被替换掉。评判标准就是出征前进行的生理测试。
“神十二”任务的生理测试比往常更加严格,主要包括心电、体温、血压、心率、体重测试,以及简单的内科、外科、神经科、五官科检查等。如果即将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过于兴奋、激动,或者紧张、忧虑,都会出现微小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逃不过航天员心理医生和医监医保人员的“火眼金睛”。如果第一梯队人选在检査中出现异常情况,就有可能被后备梯队换下。
多样复杂的太空任务
6月17日9时22分,长二F火箭点火起飞,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约6.5小时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航天员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工作。
根据此次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规划,航天员将实施一系列的在轨操作。科研工作者利用空间站的这些条件规划了一大批前沿的空间科学研究载荷,后续将开展持续的科学实验和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这些载荷瞄准国际空间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预计通过空间站运营将产生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成果。
黄伟芬介绍,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来讲,他们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入驻的第一批航天员,具有特殊的任务,包括参与空间站的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物资补给、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的验证,要开展太空飞行、人体生理行为能力研究、医学样本分析处理等一系列的试验,此外还要做好空间站的项目管理,物资的盘点和日常维护等。
由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经发射并完成交会对接,航天员的生活工作空间和过去相比有了质的提升。
黄伟芬介绍,航天员能随时收看电视直播;与家人、朋友和同事进行天地通话,并分享来自太空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内容;利用空间站的各类资源,拍摄在轨工作、生活的短片,用于航天科普;空间站医疗用品完备,如果在驻留过程中受伤或生病,队友可对其进行规范性治疗。
中国空间站也为普通人进入太空提供了机会。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空间站总体研究室主任王为介绍,以前想要在太空生活,没有长期驻留平台是无从谈起的。有了空间站这个长期支持人员驻留的平台,以后普通的老百姓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太空。“随着以后太空旅游、商业航天的发展,大家可能有机会到空间站上住一住,看一看太空风景。”
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随着我国空间站的逐步建成,国外航天员或将有机会参加我国航天飞行任务。郝淳表示,目前已有国外航天员为参加中国的飞行任务开始学习中文。当前我国空间站正在建造阶段,后续会根据任务进程适时开展国外航天员选拔和联合飞行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