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好绘本”创作的画面联动法则

2021-07-19卢小萍

大众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韵律故事情节节奏

卢小萍

(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广东深圳 518000)

一、什么是“好绘本”

绘本是什么?“绘本”大概是一本书,一本用图画去讲故事或表达主题的书,力求于将文字融入画中,在文字中充分发挥画的功力。“好绘本”首先是能有“好的韵律”引导读者的绘本。其次,“好绘本”还要求每张图画不仅会“说话”,能够“讲述”及表现图书的主题、内容及细节,更要赋予深层的意义,使读者的眼睛能随图画渗透到故事的核心。最后,“好绘本”还要求有好的图文契合关系。绘本的图画和文字必须配合默契,像呼吸般、音乐般地紧密配合,才能让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好绘本”是能够抓住读者眼睛的绘本,是会讲故事的绘本,是能让读者快乐和感动的绘本。

二、如何打造“好绘本”

真正的好绘本创作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不仅讲究图画、镜头,还要注意细节、情感、文字等的安排。

(一)画面的联动

绘本的节奏、韵律感是一条功能极其强大的‘线’,它可以使画面连贯,具有律动感,吸引读者的眼睛,是搭建读者与画面的桥梁。这种节奏、韵律感的打造,不仅要讲究画面大小变化、运镜方式,还要讲究画面衔接、转承技巧等,文中统称这些为画面的联动性。画面联动性的建立,可以赋予绘本视觉上的动感体验,创建好的韵律,引导读者进入绘本的世界,让读者享受绘本的乐趣。

(二)语言的律动

绘本文字的作用不仅是传达故事与信息,更要创造绘本的节奏感与音乐性,所以绘本的文字是有声音,有重量,有外形的。创作时必须要考虑文字间的韵律感,使其读起来顺口而有趣,打造读者可‘听’的绘本。

(三)情感的共鸣

饱含情感的绘本能直指读者的心灵,让人久久回味。绘本的情感共鸣,讲究自然而巧妙的铺垫与发展,并通过包括细节、色彩、光影、角色等元素的配合与融入,将情感刻画得深入而透彻,才能引发无数的触动与共鸣。

绘本画面的联动、语言的律动以及情感的共鸣都是打造“好绘本”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要共同发挥画面、语言与情感的妙用,才能创作出撼动人心的好绘本。

三、“好绘本”创作的画面联动法则

人的目光总是容易被‘动’的东西吸引,喜于‘动’的东西所营造的韵律感。绘本画面的联动性,不仅体现于整本书的结构设计,还体现于画面间的镜头与衔接等。

(一)画面联动的基本三要素

绘本画面大小、景别及镜头的不同,是塑造画面联动的基本三要素。绘本画面的大小影响着画面的连贯韵律性,而绘本的景别与镜头则影响着画面的整体律动感,三者的紧密结合、搭配使用,才能创建起“好绘本”的画面联动性。本文主要从画面大小变化切入:研究如何运用画面的大小变化不同、画面间的联动技巧去筑造故事进一步的节奏与韵律感,以建立关于画面联动的初步创作法则,属于绘本创作法则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二)画面联动法则

绘本画面大小,是用于收放读者视线、烘托故事起伏的关键因素。画面大小变化的不同可带给读者视觉收放的感觉,从而产生节奏与韵律感,促进故事的发展与情感的变化。根据画面大小变化方式不同可分为:“波浪式”“菱形”及“框架结构”变化法。

1.“波浪式”变化法

“波浪式”变化法通过小图、单张及跨页的搭配式循环变化,打造出的结构明晰有序、视觉连续流动的叙事韵律,常用于分段与组合型、双线交叉型的故事情节。

分段与组合型故事情节,是指创作前先把故事分解成几个段落,然后分别寻找各个段落的组成动作,插入适当的细节,再把细节与细节的呼应串起来,形成韵律,形成整本书的张力,这样有利于把故事说清楚,更有利于创造深邃的意境。意大利著名插画家朱里安诺的《小石佛》(图1)就是分段与组合型故事情节。作者在每一环节都对图画大小进行配置,采用跨页、小图配单张、单张配小图的循环式安排,整体形成简单明了的阅读节奏,既造就一定韵律感,又避免因情节复杂而导致画面变化的杂乱无章。这就是“波浪式”变化法在分段与组合型故事情节中的使用:在每一段落都有跨页、单张及小图的变化式搭配,形成整体韵律的波浪形变化。

图1

双线交叉型故事情节,是指将故事分为两线,并要求这两线指向同一红心,且同时交叉进行;一条线故事先走一段,再跳到另一条线走一段,读者正急要知道发展时,又跳回原来那条线,让读者在两线交叉中,一直保持着高度兴奋,且强度会不断地上升。英国插画家托尼.罗斯的《我要来抓你啦》(图2)就是典型的双线交叉型故事情节,整书分为两线,一线描述的是: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是如何的可怕,作者先用跨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怪兽,再用单页对怪兽行为进行描述;当这条线讲述完毕时,另一条线开始:跨页式画面再一次出现,引出地球上的小汤米,他在听一个可怕的怪兽故事;最后是双线交错:那只怪兽想要来吃汤米,单页后紧接着一个、两个满版跨页,跨出了后环衬,跨到了故事结尾,整个故事表现得清晰、有趣而富有韵律感。使用“波浪式”变化法,要先给故事划分区间,或是根据环节不同而分段,或是根据发展主线不同而分‘线’;然后在每个不同的区间里,合理地运用跨页、小图及单张的变化搭配,打造错落有致、起伏有序的节奏律动。

图2

2.“菱形”变化法

“菱形”变化的画面大小变化方式,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变化方式,它要求故事无分段且单线发展,所有画面都趋向性地烘托同一故事点,打造膨胀度极大的高潮。

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图3)是一个具有明显的趋向型画面大小变化的经典绘本。作者用一个孩子的情绪牵引着画面大小变化:第一二跨页中只有半页小画面,其余则宽阔的留白,这是小主角压抑情绪的体现;接下来的画面慢慢地扩大,这是小主角愤怒情绪的逐渐膨胀,也是情节发展力度的不断扩张,直到第四个跨页中,小主角开始用幻想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卧室长出了一片森林,这时的画面已比前面的大了许多;后面随着他想象力的膨胀,画面大小急剧扩张,从满版单张,到三个连续的满版跨页,没有文字,而幻想却彻底地凌驾于现实之上,小主角成了众兽之王,作者透过这三个经典的满版跨页,将故事推向高潮,让小主角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彻底的宣泄与释放。而狂野的骚动结束之后,故事又倒了回去,画面又开始慢慢缩小,直到最后,空白页中只有一行字,让故事从幻想回到现实,让情绪从不安、宣泄回到平静。整个故事的画面连贯方式呈现‘菱形’外观,故事节奏及读者情绪从酝酿,到慢慢地扩张,逐渐推向边角最高点,再按原路返回、缩小,到最后的收尾,带领读者跟随故事的韵律感,体会在想象世界中不安情绪的解决与消除。“菱形”的画面大小变化方式,适用于整体只有一个高潮的单向收放型故事结构,使得结构变化简单、收放明显,能自然而有力地推出故事高潮,创造情节与视觉都极度膨胀的最高点。

图3

3.“框架结构”变化法

“框架结构”来自德国文学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用以表述故事中的故事。绘本的“框架结构”变化法,是指作者利用画面大小变化不同,营造读者旁听的感觉,以引读者入戏,使故事脉络更清晰。《女王吉瑟拉》(图4)是德国著名插画家及童书作家,尼古劳斯.海德尔巴赫的作品。书中采用“框架结构”画面变化方式把‘吉瑟拉的故事’变成故事中的故事。‘框外故事’的开始是满版跨页,接着画面慢慢地缩小,到小图出现时便是‘框内故事’的开始,并以多小图的动态组合一直延续到‘框内故事’的结束,最后‘框内’结束时,画面又重新回到满版跨页,回到现实。作者对“框架结构”的巧妙运用,把故事中的故事表达得清晰而动人。

图4

4.小结

绘本画面大小的变化节奏形成了一条能将画面连贯起来、有律动感的‘线’,它是一根在故事情节牵引下发展的隐形的‘线’,可以串接整体,体现出韵律感。绘本创作开始前,先要根据故事情节要求不同,确立串接画面的线,或是画面大小起始彼伏的“波浪式”变化线,或是高潮突出的“菱形”变化线,或是故事中故事的“框架结构”变化线等等。当然,还有的绘本是不需要画面大小变化去烘托故事连贯韵律感的,此类绘本的故事情节多以某种情感体现为主,情感的牵引就是它的主线,比如爱娃.艾瑞克松的《爷爷变成了幽灵》(图5),整书画面大小几乎没有变化,但作者却用淡淡的色彩、缓缓的节奏,把书中的感情刻画得细腻而感人。画面大小的变化依托于故事的发展,绘本创作需要寻找更能烘托内容与主旨的‘线’,没有画面大小变化作为引‘线’串接的绘本,如果也没有细腻的情感刻画作烘托,整体只会显得乏味、散乱且无趣,没有光彩与生命力。

图5

四、结语

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讲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它的成败。绘本画面联动性的筑造是解决绘本连贯韵律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画面的大小、景别、镜头等形式因素的重复性过高,观者阅读图画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想筑造真正的绘本画面联动性,不仅要考虑好画面大小的变化、镜头角度变化、上下移动以及拉远推进等;还要注意每一页的设计都要与前页有关,计划下一页的同时,也要顾及整书的进度与节奏,要求统筹兼顾,处理好页与页,幕与幕,甚至是该页在整体中的‘衔接’关系,灵活地使用铺垫、呼应、方向性或是框线等表现手法,极力烘托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感。

总而言之,读者才是绘本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最具说服力的评判家。能让读者享受于其中的绘本才是好的绘本,好的绘本能抓住读者眼睛,自然而然地导引读者,通过好的韵律、好的节奏和好的图文关系等等,带领读者亲临绘本的美妙世界。

猜你喜欢

韵律故事情节节奏
书的国度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轻快漫舞
偶感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