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丝镶嵌首饰中点翠与烧蓝工艺的比较研究

2021-07-17杨井兰马春宇

美与时代·上 2021年5期

杨井兰 马春宇

摘  要:通过采用测色仪定量分析、显微镜形貌观察等技术手段,对花丝镶嵌首饰中点翠与烧蓝的历史、形态、色彩、材质、制作工艺、发展趋势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点翠和烧蓝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两种工艺,二者虽在制作方法和欣赏性上稍有差异,但为了保护翠鸟不受人为伤害,烧蓝可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使之从色彩呈现上取代点翠在首饰中的地位。

关键词:花丝首饰;烧蓝;点翠;工艺对比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17GDCXTD005)研究成果。

花丝镶嵌工艺自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工艺便引起了珠宝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点翠和烧蓝就是花丝首饰中常用的色彩装饰手法。点翠以翠鸟羽毛为原材料,而所有翠鸟种类均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其中蓝耳翠鸟、鹳嘴翠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此,点翠工艺从翠鸟被列为保护动物开始,就意味着这种工艺的原材料已经不能继续被使用。但点翠的艺术美能否被其他工艺替代,替代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烧蓝工艺出现在清末民国初期,该工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能够满足点翠中的色相,而价格又较为低廉。本文将围绕点翠和烧蓝这两种工艺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工艺方法、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从而为采用烧蓝替代点翠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一、历史比较研究

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的一种装饰手法,即将翠鸟羽毛裁剪、黏贴在金属或其他材质制作而成的胎体上,利用翠羽呈现出的高贵典雅的蓝色,与镶嵌的珠宝一起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烧蓝是清末及民国初期流行的一种珐琅工艺,是在景泰蓝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主要采用银作为底胎,以红、蓝、白、黑、黄等多种色彩的釉料烧制而成。其中蓝色釉料的烧制效果端庄大气、清新淡雅,最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故称之为烧蓝,也叫银烧蓝。烧蓝的发展主要源于点翠,点翠首饰价格昂贵,属皇室贵族专属饰物,很难被百姓接受。宫廷首饰是民间首饰流行的源头,民间首饰为了有点翠的效果,便用珐琅釉料中的颜色来替代点翠的颜色,因此,民间首饰中的烧蓝工艺在清朝中后期逐渐流行起来。到了现代,两种工艺的发展态势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点翠因原材料失去源头,在清朝以后便未再有更高成就的发展。烧蓝由于现代技术的介入,发展得越来越好,烧蓝的釉料也不再仅仅是蓝色,而是各种色彩都得到了合理的使用。因此,烧蓝这个词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珐琅的名字开始回归。

(一)点翠

“点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买椟还珠”中便出现了“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这样的句子,其中“辑以羽翠”指的便是“点翠”工艺[1]。

点翠首饰在唐宋时期已有记载,但是由于时间久远,点翠首饰实物很难保存下来,然从文字记载中,却可以看出,当时的点翠工艺已经非常盛行。正如五代杜光庭的《富贵曲》中所描述的:“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2]其中珠翠中的“翠”不是翡翠,因翡翠在清朝才传入中国,可以判断这里的“翠”指的便是点翠。宋朝韩元吉所作的《南柯子/南歌子》中亦写道:“野杏抟枝熟,戎葵抱叶开。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从兵符点翠钗诗句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点翠已经比较普及,由于没有实物可考,其中的工艺达到何种水平尚没有定论。

到了明代,点翠使用广泛且工艺业已成熟,明万历后妃的凤冠,就是点翠和花丝相结合的饰品。凤冠上饰有龙纹和云朵,配以点翠,并镶嵌有红宝石、蓝宝石及珍珠,通冠珠光宝气,可谓历史珍品(如图1)。

清代,点翠在首饰中的应用已发展到极致。有时为了制作一件首饰,会用上万只翠鸟的羽毛。“冷玉香残宝钿霜,点翠华裳魅君王,千载风寒难消色,万万生灵换青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制作一件点翠首饰需要用到的翠鸟羽毛的数量(如图2)。

清代末民国初期,点翠首饰不仅在宫廷中被使用,還普及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到了现代,由于点翠的原材料取自翠鸟,而翠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再允许捕杀,导致点翠的原材料失去源头,因此,点翠首饰断崖式灭绝,清朝以后这项工艺便未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烧蓝

烧蓝与景泰蓝、卡克图都属于珐琅工艺。据古籍记载,珐琅工艺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之为“大食窑”和“佛郎嵌”,这两个名词最先出现于明曹昭、王佐所著《新增格古要论》。经过考察,“大食窑”是传自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器,也就是明代的景泰内廷珐琅和清代的金属掐丝珐琅的前身,而“佛郎嵌”则是自欧洲传入的金属錾钛珐琅[3]。

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珐琅工艺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称谓,其中包括烧蓝、景泰蓝和卡克图。烧蓝的胎底主要是银,景泰蓝则主要是铜,卡克图的烧制方法是在金属胎上先烧一层不透明的白色瓷粉的胎体,再进行釉料的绘制填涂及烧制。

在清代,烧蓝工艺能够得以发展,主要原因是其能代替点翠工艺,与点翠效果相同的首饰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烧蓝不像点翠需要昂贵的材料,用普通的釉料即能达到点翠的颜色效果,从而满足了对点翠蓝色的审美要求。但从留传下来的烧蓝首饰作品中,发现无论是烧蓝的款式还是精美程度,与点翠相比差距还是很大,除非是皇室主持制作的烧蓝作品,可是皇室很少用烧蓝工艺做首饰,主要用来制作大件的生活用品(如图3)。烧蓝首饰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民间,无论是造型还是烧制质量,都处于起步阶段。

二、表现形式比较研究

(一)形态

花丝镶嵌首饰中的点翠和烧蓝从风格上均属于传统样式,以写意造型为主,通常以自然景物、花鸟鱼虫、神仙走兽、吉祥纹样等寓意吉祥的元素进行主题设计。由于工艺的限制,点翠大部分以单面首饰为主,以层层叠加的方式呈现立体效果,整体造型奢华、庄重。烧蓝在工艺上较为自由,平面、立体皆可,但因烧蓝首饰的使用者大多是普通百姓,整体造型较为简洁,甚至有些烧蓝首饰略显粗糙(如表1)。

(二)色彩

点翠的色彩主要是深浅程度不同的蓝色,而烧蓝可以是多种颜色的集合体,但烧蓝的初衷是以替代点翠而选取与点翠接近的湖藍色和群青色。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点翠和烧蓝中的蓝色值域,来确定烧蓝与点翠颜色的相似度。

1.点翠与烧蓝首饰颜色分析

通过分光测色仪,对点翠首饰和烧蓝釉料表面进行色彩分析,色度参数如表2所示。

采样编号中,1、2、3是点翠首饰中不同部位的翠羽色相和明度数值;4、5、6、7则是烧蓝首饰中的色相和明度数值。

测色仪定量分析显示,点翠和烧蓝的色相和明度基本接近,因此,烧蓝可以替换翠羽的色彩,但从质感和光泽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2.材质

点翠的主要使用材料有:(1)胎体。由金属胎体、木制胎体和纸质胎体与花丝工艺制作而成;(2)胶体。采用动物胶或植物胶;(3)翠羽。采用翠鸟身上不同部位的羽毛,分为硬翠和软翠,硬翠的颜色主要呈现群青色,软翠的色彩主要呈现钴蓝色(如图4)。

烧蓝的内填花丝,用白芨胶固定,在烧制釉料的过程中,白芨胶遇热挥发,花丝就通过烧制釉料固定在金属胎体上。图5是放大镜下的烧蓝色彩,不同的釉料色彩,不同的烧制温度,使得烧蓝的效果呈现不同的状态。

现代技术烧蓝的温度很容易精确控制,而清中末期的烧蓝工艺,却很难准确把握烧蓝的温度,只能凭师傅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清代烧蓝少有精美的代表作的原因。

三、工艺比较研究

(一)成型工艺(制胎及镶嵌)

1.点翠

胎底顺畅光滑,无明显接缝或焊点,没有凸起或凹坑(如图6A、B);边框不能过高过厚,胎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在点翠之前,先将翠羽进行整理,并把同一档次的翠羽放置在牛角板上进行梳理;取适量事先熬好的胶在翠羽的背面进行涂抹将翠羽固定;把做好的翠片用胶黏贴在胎体上;“刮青”——用玛瑙刀将翠羽刮成蓝色,永不褪色。

2.烧蓝

需制作金属胎体,烧蓝胎体的边框大多由纤细的花样丝堆垒而成,少部分不需要边框亦可(如图6C、D),填涂釉料之前需要对胎体进行酸处理和霉洗;填涂釉料时不能太厚,否则容易脱落或崩裂,釉料应施与薄薄的一层;填涂后需要把釉料中的水分烘干,再放在珐琅炉中进行烧制,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根据首饰的大小、厚薄及釉料的种类决定。烧完取出后不能立刻放到低温的环境下,否则由于温差变化过大易导致釉面断裂。

综上所述,点翠工艺的关键在于“点”上,制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制作的好坏,是人工能控制的;而烧蓝的好坏是在“烧”的过程中,要等烧过之后才能感受到。烧蓝就像烧制陶瓷一样,是无法控制烧制出来的效果的,每一次的烧制都有很多可能。

(二)后期保护工艺

点翠首饰的表面是有机物材料,翠羽主要成分为角蛋白。角蛋白化学性质特别稳定,不溶于水、盐液、稀酸或稀碱,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它们不易溶解和消化,这也是为什么点翠首饰能保存几百年不腐蚀不变色的原因。从文字上可以看出,在明朝之前一定也有大量的点翠首饰,而现实中却没有发现明朝之前的点翠首饰,究其原因,可能是胶的质量太差,导致点翠首饰中大量的翠羽脱落,从而导致明前点翠首饰没能留存下来。由此看来,翠羽与胎体结合的性质与化学成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点翠的防水性能比较弱,长时间接受湿气,胶质容易脱落,比较容易起翘或者发霉,不容易保存。根据点翠的特点,影响点翠保存的因素有:1.胶的质量,是保存好翠羽与胎体结合的最重要的因素;2.纸胎与胶的粘合较为紧密不易脱落,因此,很多胎底是纸质的,保存的时间较为长久;3.虽翠羽本身不怕水,但当翠羽与胶结合粘贴在胎体后,却比较怕水,要避免点翠首饰遇水受潮,尤其在放置保存时,需密封干燥进行防潮处理。4.虽然翠羽的颜色不容易退色,但根据科学分析,这是一种结构色,是翠羽的微观结构反射光线形成的,不含色素,所以不怕风吹日晒。但是翠羽怕挤压,如果外力改变其结构的话,这种结构色会随之消失,颜色迅速暗淡,所以应尽量减少外力的破坏。

烧蓝的表面虽然与点翠相比不怕潮湿,但釉面容易崩裂,崩裂的情形大致可分为开裂和崩落两种。釉层与金属胎底的热膨胀系数匹配度、烧制冷却速度、釉层厚度、首饰结构、操作工艺以及佩戴使用不当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釉层崩裂[4]。

影响烧蓝首饰使用及解决的方法有:1.釉层与金属胎底的膨胀系数匹配度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缩小釉面的面积,如增加花丝的边框分割釉面,减少釉面的厚度,在填涂釉料时,把胎底的正反两面都填涂釉料烧制,减慢金属的收缩速度,也可以通过增加胎底的起伏降低收缩的程度;2.在烧制后的处理上要尽量避免对釉面的撞击;3.在佩戴时避免掉落磕碰等外力。

点翠和烧蓝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点翠在保存时容易发霉受潮;而烧蓝首饰一般在收藏时很少出现问题,往往在佩戴时最容易出现破损。

四、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使用翠羽来制作首饰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点翠工艺只属于过去,但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工艺的角度来看,后人非常有必要对点翠工艺的技法、文化进行记载和传承,记载的方式可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的方式完成。

现如今,虽然翠羽不能被用来进行点翠,但传统的点翠首饰和工艺依然存在。存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古董首饰,这些点翠首饰主要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点翠,或被私人收藏,或存于博物馆,供现代人欣赏(如图8A);(二)用鹅毛或者孔雀羽毛进行染色代替翠鸟的羽毛制作首饰;(三)中国京剧的头饰,有些需要用到类似点翠工艺的,主要采用丝绸等材质进行替代。

烧蓝工艺因不受材料限制得以传承至今,且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是在世界文明交融发展、工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度丰富的釉料颜色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为烧蓝工艺提供了更好的支撑。现代烧蓝工艺品几乎没有任何焊点,直接用3D打印或者浇铸出胎体,烧制温度控制准确,可以烧出不同状态的釉料肌理。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烧蓝工艺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与挖掘,颜色更丰富、设计更特别的烧蓝首饰会不断给世人以惊喜(如图8B)。

五、结语

花丝首饰中的点翠与烧蓝,是花丝首饰中两种重要的镶嵌材料,点翠工艺因材料的限制导致工艺技术的断层,而烧蓝工艺则是在材料发展与花丝镶嵌非遗的影响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两种工艺最受欢迎的蓝色,虽在质感和光泽上有所不同,但都能满足中国人爱蓝之心。在未来的花丝镶嵌工艺中,点翠工艺是否成为传统工艺的绝唱还待后人思考,但是这种工艺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现如今,釉料的种类越来越多,烧制方法也越来越精细,烧蓝工艺不再限定于花丝首饰,对于能满足烧制釉料的首饰都可以进行设计应用。由于珐琅釉料种类的丰富和技术的先进性,烧蓝工艺将会一直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汪晓玥,严褒.浅谈中国点翠首饰工艺及其发展[J].美与时代(中),2012(5):58-59.

[2]唐一苇.明清点翠饰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3]杨小林.细金工艺中的烧蓝[J].收藏家,2007(7):71-74.

[4]纪娟,等.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材质与工艺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1):35-41.

作者简介:

杨井兰,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首饰设计与工艺。

马春宇,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首饰材料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