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文化与记忆: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景观重构探究

2021-07-17罗吉

美与时代·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重构乡村旅游

摘  要: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的重构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文化景观空间规划既要考虑乡村建设用地与乡村周边生态板块(水体、山体、农田等)的布局关系,还要考虑内部生活空间的生态化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乡村用地布局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式。乡村公共景观的营造既提升了乡村风貌,又促进了邻里交往,从而延续了传统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景观;重构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景区边缘型乡村文化景观重构研究”(XSP21YBC29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以衡阳市为例”(19C02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迁徙不仅影响着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也作用于乡村文化景观,使得绝大多数传统的乡村景观遭遇现代思潮的冲击而破碎化。乡村文化景观格局的破碎和断裂,又间接导致了乡村景观地域风貌丧失、生态环境惡化、传统文化无空间依存,进而形成了几近失活、老龄化严重的“空心村”。就笔者而言,从参与的数个村镇规划项目来看,政府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往往片面强调经济功能和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升级,而忽视了地方文化、主体的情感诉求以及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律,最终导致了乡村景观风貌同质化现象严重。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建设就此迎来了战略发展的窗口期[1]。因此,无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转型,还是乡村主体的自我情感诉求,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乡土人文的复兴,以重构乡土文化与乡村共同体价值。

截止到2020年4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乡村文化”和“景观”为主题进行检索,其中相关博、硕论文共有238篇,发表于C刊的有55篇。查阅得知,目前有关乡村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发展[2]以及基于不同角度的乡村文化景观改造实践研究等方面[3]。从研究成果来看,以往研究强调的还是以村落保护和更新为主要目的,研究视角以生态、文化或者经济单一因素的角度考虑较多,缺少对乡村人文精神、文化景观体验性、空间视觉审美以及对村民主体自身的诉求等多个因素综合整体性考虑。本文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维度对金甲古镇空间布局进行实证分析,把握其空间布局现状,对建筑特征进行提炼活化,对邻里公共景观再现儿时记忆,提出乡村文化景观重构整体性多维度设计策略,对于推进乡村在全域旅游进程中保持乡土人文景观特异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乡村文化景观的理解

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的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 90 年代[4]。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景观被定义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在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乡村随处可见的传统习俗并制约着人、地关系,造就了我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的区域性格局。乡村与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当村落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时,在开放式乡村旅游村落规划实践中还不能直接参照城市规划理论,需要从人、地、景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出发,结合乡村山水田园自然环境以及传统人文景观资源开展全方位的分析,确保乡村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和谐共生并契合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点—线—面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5]。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是区域性问题,包含建筑、聚落景观、居民生活习俗等内容,涉及土地所有制和利用率等相关问题[6]。乡村文化景观重构即是对于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现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为防止乡村文化景观的逐步衰落,就需要以生活者的主体性来构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模型[7],需要从根本上强化新的人、地关系及乡村文化景观差异性,使村落原住民继续依赖原有村落,计划性地开发和利用村落土地等自然资源。由此可见 ,基于乡村旅游视角下,重构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活化乡村建筑景观、传承村民生活生产模式。乡村文化景观的重构不仅表达了村民对家园空间、记忆场所等方面的怀旧情感,更是对乡村人居环境中生存主体的需求做出的积极回应。

二、金甲古镇区域特征和社会调查

(一)地理人文概况。金甲古镇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北部茶山坳镇中心,交通便利。作为衡阳市的东大门,金甲古镇东邻衡南县咸塘镇,西依湘江,与酃湖乡一水之隔。北与衡阳县樟木乡隔江相望。镇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衡阳市工业重镇、赏花第一镇、湖南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示范镇。

(二)镇内人文景观丰富,有衡阳三塔之一的百年古塔“珠晖塔”。古塔雄踞镇内拜亭山上,与“来雁塔”隔江相望。不仅如此,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鸡公峰”也坐落于镇内,相传有“一鸡鸣三县”的典故。此外,镇内金甲岭一带还散布着古衡州窑、湘军水师操练基地等遗址,这些古迹无一不见证了金甲古镇悠久的历史,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金甲古镇主要存在问题。从整体上看,目前古镇内规划建设不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在新旧民居建筑上,原始古建筑与现代化商业建筑在风貌和肌理上存在较大冲突。镇内农家乐等休闲产业档次较低,仍停留在吃农家饭、休闲垂钓等低端消费水平,难以形成消费黏性。在售卖的手工艺品、地方美食上也未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体验式乡村旅游、高端特色民宿等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古镇商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和社会固定资产增长迅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生活现代化,对区域传统文化景观构成了较大冲击,逐渐影响了区域景观格局,导致邻里交往空间逐渐减少,社会关系网络被逐步弱化。同时,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镇内人文自然景观,使乡村景观严重破碎化。从对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村民认为:1.当地政府重商业经济发展,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树立主体意识,对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和利用缺乏主动;2.基本认同古镇文化景观已遭破坏,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乡村旅游的推广。从对游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金甲古镇文化景观的反应和感知极其薄弱,对古镇文化景观的印象也大多停留在知其形而未达其意。多数游客反应,仅仅是“看见过”珠晖塔、湘军水师基地等文化历史建筑,而古衡州窑遗址却鲜有人踏足,更不用说理解了。

三、鄉村旅游视域下的古镇文化景观重构策略

乡村旅游的兴起,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乡村文化景观重构的源动力。从乡村文化景观重构的内涵哲理认识出发,文化景观重构过程从空间上可分为规划、建筑、景观三个维度。其发展过程是以规划为基础,经由记忆中的建筑和乡土景观来逐步展现“乡愁”文化空间意蕴,以规划总体布局、建筑形态活化、景观场所再现为重构策略,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最终展现乡村独特的文化空间美学。

(一)融合生态人文景观,提炼空间规划目标

1.乡村生产、生活空间生态化设计

乡村文化景观空间规划既要考虑乡村建设用地与乡村周边生态斑块(水体、山体、农田等)的布局关系,还要考虑内部生活空间的生态化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乡村用地布局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式。金甲古镇生产、生活空间生态化规划目标:树立鲜明的“山水田园风情”愿景和目标,把金甲古镇的生态文化优势融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打造“以水为纲、以山为体、以绿为本、以文为脉”的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构成生态景观特色显著、人文风情丰厚浓郁的整体景观风貌。具体生态化策略:以古镇丰富多样的滨水空间为重点利用对象,塑造村内主要公共空间与水体的生态景观廊道,借用乡村外部的山体景观,打通联系内部的视线通廊,促使自然山水景观渗入内部生活空间环境,并于村内道路系统的主要交叉点,规划营造富有生态性与趣味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节点,利用民宅院落半开敞空间的特点,选用特色乡土植物打造生态景观,使屋前屋后内外皆有景,提高乡村建设用地的生态性,营造特色鲜明的乡土人文景观。

2.乡村生产、生活空间系统化设计

系统性思维是一种联系各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思维模式,从而将零散的认知整合,使其更为完整,更具穿透力,更接近本质。旅游视域下的古镇的乡村文化景观重构,需要系统考虑村民、游客以及政府的三方需求:村民的交流、康养等实际需求,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游客与古镇的互动体验,增强古镇文化景观的识别度;政府资源平台的整合,推动产业融合升级。金甲古镇系统化设计策略:首先,结合金甲古镇服务人群结构,进行深入调查和公共参与,根据具体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户外和室内交流空间。室内空间包括设置商业街区以及博物馆、内部可综合文化展示馆、乡村图书馆、百姓课堂等多种复合功能。室外文化交流空间则可结合凉亭、长廊、水井、古树、展示窗等景观构筑物设置。其次,对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要素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提取“乡愁”记忆要素特征,营造“乡愁”文化氛围,探索对建筑、街巷院落、邻里空间等多维空间的保护和开发模式。最后,借鉴耗散结构理论的金甲古镇规划,不仅注重规划区域内部生产、生活、生态各要素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把“生态”变成“产业”,把“产业”结合“生活”,更要联动周边乡村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过一产三产化,二产绿色化,三产全域化,整合各级资源,实行区域性整体联动发展模式,全面系统地建构古镇文化景观,实现“生态金甲”向“全域景区”转变。

(二)有序布局建筑组团,活化建筑设计形态

传统村落建筑布局形式主要受乡村文化和地貌特征两种因素影响,前者易形成礼制格局,后者易形成山水格局。传统乡村礼制建筑包括祠堂、社庙、书院等,是村落的精神空间,围绕礼制建筑,村落形成一种向心的布局形式。山水格局与村落基础设施是紧密关联的,村落的交通、给排水,主要依赖水塘、水渠、水井以及街巷,而这些都依赖水源的位置和山形地势的落差处理,大部分为线性或者散状布局形式。传统民居是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领略乡村地域文化的直观要素,在文化景观的构建上应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风格及特征,使传统民居成为镇内的新景观。在传统古镇活化“建筑文化空间”,其设计原则为依据基地环境重要的人文和自然基质,合理选择核心功能的位置,并围绕核心功能有序布局其他功能组团,塑造高感知度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意象。金甲古镇街巷以及文物建筑活化具体策略:一是整体上,基于原有历史街巷格局,采取高密度、小尺度的布局方式进行街巷组织,利用建筑之间的组合、错落、扩展等方式形成广场、院落、巷道等空间,通过规划新建“古镇历史文化馆”,修葺老学校并建设成孩童图书馆,做到围绕核心功能建筑有序布局,使金甲古镇中心街恢复传统街巷院落布局原貌;二是建筑形态活化延续金甲古镇传统建筑风貌样式,发挥村民的主体意识,考虑不同功能的建筑修缮和复原,比如对标志性建筑珠晖塔便采用历史复原的设计手法,再现了村民共有的历史记忆。传统民居建筑以修缮为主,其改造策略主要以青灰色的坡屋顶、白墙为街道主要色调,以木质花窗为装饰细节,针对不同的立面建筑形态,加入锗色仿木颜色,再现湘南传统民居特色。

(三)营建邻里文化交流景观,再现记忆中的公共场所

乡村公共景观的营造既提升了乡村风貌,又促进了邻里交往,从而延续了传统乡土文化。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来看,要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重构,除了对乡村景观进行全面整治规划之外,还应重点关注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逻辑和邻里交往意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文化空间重构的核心理念:以乡土文化为主题,以生态自然为核心,从点、线、面多空间展现乡村的地域文化和自然肌理。金甲古镇公共景观营造策略:首先是梳理重要节点,如村入口牌坊、金甲镇石雕、千年老樟树、古水井、古书塾及读书广场等。在整体景观规划上,将这些重要节点打造成邻里沟通、塑造文化意象、充满空间活力的公共景观空间;其次是在线性景观的运用上,主要通过营建乡村水系和道路景观网络来体现。古镇中心街道线性景观采用“软硬结合”的规划理念,将特色地域文化渗透到街头巷尾的风格塑造上,以串联镇内公共景观节点。此外,镇周边景观建设基本以“面”为主:其一,针对自然景观的失衡,重塑了山水田园自然景观;其二,针对农田景观的破碎萎缩,设计了农业园等休闲景观。

四、结语

不可否认,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的重构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时间层面来说,文化景观重构可以展现乡村文化从无到有的时间序列;从空间层面来说,文化景观重构能够体现其独有的乡村空间美学。本文通过系统化生态设计思考,结合规划、建筑、景观不同的空间维度,初步构建了以规划立意、建筑活化、景观塑形为乡村文化景观重构的框架体系,并以金甲古镇为例展开了具体的营建乡村文化重构的策略探索,以期拓宽乡村振兴的思路,引发乡村旅游建设的多层次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2).

[2]潘鲁生,李文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探析——基于八省一区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J].装饰,2017(11):14-19.

[3]孙彦斐,唐晓岚,刘思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范式更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9-104.

[4]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5]洪磊.当村落成为景区:乡村人文景观差异化生存与发展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99.

[6]路璐,朱志平.历史、景观与主体: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15-122.

[7]李畅.从乡居到乡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土景观的认知概述[J].中国园林,2016(9):29-32.

作者简介:罗吉,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重构乡村旅游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