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满四合院》对老龄化社会下居家养老模式的启示

2021-07-17徐慧文郭蕾

美与时代·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

徐慧文 郭蕾

摘  要:在當今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老龄化时代,家庭类型趋于多样化,其功能与作用也在不断嬗变,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独居老人逐年增多。目前单元化的家庭模式已不足以承担起养老的重要功能,探索适宜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方式成为社会一大热点。本文通过梳理《情满四合院》中老人的居住模式,基于院中老人的生活需求对“幸福家园”(四合院)的居住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在传统四合院的居住环境中探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新型养老居住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情满四合院;养老;居住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ZZJH-603、2019-ZZJ H-606)研究成果。

刘家成导演推出的《情满四合院》将三十年间的世事变化,人情冷暖都浓缩在剧中的四合院当中,将这幅充满老北京气息的画卷展示在观众面前。通过观看这部剧,人们发现剧中多处故事情节均与老人的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对剧中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剖析,并与老龄化时代下的问题点相结合,体悟其居住方式与环境对于缓解当下社会问题的契合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新理念的阐述与启迪。

《情满四合院》以北京地域文化为切入点,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北京四合院里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主要讲述了何雨柱、秦淮茹、许大茂,以及三个大爷、聋老太太等七家人的酸甜苦辣,贯穿故事的主要线索是何雨柱(傻柱)和秦淮茹的爱情故事,交叉着何雨柱与许大茂的恩怨情仇以及与六位老人的故事。整体以“情”为主轴线,折射出社会的温情。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龄化大国,基于“未富先老”的国情现状,国家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形成交往减少、亲情淡薄化的趋势,家庭纽带不断松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但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我国老年人大多眷恋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里关系有深厚的情感。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而养老住宅是实现居家养老的物质场所,也是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模式。由于社会的发展,居住条件发生变化,过去的大家庭、大杂院转变为小家庭、单元房,快节奏的生活致使人们不得不忙于工作,因而减少陪伴父母的时间,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呈现不容乐观的趋势。

我国相关学者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涉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多功能老年活动驿站等;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数老人都希望居家养老,扶持后辈成长以及参与邻里交往;李斌学者提出在养老的生活环境中倡导以居家情景为主的养老设施生活状态,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以及陪伴式照料模式[1];周燕珉学者在老人住宅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视适老化设计[2],贾玉娇学者从“人际隔阂”到“人际融合”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项释析,提出居家老人技互动的理论逻辑,利用技术实现环境适老化,实现“人-环境”的交互融合等[3]。可见大部分的研究学者都对居家养老方式、住宅设计理念和适老化设施等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4]。笔者通过对《情满四合院》的观看,发现剧中“幸福家园”(四合院)的现实居住生活模式是对居家养老模式实践性的有效映射,所以对其居家养老的居住方式上进行分析,在传统居住模式对当代的居家养老模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二、《情满四合院》中居住状态概述

《情满四合院》的居住场所主要是一座三进四合院,是传统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居住模式。在几个院落组成的四合院中,一般长辈居住中间位置的正房或者耳房,间数也多,而且宽敞明亮,子孙辈住在东西厢房,房间少一些,且相对低矮。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剧中一些原本的陌生人被这座四合院组合到了一起,演绎着人生百态,喜怒哀乐。

整个院落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主要讲述了中院和后院的故事。主要人物有中院的秦淮茹一家、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何雨柱和雨水(何雨柱妹妹)以及后院的许大茂一家和聋老太太。整个四合院到处充满着人间温情,剧中老太太无儿无女,是四合院中年龄最大的孤寡老人。一大爷夫妇无儿无女,遵循“我如何待人,人便如何待我”的朴素人际交往准则。一大爷与聋老太太形成了某种不可言表的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道德契约关系。通过这种契约的践行,一大爷也将“谁来为我养老”的践行者人选寄托在何雨柱身上。一大爷在聋老太太在世时就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收入照顾聋老太太,也是四合院中互助养老的初步萌芽,使聋老太太无忧无虑安度了晚年;二大爷、三大爷两家儿子女儿很多,各处奔走忙于工作事业,平常时间只有两位老人留在家中,无人照看,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最后何雨柱和秦淮茹担负起照顾院子里老人的责任,在四合院里小到一日三餐,大到看病生活,都由他俩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虽然当时经济困难,就算借钱贴补家用,也不能让老人家挨饿难过,以至于最后出现了三位大爷不忍心联起手“捡破烂”挣钱,缓解何雨柱夫妇的压力,令人又心疼又心酸,整部剧重现了以北京市为背景的老龄化发展初期阶段不同类型家庭的养老需求与困境,最后在窦骁娥的资金支持以及街道政府的鼓励下,创办了“幸福家园”。院中老人平时在四合院中组团下棋、逗乐、串门、晒太阳,甚是开心,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温情舒适的“幸福家园”。

三、四合院居住模式对居家养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院子被一栋栋耸立的高楼单元化住房所替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子女的成人、就业、求学、结婚等因素,原本温馨热闹的家庭失去“光泽”,邻里之间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严重,老年人更加感到孤独与寂寞,最近关于老人惨死家中的新闻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引人深思。而该剧中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整体方正,也是传统文化上对于家国同构,伦理长幼在居住方式上的一种表现。

传统的四合院居住模式除了可以给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还可以给老人增添心灵慰藉,缓解孤独感。在剧中何雨柱夫妇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在四合院中为老人解决各种生活琐事,为院中老人安排早餐、中餐、晚餐等,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尽享天伦之乐,剧中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姐妹之情、邻里之情在四合院里生动展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是传统邻里关系的微小缩影,真正揭示了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最后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老人幸福安享晚年的最终目标。

传統的四合院居住方式,有利于发挥老人的余热,提升老人的价值感。整部剧深入讴歌了传统四合院的生存、交往方式,也是对四合院这种传统优秀文化载体的一种传承。剧中的老人都需要被照顾,有的儿女不在身边,有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在四合院这种组团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相互包容、相互介助,度过晚年生活,对于老人来说不管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营造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空间氛围。

在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老人们需要一个互相帮助、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也在精神上满足老人的心理慰藉,而传统的四合院生活模式正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理想的居家养老环境。

四、结语

四合院就是一个隐喻象征,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编导用行动阐释了“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生活,温情地讴歌了传统的四合院生活方式,以及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扬。《情满四合院》通过家庭伦理叙事对日常生活空间进行架构,对当前老龄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探讨,也是电视文艺工作者立足我国养老问题这个基本国情所做的一种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整个剧情既关注四合院邻里之间的互助互谅,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传播优秀的“家庭文化”以及展现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与居住模式的互融共通。在全剧的故事情节中,编导意在强调小家的和睦美满,也着力于四合院里大家庭的和谐美满,对于现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居住空间模式给出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斌,李庆丽.居家情景的养老设施生活环境的营造原则和方法[J].城市建筑,2015(1):27-28.

[2]周燕珉,王富青.“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10):68-74.

[3]贾玉娇,王丛.结构二重性视角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释析:从“人技隔阂”到“人技融合”[J].社会科学战线,2020(12):212-220.

[4]李金娟.老龄化社会:《情满四合院》的美学意蕴[J].电影评介,2018(6):98-100.

作者简介:

徐慧文,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郭蕾,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
养老生活
漫 画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