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育人功能的研究
2021-07-17张萌宋亚光王韶鸿迟梦辰杨文迪刘琳笑刘芷萱
张萌 宋亚光 王韶鸿 迟梦辰 杨文迪 刘琳笑 刘芷萱
思政教育发挥着铸魂育人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革新的产物,以一种新的理念模式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将思政教育内涵、德育思想等渗透、贯穿、融入教育和教学的各类课程中,将党的政策主张、处事原则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军事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家国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关键课程,是国防教育的主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秉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充分挖掘、系统梳理和精准厘定蕴含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和思政资源;分析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挥思政教育对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掘军事理论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新样态育人功能;探讨思政教育与课程理论教学之间融合的可行性,最终找到解决办法。课程思政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育人功能的研究,对于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唤醒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效结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向纵深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隐忧分析
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认识的深度不够
21世纪,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国防观念较为淡漠,缺乏基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不少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军事理论课程仅是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对课程的认识浮于表面。此外,个别高校对军事理论课程不够重视,将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划分到不同学科门类,并未深度挖掘二者之间的融合点,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度教学,教学浮于表面,缺乏新时代深度挖掘军事理论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
(二)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
近年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思想引领号召,思政课程教育体系日渐成熟。但由于高校对军事理论课程认知的深度不足,导致国防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高校专门军事理论教研室数量较少,教学任务多挂靠在学生工作部或武装部。组织构架不同步,缺乏明确的职能划分,导致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进程不一。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获益感呈反比
首先,军事理论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多采用合班合堂授课模式,传统大班制教学模式制约了课堂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其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匮乏,教学内容单调,教育资源投入少,思维方向僵化,除理论教学外,以新生军训活动为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态度及期望欠缺。最后,由于该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度欠缺,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到该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抱有“学与不学无所谓,学好学坏无所谓”的心态,课程获得感较差,教与学的效果欠佳。
二、军事理论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新样态育人功能
(一)挖掘课程思政德育要素,厚植家国理想信念情怀
军事理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应深度挖掘军事理论中的思政德育要素,凝练军事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军事理论中蕴含的德育功能,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厚植大学生家国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忧患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立志报国的伟大志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厚植其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有机结合,努力成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者、奋斗者、创造者。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弥补教师思政教学课堂短板
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符合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师政治理论意识和自身人文素养水平,赋予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补齐授课教师的思政短板。深度挖掘德育功能,促进授课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实现教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有机统一,推动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构建军事理论与思政融合的多维度教学体系
(一)挖掘军事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格局
结合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发现其思政教育要素,在廓清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阐释思政教育与军事理论课之间融合的可行性,探讨二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军事理论授课全过程,以军事理论要点映射思政教育重点,进而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二)拓宽军事理论教学途径,加强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由于目前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师资大多不具备国防教育的知识背景,较少接受过军事院校的正规系统培训,须加强授课教师专业学习,提升教师的军事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在课程思政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中;另一方面,军事理论课教师要多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程和军事理论课程的趣味性和必要性,体会课程的魅力所在。
(三)丰富军事理论教学渠道,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格局
从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出发,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国家梦”等元素。教学环节遵循“适合、适时、适度”的原则,通过丰富教学渠道,将慕课、微课等各种网络资源进行线上整合,将其与线下课堂相融合,打造“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着力构建军事理论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教育体系。
(四)挖掘通识课程德育功能,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通过构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体系,破解思政教育与通识课程脱节的现状与困境,加强军事理论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将军事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这并不是将其思政化,也不是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价值引领,而是在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在军事课程中进一步践行思政教育,进而突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造成的视域局限,使得军事理论课程的知识传授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发挥最大作用。将军事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不仅能在思政的价值引领中凝练军事理论课程的知识底蕴,还能在军事理论课程知识传授中实现思政课程的价值升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认同感,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价值增量。
(五)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军事理论多维度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有众多共同之处,强化思想引领是军事理论课程从知识传授到思想价值提升的重要环节。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看,军事理论课程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知识内化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最终落脚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军事热点话题、国内外军事事件夯实政治立场,坚守政治站位,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进教学中。另外,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国防历史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毕生追求民族独立、满怀爱国情怀的代表人物进行重点讲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还要把价值塑造摆在课程学习的突出地位,加快推进军事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步伐,深化主流价值引领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六)以社团为载体,促进军事理论教学实践融合
高校社团是学生实践的第一载体,也是学生培养兴趣、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军事理论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爱国主义的理念践行到实处。拓展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体系,潜移默化地将社团和第二课堂融合进军事理论课程中。结合国家有关国防教育的重要节点,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学校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以社团为平台凝聚师生爱国主义情感共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军事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为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缓解并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对教学形式进行反思,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教学目标的最大作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对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学生对学习军事理论课的意愿、态度和自身的定位出发,满足学生需求,深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需求侧”改革。
【基金项目】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协会“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发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育人功能的研究”(编号:19LGJ18)。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5]陈润华,周莉.军民融合视角下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7(7):77-80.
[6]谢大雅.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7):122-123.
[7]范艳红.案例教学法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2):137-138+145.
[8]付强.医学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5):448-450.
[9]蔺玄晋,尹建平.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學手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8):128-131.
[10]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作者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