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场域下高职院校舆情管控能力提升研究

2021-07-17刘晓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6期
关键词:舆情管控院校

刘晓辉

当代大学生作為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加依赖网络,善于利用网络发表个人观点,是网络发声的主要群体。近年来,高职院校舆情危机事件频发,对高职院校舆情管控造成了一定影响。网络场域下,如何进行有效舆情管控,是各大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学生个性特征突出,心态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正处于思想成型期以及观念急剧变动期,有强烈的“存在”诉求以及自我表达的欲望。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类信息、片面看法、不实言论甚至极端思想。舆情事件发生时,因信息的不对等性,部分学生会被网络推手利用,造成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件,直接危害校园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危害社会安定团结。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部分,既具备社会舆情的突发不可控性,也受到舆情主体和场域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一)内容多样性

高职院校学生兴趣广泛,从民生时事到校园生活的各种话题,他们都怀着极大兴趣去参与和分享。这些内容分散在各类社交网络平台,在舆情发酵初期不易被发现和捕捉到,但因学生所关注的内容重合面大,又有一定共性,发布后可以获得较大共鸣和互动,形成群体效应,在平台之间、群体之间扩散蔓延,信息失真不可避免。另外,在信息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媒体平台筛选舆情主题不再按套路出牌,任何可以吸引大众眼球达到高曝光量目的的信息都会被捕捉,通过渲染传播形成舆情事件,这也提升了高职院校舆情管控的难度。

(二)情绪化和盲目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其看待事物不全面,对问题的认识不透彻,易冲动,对各类观点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传播者的影响,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盲目传播。这种情绪在学生群体中扩散,导致矛盾升级,爆发群体性舆情危机事件。同时,大学生因思想不成熟,识别能力不强,易受“意见领袖”左右,逐步呈现出盲从的特征。

(三)集聚和放大性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相近,阅历及所处环境相似,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作为网络主体力量,这种相似性使得他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致性意见。经过网络传播及转发的评论往往会使社会舆情产生放大效应,导致社会舆情的方向更难以掌控。另一方面,舆情通过朋友圈等微媒体平台传播时,受众是有关联的亲人朋友,无论内容真假,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默认为“既定事实”,舆情发生裂变式扩散,产生不容忽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给后期辟谣和舆情管控带来较大困难。

(四)突发性和难控性

网络时代的舆情传播影响力受信息接收者掌控,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舆情传播具有突发且难以预测的特征。而高职院校拥有较好的社会声望,关注度高,负面新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突发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后,会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转发和评论,迅速扩散到社会各地。由于信息浏览人群、传播人群的不可预知性,高校舆情的突发性和影响力更强。

二、网络场域下高职院校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网络平台的丰富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发声意识的提升,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频发,对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挑战。

(一)监管主体管控机制模糊不清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舆情管控主体和统筹协调机构不明确。一方面,担负着信息传播、网络维护等工作的宣传部、信息中心等部门熟悉信息宣传和网络技术,但不是学生直接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舆情管控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负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的学工、辅导员,团队职权和网络技能有限,同时由于该类群体还承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就业指导,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网络动态。另外,多数高职院校未建立完备的舆情管理系统,当出现网络舆情时,引导主体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校内各部门难以形成合力,舆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舆情应对拖沓迟缓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舆情处置流程烦琐,没有形成扁平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链条。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应对拖沓迟缓,不作为、不积极、不主动,舆情处理效率跟不上舆情发展节奏。对于校园内的危机事件,高职院校往往推迟公布,或有选择性地公开信息,学生获取信息有限,在没有权威消息正视听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以讹传讹现象,导致事态严重恶化。网络环境中话语权弱化与应承担责任的不对等,是导致高职院校反应迟缓,舆情应对不令人满意的重要因素。

(三)结果处理“治标不治本”

网络危机舆情通常由某个个体事件引发产生,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集中进行,因师资有限,不能及时有效了解师生个人情况。舆情发生后,高职院校的主要管控方式是从上而下的信息引导和从下到上的信息汇总,因传播平台多样,无法监控全面,只得“见子打子”,判断不清舆情走向和内容发展。因此,“堵”“删”“拖”等消极处置手段是高职院校经常采取的舆情管控措施,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更易激化矛盾,造成舆情回应和处置被动,沟通和引导难度不断加大。

三、网络场域下高职院校舆情管控能力提升的策略

网络时代,要提升高职院校的舆情管控能力,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舆情监管机制、明确的舆情管理办法,还需要院校各部门协同配合。

(一)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要整合宣传部、信息中心、团委、学工处、二级学院等多方力量,构建由技术人员、宣传人员、舆情监测员、思政辅导员、心理辅导师及骨干大学生等在内的舆情监管队伍。明确职责分工,细化舆情管控内容,专人负责舆情监控,落实舆情研判和预警工作。其次,舆情管控范围不能局限于校内,应与校外媒体、社会网络构建常态化舆情共建网络,保证能随时调集校内外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对舆情动态进行实时监控。最后,转变舆情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微媒体时代,舆情管理团队必须贴近大学生,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因势利导。

(二)及时应对舆情

一般来说,社会突发情况发生后,2~3小时就能在网上查到相关信息,6小时后就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因此,在遇到舆情危机时,高职院校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黄金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管控方面可以建立发言人制度,利用各种网络渠道发布权威信息,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监控舆论走向,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回应,通过通报事件发展,破解谣言,消除疑虑,利用校內外资源在各网络平台维护学校正面形象,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强化舆情善后处理

危机舆情解决后,高职院校还需要对此次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查摆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借鉴。舆情善后工作是舆情处置的最后一环,主要包括整改问题、修复形象、补齐短板、完善制度等方面。首先,针对危机事件查找根源,跟踪后续当事人反映及舆情动态,根据问题完善校园管理及引导机制;其次,畅通师生反馈渠道,安排专人对各类媒体平台进行维护,及时解读答疑学校发布的制度政策,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拓展网络空间话语权,在各类平台上建立校方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信息、更新内容,与网友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随时了解舆情动态。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要改变管理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表达,广开思路,让学生加入到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评奖评优、食宿管理、时事新闻等及时通过开班会、发送推文等形式进行解读,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保证公正、公平、公开,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弘扬网络正能量,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增进学生对舆情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互联网规则及网络舆论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青年课题项目“网络场域下高职院校舆情管控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20QN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攀.微传播时代高校舆情管控路径探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7-112.

[2]张更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控与引导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2):101-106.

[3]谢敏.网络诱发突发事件的治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7):195-196.

(作者单位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舆情管控院校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舆情
舆情
舆情
失控还是管控?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