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梁精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史诗

2021-07-17闵睿

党史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吕梁根据地儿女

闵睿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是晋绥革命根据地首府和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杨尚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948年,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转移途经吕梁时,毛泽东在兴县蔡家崖发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总政策,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在这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间,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孕育形成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怕牺牲、血战到底,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战胜万难的吕梁精神。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积极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的事业,表现出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担当。贺昌、张叔平、刘胡兰等革命先驱为了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经受住残酷的考验,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绝对忠诚。张叔平(吕梁方山县人)在浙江省委工作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施以各种酷刑,打得他遍体鳞伤,打断了他的双腿,但他没有屈服。1928年1月20日,张叔平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1岁。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贺昌(吕梁柳林县人)与项英、陈毅等人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继续领导南方游击斗争。1935年2月,敌人重重包围中央分局机关所在地赣南仁风山区。为保存革命火种,中央分局决定兵分五路组织突围。3月13日,贺昌带领红二十四师七十团两个营(实为5个连)在会昌天门嶂山区归庄村(今高排乡坪坑村归庄小组)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部队被打散,贺昌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46年底,因云周西村反动村长石佩怀被文水县武工队处死,1947年1月12日拂晓,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云周西村,刘胡兰与石世辉、张年成、陈树荣、刘树山等同志被捕。敌人软硬兼施,想诱使她供出其他同志。刘胡兰坚定地表示“不知道”“怕死不当共产党”“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是你们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她昂首挺胸走向铡刀,英勇就义,年仅15岁。

全面抗战时期,以吕梁山为腹地的晋绥根据地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是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党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因此,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一直是吕梁军民担负的首要和重大军事战略任务。当时,许多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被敌人占领,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联络十分困难。为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包围和封锁,沟通党中央与各根据地间的联系,1942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的指示》,指示在吕梁所辖区域开辟延安通往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华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秘密通道。据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名党员干部经过这条秘密通道安全抵达延安。其中,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27人,包括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彭真、罗瑞卿、杨尚昆、陆定一、陈赓、程子华、蔡畅、徐特立等,还有1942年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各地干部和1945年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的各地代表。全面抗战期间,吕梁军民护送过境的部队达5万人次,运送财产、物资达1000余吨。许多吕梁儿女为这条被誉为“钢铁走廊”的地下秘密交通线献出了宝贵生命。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说:“晋西北虽然条件最差,但离党中央最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我们来守延安大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

无论身处何方,吕梁儿女都以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诠释着永远跟党走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种义无反顾跟党走的信念决心,激励着吕梁儿女在屡遭挫折和失败的境遇下,仍能克服千难万险,为革命胜利英勇奋斗。

不怕牺牲、血战到底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曲血染的壮歌。全面抗战初期,孝义县兑九峪镇石像村全村仅有百余户人家、500多人,就有108人主动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团体工作,其中23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全村形成户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的局面。1938年,石像村被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命名为“抗日模范村”。

顾永田,1937年入党,1938年2月任文水县抗日政府县长,积极领导开展敌后抗战工作。1940年,盘踞太原、清源、交城、文水等地的日伪军对晋绥八分区腹地大规模“扫荡”。顾永田随工卫旅第二十二团一部插到敌后,转战交城县边山一带,牵制敌人主力。2月,“扫荡”八专署驻地的日军回窜时,顾永田亲率一个营兵力,在交城山田家沟设伏。原计划放头打尾,但敌后续部队趁机从沟后山坡上包抄下来。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形势下,他身先士卒,大喊一声“同志们快撤,我来掩护”,奋勇抵抗,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把生的希望留給同志,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用生命谱写了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壮丽篇章。为纪念顾永田,文水县委、县政府特将浇灌边山旱坡的“永丰渠”改名为“永田渠”。

1942年,日军对晋绥根据地开展大小“扫荡”30余次,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同年10月,毛泽东发出“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根据指示精神,吕梁军民积极行动,用地雷封锁、断水、摸哨兵、割电线、捉汉奸、打伏击等方式,挤掉敌据点93个,收复村庄3108个,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蚕食政策”“怀柔政策”“三光政策”以及“治安强化运动”,有力保卫了晋绥解放区。毛泽东在给晋绥军区的电文中要求“在其他各分区也令他们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充分赞扬了晋绥八分区“挤”敌斗争所取得的成就。在挤敌斗争中,涌现出威震敌胆的崔三娃、段兴玉、韩凤珠等民兵英雄。

1943年9月,针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八路军晋绥军区部队在兴县甄家庄地区开展反击作战。在战斗最激烈、紧张的时刻,八路军连指导员陈德新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壮烈牺牲。最终,甄家庄战斗取得胜利,共歼灭日军700余人。为纪念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村公所为他们举行了简单的追悼会,挽联为“八路健儿,日寇闻之丧胆;无名英雄,人民永记心中”,横批“光照汗青”。全面抗战时期,以吕梁为抗日主战场的晋绥根据地战斗部队和民兵共作战2.8万多次,毙伤日伪军10.7万余人。晋绥军民牺牲12.78万,其中在吕梁地区牺牲的军民近3万人。

吕梁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钢铁般的意志,用鲜血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马烽、西戎创作的《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为基础,深刻地展现了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吕梁儿女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写照,真实再现了吕梁儿女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浩然正气。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战争年代,吕梁地理环境恶劣,地瘠民贫。在这种艰苦情况下,吕梁儿女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陕甘宁边区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支持。

1940年1月,以吕梁山为腹地的晋绥根据地十分困难,贺龙派供给部部长范子瑜去大青山地区筹措物资。当年下半年,范子瑜带回不少银元。这时的党中央机关经费也极其紧张,贺龙得知后,果断决定从自己部队的有限物资中拿出23连夜送到延安。范子瑜说:“好不容易弄来的这点钱还不够晋西北急用呢!”师供给部另一位部长陈希云着急地说:“眼下晋西北急需用钱,送走那么多,自己怎么办?我们部队还没有过冬的棉衣呢!”贺龙反问道:“你要头,还是要身子?”在他看来,支持党中央、支持延安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央有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全局,不能忘记应该首先帮助中央克服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晋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到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70%,其中1943年上交中央的经费甚至占吕梁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

1946年至1947年,晋绥根据地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吕梁军民一面奋起生产自救、战胜困难,一面紧勒腰带、节衣缩食、出工出力、支援前线。“捧出家中最后一颗山药蛋充军粮,拿出家里最后一尺布缝军装”,家家如此,村村亦然。1946年至1948年,晋绥根据地先后供给党中央和西北财政76172.93亿元(边币)、粮食2880万公斤。1947年3月至1948年11月间,晋绥根据地支援西北战场人民军队粮食6.07万石、农币290余亿元、银洋10余万元、黄金1600余两及法币30余亿元。吕梁作为晋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承担了供给中央和西北财经物资的主要任务,其中1947年到1948年为中央代供撤至晋绥的近2万中央后委等中直机关干部及相关人员的各种经费2250.95亿元。中央后委和西北局等机关在临县驻扎期间,临县人民把最好的窑洞腾出来,为驻地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助。贺龙曾说:“就全国来说,我们解放区最小,人口最少,晋绥、陕甘宁合起来才400万人口,又最穷,但是负担最重,肩负的责任最大。”习仲勋也回忆说,兵员补充、粮食弹药都要靠晋绥。没有两区统一,就不可能取得只经一年又一月就收复延安的胜利。

革命战争时期,吕梁儿女表现出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1945年10月,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晋绥分局书记林枫、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领晋绥军区1个团和4000余名军事及地方干部义无反顾地开赴东北,其中有吕梁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等县的数百名干部。194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绥又抽调7000余名干部支援新区建设,分赴陕西、青海、宁夏、四川、云南、湖北、福建等地支援开辟新区工作,为全中国的顺利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正是千千万万吕梁儿女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甘做“革命的螺丝钉”,毫不犹豫地奉献牺牲,使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最终汇聚成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力量。

艰苦奋斗、战胜万难

晋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据1941年统计,晋西北21个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足总面积的110,可耕种面积中贫瘠土地占90%,即使在風调雨顺的年份,晋绥农民的收成也仅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的一半左右。贺龙在晋绥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话时说:“四〇年到四二年,晋西北的生活非常艰苦,部队没饭吃,只有吃野菜。二十里铺作战时,续范亭到那里没有吃的,就吃野菜。当时集中力量搞吃的。”《一二〇师卫生工作概况》中记载,晋绥“当时吃的粮食大部是黑豆,这种粮食如果作马料和喂猪是很好的,但完全用作吃饭是很少见的,吃了最易生病,特别是肠胃病(痢疾病),但我们连这种粮食也吃不饱。因为粮食很少,一天只能吃到二至三顿稀糊糊,有时连糊糊也吃不饱,简直就是喝黑豆汤、吃蔬菜。至于油盐,因为没有钱,每天最多亦仅能维持一二钱。吃菜很少,大部分挖野菜吃”。

为保障部队给养和作战需要,1940年2月26日,中共晋西区党委决定,由晋西北行署进行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四项动员(通称“四大动员”)。很快,全区共献金180万元,参军1.5万多人,缴纳救国公粮10万石,动员做军鞋12万双,基本完成预定任务。同时,根据地政府颁布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垦荒种粮、兴办水利、发展畜牧等条例和办法,推动经济建设。全面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共开垦荒地 1956685亩,相当于1个兴县、3个保德县、6个方山县耕地面积的总和。晋绥根据地还着重发展纺织业,1942年织布约30万匹,实现了穿衣半自给。公营工业也逐步壮大,1941年公营纺织厂共产布4万余匹,到1942年达到近6万匹。部队建起铁厂、造纸厂、被服厂、纺织厂、制鞋厂、制药厂等,并发展军工业。1940年2月至1948年6月,晋绥根据地以吕梁区域为主先后建起13个军工厂。仅据第二军工厂1947年至1949年不完全统计,生产迫击炮弹近10万发、山炮弹近3000发、子弹近12万发。吕梁军民依靠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基本实现从“没有枪,没有炮”到“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目标,完成军事装备上的逆转,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40年,晋绥根据地决定筹办《抗战日报》。参加办报的年轻人大多只有20多岁,缺乏办报经验。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了印刷报纸所需的纸张、油墨和印刷机等重重难题。为防止敌人搞破坏,报社建起3个造纸厂,每月可产纸30余万张。印刷设备大多是报社通过进步商人,从敌占区天津、太原秘密采购来的。在一次采购铅字时,报社工作人员、共产党员高锡嘏被汉奸告密,遭敌人包围,被日军杀害,年仅23岁。经过艰苦筹备,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报》正式创刊。 1942年,总编辑赵石宾积劳成疾,病逝时年仅28岁。在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晋绥根据地新闻工作者怀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融入到革命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1943年春,敌人频繁“扫荡”晋绥根据地,群众无法耕种。宁武县旧堡村农会主任张初元决定组织村里的民兵武装保卫群众春耕生产。他们提出“不让敌人抢去一头牛”“不荒民兵一垧地”的口号,成立有民兵和群众参加的变工组,民兵掩护群众生产,民兵因站岗放哨、执行任务误下的工由变工组负责顶替;民兵在战斗任务完成后,仍回到变工组里进行生产。在这种新的组织形式里,民兵和群众密切结合,有效解决了战争和生产的矛盾。1943年,旧堡村42户人家100多人全部参加了变工组,粮食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好收成,仅公粮就上交30多石。一年间,民兵共作战17次。在民兵的有力保卫下,敌人抢去的粮食还不到两石。张初元创造的“劳武结合”斗争形式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的伟大创举,成功解决了战争环境下生产和战斗的矛盾,适应了对敌斗争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张初元被晋绥根据地授予“劳武结合的特等模范”光荣称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吕梁儿女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克服艰难险阻,走出困境,走向胜利,凸显了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范和革命品质。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后指出:“来到这里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伟大的斗争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力前进。吕梁精神扎根于晋绥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形成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吕梁儿女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吕梁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进程中所形成的其他伟大革命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新时代,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吕梁精神,肩负起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新篇章。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吕梁根据地儿女
天山儿女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江湖儿女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