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2021-07-17陈元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课程

陈元

摘    要:“中外教育史”课程是高校教育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中外教育文化之比较、中外教育家之爱国事迹以及中外教育之历史事件等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树立他们的报国之心,砥砺他们的强国之志。

关键词:“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73-04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并且还要求“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1]。落实到教师身上,即是要求每位教师尽可能结合有关专业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作为高校教育学类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外教育史”,在此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因为此课程内容本身含有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二是因为这些未来教师不但是知识的播种者,而且更是下一代家國情怀的培育者。故而借助此课程对师范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能使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和发扬光大。

一、在中外教育文化的比较中,培养学生的

爱国之情

在“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应适时进行中外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比较,突出我国教育文化的优越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我国的教育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通过这种比较,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都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对祖国也会更加热爱。

(一)在教育的优越性方面

教师如讲授隋唐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时,应着重强调我国当时的教育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曾对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的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这些国家不仅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学习唐朝文化和儒家经典,而且还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本国的官学制度。又如,在讲授我国的科举制度时,教师应该自豪地指出我国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对东亚和西方一些国家产生的影响。如东亚的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都曾效仿我国的科举制度, 而且韩国和越南分别于1894年和1919年才废止科举;还有西方的英 、法 、美等国家,了解到我国科举制度的选人优点后,摒弃本国原有的选人方式,借鉴我国科举制度建立了西方的文官制度[2]。因此,孙中山先生曾经揭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3]又如,我国的书院制度,最迟在明朝时即已开始向国外传播。首先是出现在朝鲜半岛,然后移植到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周边一些国家,再后来西方的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也创办了书院,使得书院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一种教育组织。在韩国和日本,不仅创办的书院数量之多,而且连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等教规学则也照搬到了这些国家的书院之中。再如,长达千年之久的欧洲中世纪,可谓是欧洲教育史上的“黑暗时期”,原因乃是其时各国的学校教育均被基督教教会所控制,学校教育浸透了宗教性,并一直处于停滞阶段。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就应与我国同时期的教育进行对比。虽然同时期我国社会上也盛行佛教、道教等宗教,但信奉的人数及其狂热度,远不及欧洲那样普遍和疯狂,而且我国这种宗教信仰也没有深入影响到学校教育,更没有出现学校教育被宗教所垄断的现象。因此,我国同时期的学校教育都是世俗性的教育,是中世纪欧洲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上可见,我国古代教育是有世界影响的,是向他国输出的,是有巨大优越性的。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教育的优越性阐述出来,可以让学生引以为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在教育的创造性方面

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的西方渊源。讲授这一内容时,就应将其与我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进行比较。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并且是把启发学生思考与传授学生知识相结合;可苏格拉底只是一味地通过提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并自我纠正错误,而忽视知识的传授。因此相比而言,孔子的做法要高超得多。此外还应特别指明,苏格拉底是在孔子去世十年之后才出生的,也就表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早于西方,是世界的首创[4]。又如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很多人只知道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培根首先提出来的,但实际上我国东汉教育家王充早有这样的论断。在《论衡》一书中,王充曾说,“知为力”“人有知学,则有力矣”[5]。 意思是说,人有了知

识,就有了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认为,知识的力量比筋骨之力即体力,更加有力。可见,王充的说法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无疑是一致的,但王充却比培根早了1500多年。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时,就应该有所比较。又如,据记载,我国最早实施“胎教之法”者是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任,这比西方最早提出胎教的教育家柏拉图还要早七、八百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办的太学,比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还要提前千余年,可谓是世界上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公元178年,东汉灵帝创办的、专习辞赋书画的鸿都门学,又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6]。再如教育著作方面,战国时期的《学记》比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大教学论》还早千余年,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教育著作;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比西方的第一部家教著作《母育学校》也早了千余年,成为世界上第一本家教著作;南宋朱熹编写的启蒙读物《童蒙须知》与俄国具有独创性的《儿童公民守则》相比,也早了500年左右。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应着重比较和阐发这些曾经是世界第一或者世界领先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早于西方,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用中外教育家的爱国事迹树立学生的

报国之心

在“中外教育史”课程内容中,涉及到了几十位中外教育家。因此,教师在讲述教育家的生平时,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教育家的爱国事迹,将人物生平和爱国事迹穿插在一些历史事件之中。这样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体会教育家的悲欢离合和家国情怀,从而将这些教育家重新記起,并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只有这样,教育家的爱国事迹才能发挥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心。

(一)在中国教育家方面

如孔子,他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曾在齐鲁两国国君的夹谷会盟上,不但使得齐君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落空,而且还设法迫使齐君向鲁君赔礼道歉,并将之前被齐国侵夺的郓、汶阳、龟阴等土地全部归还给了鲁国,捍卫了鲁国的尊严。后来,齐国大夫田常调军准备攻打鲁国,已被驱逐出鲁国的孔子闻讯后,不计前嫌,还派学生子贡出使各国进行一系列的离间活动, 使齐军侵鲁失败,最后才保全了鲁国。又如,身处宋金对峙时代的朱熹,屡次向朝廷上疏,都极力反对议和,并严厉痛斥当时妥协输币、割地求和等卖国行径,所以他任浙东提举时,曾怒毁汉奸秦桧祠,并写下了一篇酣畅淋漓的声讨秦桧的文告。即便朱熹晚年受到“党禁”的迫害,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在病榻上还对学生说:“某要见复中原,今老矣,不及见矣!”[7]虽然孔子和朱熹时代的爱国主义和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是大不相同的,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即表现为对故园河山的挚爱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在近现代教育史上, 我国有更多的教育家满怀爱国热忱和忧患意识,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育救国运动之中。如蔡元培的毕生都投入到了爱国救国运动之中。无论作为教习还是校长,他都设法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创立了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支持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又如黄炎培,他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宣称职教社“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想以生产报效国家,想以科学开发生产,想以人才运用科技。顾名思义,一切一切靠的是中华,一切一切为的是中华”[8]。“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抗日救国研究会”,创办了《救国通讯》杂志,宣传爱国主义,讨论抗日救亡等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大潮之中。又如陶行知, 1935年,他与沈钧儒等一批爱国人士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与宋庆龄等又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他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赴欧、亚、美和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等会议,并积极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主张。又如陈鹤琴,为启发难民抗日爱国的情感,他亲自编写了一套以中外历史名人故事为题材的读物,其中所选的中国历史名人都是民族英雄;还组织儿童把花木兰、文天祥等爱国英雄的事迹排演成了木偶戏;另外,他的七个子女中,有六位参加了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还有一位最小的女儿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9]。再如晏阳初,1913年春,他在香港圣史梯芬孙注册入学补习,经刻苦努力,考入了香港大学,并且成绩名列榜首。按其第一名的成绩,他可得到英皇爱法华第七奖学金1 600元。这笔奖学金对于在外求学的晏阳初来说,并不是小数目,也是他十分急需的。但按奖学金的条款,获奖者必须是英国的属民,故校方要求他改变国籍。晏阳初听闻后,对此排华条件深恶痛绝,毅然放弃了这笔奖学金,表现出爱国的忠诚之心[10]。假如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教育家的爱国事迹很好地展现和表达出来,或组织学生来讲述或讨论教育家的这些爱国故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报国之心是会有很大作用的。

(二)在外国教育家方面

如捷克的夸美纽斯,因为反抗异族侵略的迫害,被迫离开祖国时,他号召三万难胞双膝跪下,用自己的热泪浇灌了祖国的土地。在国外漂泊的40余年, 他始终在“哀悼祖国的灭亡”和“热望祖国的复兴”中辛勤劳瘁。为取得各国开明人士帮助复兴自己的祖国,曾奔走往返于英国、瑞典、匈牙利等国家,为这些国家的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又如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积极从事瑞士国内的民主革命活动。他编办了一份小报,抨击腐朽政治与官吏的丑行,遭到禁止后,他又秘密参加了革命青年的一个组织“爱国者协会”,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反抗封建专制,提出改善农民的生活及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的要求。“协会”遭破坏并解散后,他和其他成员还遭短期拘捕。但迫害并未消灭他为改革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理想与信心。他一生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从事人民教育活动。又如德国的费希特,对1806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征服德国义愤填膺,曾申请以讲演员的身份参战,并想随军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宣传和鼓动。被国王婉言阻止后,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德国人民为恢复德国的民族独立而斗争。在1807年和1808年,他就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及奋发图强以雪国耻的问题,向德国人民发表了14次演说。当时,法国占领者枪杀过散发爱国传单的爱国者,他由此深知自己的爱国活动十分危险,但他仍然无所畏惧,在日记中写道:“我所追求的是全体国民的振作奋发,我个人的安危早已置之度外。假如我因讲演而死,那也是无上光荣的。”[11]又如俄国的乌申斯基,主张用民族性精神培养青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为祖国人民贡献自己的决心。他现身说法,叙述道:“竭尽可能为祖国谋更多的福利,这是我终生唯一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集中我一切的能力。”[12]他还曾写了著名的《祖国语言》一文,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祖国语言,其意义深刻,词句美丽,是一篇极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著作。假使抽出其中一两节朗读给学生听,对于学生的爱国感情也会有很大启发。再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个酷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他亲身参加过苏联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受过重伤,并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妻子和儿子的生命。因此,在他的全部教育著作中,无论在论述教育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时,还是在论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都贯穿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要求,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外国教育家的事迹也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和高扬的爱国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出来,则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报国之心。

三、以中外教育史上的历史事件砥砺学生的

强国之志

在中外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教育历史事件的背后,有的是饱含着屈辱与阴谋,有的是饱含着自强与奋进。通过对这些教育历史事件的讲述与剖析,可以使学生对“教育落后也要挨打”“教育也可以强国”等道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激励他们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一)在中国教育史方面

其实,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一直都贯穿在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之中。因此,在教材内容处理和课堂教学时, 应重点抓住其中的一些教育历史事件,揭露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以此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他们的强国之志。如教师在讲授“外国教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内容时,就应着重揭露帝国主义教会办学的真实意图,并控诉其侵占我国教育主权和实施教育侵略的罪行。又如教师在讲授“庚款兴学”内容时,首先应阐述《辛丑条约》的来龙去脉及其“庚子赔款”的条款,然后再来揭露美国“退款兴学”的真实目的。为此,教师应该亮出议案始作俑者美国伊利诺州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罗斯福总统《备忘录》里的有力证据,即詹姆士明确指出:“如果美国在三十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使这个潮流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与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13]可见其“退款兴学”的真正目的是想借留美教育之机,培养一批亲美的中国领袖,以实现其从政治上、思想上和文化上掌控我国人民之野心,而绝非他们“慈悲”的结果。又如教师在讲授日军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时,除了要控诉其奴化教育政策的罪行外,还要揭露其企图长期奴役中国人民,欲从精神上摧残中华民族意志的险恶用心。在讲授抗战时期教育时,除了要用老旧真实图片或影像来呈现当时各类学校被日军轰炸和抢掠的惨状外,更要细描出我国战时教育的艰难困苦。例如当时的高校内迁,有的历经了一次、两次甚至多次达数千公里的辗转迁徙,还不时面临着飞机炮弹及战乱频仍的困扰,特别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大后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但就是在这种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内迁高校师生仍昂扬着一种不甘沦亡的精神,怀着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教育薪火的强烈责任感,展现出民族危机面前大学所应有的学术理性、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果在教学中能突出和强化这样的教育历史事件,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砥砺他们的强国之志。

(二)在外国教育史方面

其实自从民国以来,无论是从课程名称还是教材内容来看,“外国教育史”实际上讲的都是西方国家教

育史或发达国家教育史。因为在课程名称上,民国时期就直接称为“西洋教育史”或“欧美教育史”。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有改称“世界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但教材内容还都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以及近现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少数一些国家为中心。百年来,这一主体内容在“外国教育史”教材中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究其因,主要是因為近代以来这些西方国家不但是经济强国,而且也是教育强国,因此作为以资借鉴的“外国教育史”课程来说,以教育强国作为学习的榜样,也实属应该和必然。为了进一步阐明此问题,还可用外国教育史上的类似事件作为例证。如1807年普法战后,两国互为仇敌。但普鲁士以教育为复国之本,锐意发展国民教育,使之成绩居全欧之首。法国见状后不甘落后,1830年,法国教育当局派人赴普鲁士考察教育,次年即提交了《关于普鲁士教育的考察报告》。1833年, 法国教育部长基佐根据此报告,在对全国初等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初等教育法》,使得全国初等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又如,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改革,使得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跻身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为了学习日本教育强国的经验,中日甲午战后,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民族存亡,忍辱负重、远渡重洋以敌为师,学习日本的师范、法政和军事等,从而引发了我国清末的留日教育高潮,并仿日本学制,制定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再如,二战后,美苏关系非常紧张。但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美国深感自己在美苏争霸中的科技劣势,因此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在数学和科学等方面,以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员。次年,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又颁行《国防教育法》,决定资助地方发展天才教育,发展天才儿童在数学、科学和外语方面的潜能。这标志着美国天才教育摆脱以前自发的状态,开始受到国家的干预。再次年,又派出考察团赴苏考察教育,到六十年代还参照苏联进行教育改革。通过如上这些教育事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教育强国才可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才可能为它国所认可和尊重,从而砥砺他们的强国之志。

总之,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因此,加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培植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担负着传授教育史知识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其教学过程必须是不断地、恰当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手段,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外教育文化、倾听教育家爱国事迹、感悟中外教育历史事件中塑造良好的爱国情怀,为祖国培养更多具有高尚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2).

[2]王大磊.论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2.

[4]黄学溥.关于外国教育史教学的几点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91(11).

[5]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 历代教育论著选评(一)[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354.

[6]陈汉才.结合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7]龙文玲.朱子语类选注(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73.

[8]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9.

[9]寇崇玲,兰继军.陈鹤琴论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10]杜中.试论晏阳初的爱国主义思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4(1).

[11][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译者导言[M].王久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

[12][苏]康斯坦丁诺夫等.世界教育史纲(第1册)[M].邵鹤亭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316.

[1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0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