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价值

2021-07-17张希超

关键词:高校社团大学生

张希超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团学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连接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碰撞的新时代,利用好高校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旨在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价值和助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社团;成长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4107(2021)06-0060-02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学生组织,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联密切,一方面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水平的优质平台。当下高校学生社团以其多元化、自由化、多变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契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群体特点,加之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协作互助的目标导向、志同道合的兴趣趋势等,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运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重视和引导。如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夯实高校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是目前应当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定位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含义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因共同的兴趣或者某种工作需求自发、自愿组成的团体性质组织,其报名、参与及活动形式完全基于学生个人意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因其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堂思政的主渠道育人的成效,被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因其活跃的创造力、目标达成的驱动力、团队合作的协作力、知识共享的学习力等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一定的现实促进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形式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渊源、紧密度及活动范围进行了以下划分。

第一类,由学校(院)党委领导下的共青团组织,如团委、艺术团、学生会等,以及由学校(院)职能部门或二级单位党委领导的学生组织。

第二类,根据社团组织相应规定要求与个人兴趣爱好加入的组织,例如,国旗仪仗队考查身体素质;语言队、校园广播站考查普通话与表达能力;校报、记者团考查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类,根据活动范围形式划分,例如技术类、学术类的文学社、爱好类的动漫社、地域性的老乡协会、文体类的武术协会、志愿服务类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校园的寝室自管委员会等。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种类多样、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组织运行具有自发性与融合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融合到一起,自发地组成社团组织;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参与群体涉及年级、专业等方面的广泛性、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高校社团组织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转变。在社团组织里,学生不仅仅扮演着“学生”的角色,同时还扮演着其他的角色。在这里,高校学生社团实现了大学生多种角色的附加与转变,通过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化思想的转变,弥补了大学生角色单一化的弱点,从而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指引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例如利用教育、批评、鼓励等方式在思想及行为层面上引导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而高校学生社团正是宣传党的科学理论、铸牢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阵地和关键领域。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团结功能

高校学生在校时扮演着单一的“学生”角色,就业后则向“员工、职员”等社会角色转变,单一社会角色使得青年大学生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涉及团体角色时,往往出现认知失调以及抵触情绪,大学生组织中“人”的角色被弱化。并且,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的社会因素,大学生“组织角色”能力失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团结”“分享”“包容”等优秀品质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内容和主题。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实践和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过渡的机会和载体。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促进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多元化、多种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和朋辈教育方面的成效。一方面,它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激励、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对“荣辱观”和“是非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提升了学生骨干、团体成员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国精神传承、文明风气培育等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有一定层次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建设成效。

(四)高校学生社团的能力引领功能

在高校学生组织的工作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接触与交流,让穿梭于团体内外的大学生在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好锻炼和明显提升,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使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能力、独立承担目标任务的思辨能力、团体协作共建组织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甚至是抗挫折能力也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个人的自我实现感提升。

三、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社团组织种类多种多样,但在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这一方面源于校园内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致使活动性质单一,某种程度上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社团管理不到位等。

(一)社团管理的问题

在大多数的高校中,各大社团缺少统一管理,一般由学校组织、二级学院分管,但诸多协会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有负责的教师签字,并在学校层面进行审核确认,但很多专业教师或者管理岗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依靠的签字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指导社团工作。

(二)社团活动场地及资金的问题

学生社团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资金支持,在高校内,很难有合适的固定场地为学生组织进行训练及培训,学生活动经费的获得通常采用外联赞助渠道,而通过网络窃取学生个人信息的问题都存在于这个环节。故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审批场地及合理地使用资金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考虑和探究的,如大型球类活动场地、舞蹈社团训练基地、轮滑社等活动场地,以及消费较高的室内场馆等问题。

(三)社团组织里学生的认知问题

学校(院)普遍采用一定的加分政策,如评优名次优先及综合测评成绩加分等办法,来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社团。这种“加分制”的存在,有利也有弊: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的自主性,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育人目标;弊端是“加分制度”使得这部分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动机出现偏离,功利色彩削弱了他们为社团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初心,从而出现了组织功能的“异化”。

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不足的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院的领导以及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的引领,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立足于与大学生发展相关、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当代网络信息化迅速,大学生思维灵敏活跃,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以思想政治的角度觉悟来武装社团组织,才能使其真正起到应当有的作用。

(一)用思想政治的理论引领正确的创新导向

要发展首先肯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时代进步的不竭源泉,创新不仅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也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只有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创新,才能使社团成员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节奏和潮流。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指导教师的引导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不仅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还推动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紧跟时代潮流的脚步。

(二)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认知理念

高校学生社团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参与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一方面,它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层次,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也起到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提高了大学生群体认识自我、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主要阵地,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这一领域,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引导大学生成长与成才。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融合。高校学生社团是一条联系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纽带,能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對大学生能力提高及未来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更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主流阵地,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辅导员在高校社团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