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创新”
2021-07-17马俊
马俊
摘 要: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点难题,基于“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融入与引领,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思政育人视角出发,在梳理学术道德与思政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剖析数字教育时代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根源,借鉴心理层次建设理论,强化品德的认知—行为—情感逐级养成,从课程思政育人引领、学术道德监督与奖惩机制、全方位德育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术道德;数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57-03
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教育主线,但各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痼疾一直未能较好解决。究其缘由,是长期以来一直片面以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价值塑造,未能准确明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道德的关系,长此以往势必将制约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而阻滞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发展。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立身之本
自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多部委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
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系统地构建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的教育培养体系。2016年12月7日~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
键课程”[2]。抓住思政教育,被称为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高校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构建以思政课为主的“大思政”格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切实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思政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成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最亮底色”,为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和价值立场的正确性上提出了根本要求,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人才培养方向。从本质上讲,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立身之本。
(二)学术道德建设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8年8月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中强调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
从站位“十四五”发展格局,到数字教育时代的研究生高精尖人才培养目标,再到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都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国家发展顶层设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环环相扣的。学术道德建设即为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二者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狭义上来讲,端正的学风涉及到学生对学问、学业的认知和态度;广义上来看,端正的学风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基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稳健的学风,扎实的学术道德建设,正是思政教育中对研究生对待学业、学问、科学精神的教化与培育,来不得半点虚浮与急功近利。同时,学术道德建设作为研究生人才道德培养的一个子门类,是思政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研究生道德的培养是推进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对经济社会利弊得失的判断,对自我成功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联结。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根源
2020年9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目前我国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存在人才培养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以及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等诸多问题。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出口质量参差不齐、学术质量堪忧、学术氛围不浓厚不严谨、学术成果功利化,更衍生出如“代写论文”“论文中介”等产业链条,这势必造成大量的教育与学术资源浪费,甚至导致学术人才培养的断层。以上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建设的困境,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道德建设的内生力不足
1.学术价值观模糊与缺失。当下我国高校学术道德环境中存在着严重的学术价值观危机,“目前我国大学所倡导的学术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和强化,往往处于一种模糊和缺失的状态”[4]。学术价值观回答的是“做学术研究为的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有别于人生观、世界观等基本价值观念,它独特地存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中,尤其越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学术价值观的培育就越为重要。
学术价值观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根本內生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这一问题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层面有精确的表述,而在当下外来价值观的不断渗透,这一回答正在逐渐被精致利己主义所替代,变成为了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学术价值观的功利化是当下学术环境中的“价值理性”让步于“工具理性”的必然产物,观念的模糊与缺失,将进一步导致学术担当、学术情怀的消弭,在弱化研究生学术使命感的同时,也将弱化社会与市场对学术的敬畏感。
2.市场经济衍生出的浮躁心态。一方面,我国高校学术行政化、绩效化、商业化现状较为严重,高校市场化、企业化、标准化管理带来大量的发展困境,衍生出教师话语权失衡,科研工作者发展路线滞缓、职称评定过渡量化,专业系部绩效与科研成果挂钩等问题。学术权力受制于资本权力,学术情怀湮灭于学术理性,科研工作者的发展压力与社会生活个人压力互相集合,让其无法“潜心”“醉心”“恒心”于学术,“学术研究者”沦落为“学术打工者”,加之大环境的不良交互影响,导致陷入为绩效服务的恶性循环,一面迫于绩效指标的压力,一面受困于敷衍学术的挣扎。在这样环境之下培育出的研究生,长期浸染于功利化的学术氛围之中,学术情操无法得到培养,学术本心未曾得到照见,急于学术成果产出而导致攫取的学术资源未得到合理的使用,造成大量的“学术垃圾”。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学术研究的缓慢形成强烈对比,研究生急于毕业投入到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经济价值,以学位学历作为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互联网经济的膨胀式发展,更加刺激了这样的浮躁心态,“学术人”与“社会人”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下以岗位、薪资等标签加以衡量,急功近利、学术价值观模糊甚至缺失的学生,在学术道德的边缘试探,甚至是报以侥幸心理做出学术失信的事情,因此学术心态与品性的不沉稳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建设内生力不足的原因。
(二)学术道德的心理层次建设缺失
在国家层面出台的系列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制度的影响下,各类高校多措并举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不乏以思政教育为发力点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如中国药科大学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必修课程,定期统计学位论文查重情
况。然而在各类方法的设计中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学术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驻扎在研究生的品格修为中,需要考虑其心理层次的逐级建设。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关于品德发展提出过著名的“三阶段六水平”理论,他将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同时每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从最初级的知道规则害怕被惩罚的被动“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到最高级的自觉且认同道德规范的主动“普遍道德原则阶段”,除却时间年龄作用,更在于教养者的正确引导与示范。因此现阶段各类高校采取的措施,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缺失对人的品德心理发展层次的考量和设计,过多过严的举措混杂在一起,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导致本可以发挥精妙效用的举措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三)学术评价与监督体系的理性失衡
“只求科研数量,不重学术质量”的现象在我国各类高校比比皆是,这是学术成果功能被异化的恶果。学术成果作为学术科研过程的最终产出,其应用价值与效度应当更广泛地被社会市场、产业行业、民生发展等指标所评价与衡量,而不仅仅是作为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专业系部资源倾斜的直接砝码或间接工具。学术评价的失衡,导致学术研究无法驶入正确的轨道,学术道德建设更无从谈起。
在学术道德建设的各类监督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学术成绩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在学术成果监督中,过渡依赖于工具查重,忽略了学术成果的思辨与人本属性,虽然设计了外审、答辩等环节,但监督质量与标准参差不齐,灵活度上下浮动较大,监督无法正常发挥对学术道德的约束力,学术成果的好坏缺失衡量的标尺与奖惩的标准,学术道德建设更何谈受到重视。
三、“立德”+“创新”模式下学术道德建设的
探索与实践
学术道德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是思政教育在高层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学术道德建设面临的诸多困境中,思政教育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与方法。
著名用户体验设计师唐诺曼曾提出:“人的情感系统由三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三个层次是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涉及到基础认知的本能层构筑的是人对事物的知道与了解,本能层与人固有的、自发的特性相关,不受人本身控制;行为层是基于分析所处情况对问题加以分析,在最短时间内或是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效果;反思层是指有意识的思考、对世界进行归纳、建设性的学习和总结。如果将唐诺曼的情感心理层次借鉴到品德、规则的心理层次建设中来,可以作一类比,如对学术道德的认知在最基本的本能层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学进行知识的普及;在行为层需要通过奖惩、监督机制的多维监管做到学术道德的恪守與行为固化;在反思层则要通过学术道德整体文化风气塑造,做到更多的情感卷入,推进研究生能够自觉将学术道德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认知层:搭建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全面搭建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一方面,要持续聚焦第一课堂主体作用,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做稳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的同时,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形成集合式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开发与专业、产业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点,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隐性教育中根植学术道德信仰,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教育。
另一方面,要拓展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开发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深入发掘各门类公共基础课的思政育人内涵,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必修环节,举办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撰写等主题讲座;开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论文写作必修课,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开设反面警示案例教育,各类学术活动前签订承诺书,将学术诚信作为衡量研究生阶段性教育教学效果的价值标准。以课程育人体系搭建为抓手,夯实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做到思政育人与学术道德建设同向同行,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始终持续精准发力,做到认知普及。
(二)行为层:完善学术道德监督与奖惩机制
要着重强化学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主体责任,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是健全导师评价激励机制。把立德树人、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评价。二是明确表彰奖励机制,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指标量化,并将其作为导师职称评定、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依据。设立专门奖项多角度考评奖励优秀导生团队。三是落實督导检查机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身份,通过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措施提升导师的责任意识。
要将思想素质与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考察点。一是要从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时间点管理转向全过程管理,将思政元素、学术规范与道德列入研究生学位申请资格的考核中,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与质量把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学术价值观模糊等问题。二是要实行研究生培养评价制度。课程汇报与课程论文严把质量关与数据关,对以研究报告、产品开发、发明专利、文学艺术创作等为主的学位论文,细分写作规范,建立严格评审机制。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设置规范严谨的程序与时间节点,做好过程质量把控,层层加强质量筛查,注重论文答辩中对研究生学术思想、学术逻辑推演的审核与评估,细化规范答辩流程,提高问答质量。
要强化学术道德制度建设,充分开发学位委员会职能,将查重率仅作为工具性参考指标,强化履行学术成果的人本评定职能,加强学术道德相关制度建设与落实,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组织权威力与话语权,赋予其在学位授权点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核心指导与决策作用。
(三)情感层:全方位研究生德育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有机统一的。要将思政育人、学术道德建设与高校全方位德育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校风校纪校训校史的文化融入,做到情感融入,推动思政育人与学术道德建设的隐性渗透教育,帮助研究生做到自觉、主动恪守学术道德,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形成学术情怀,推动学术研究。
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家风”一般,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在历代学子之间传承,文化建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融、氛围融入形成高校独有的学术文化气场,也自然赋予学生特有的学术文化烙印,帮助学生自觉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与准则。因此,要扎实开展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系列活动,积极探索融汇思政元素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和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术情怀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编写、整理科研道德和学风类案例,积极推动院系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案例教学。针对性地组织全校层面的各学科专场报告会和院系层面的各种特色学术道德教育活动,构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全景式育人体系。
聚焦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质量,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家“始终坚持追求卓越,进一步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在研究生教育主体建设与学科实践层面可以进一步采取创新举措,通过畅通学术产出与应用转化渠道,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进一步服务于国家需求,在推进重大攻关任务和开放办学实践中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学术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与瓶颈,借鉴成型理念理论,创新方法举措。思政育人是研究生教育的立身之本,学术道德建设又是思政育人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基础体现,通过移植品德的心理层次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认知层普及、强化监督奖励机制的行为层把控的、渗透以德育文化教育的情感融入,促进研究生学术价值观的正确养成,推进学术情怀培育与学术能力培养,推进学生自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供的崭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
[3]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0-07-29.
[4]罗志敏.论专家视野中大学学术伦理价值观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