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1-07-17杨奉星杨涛

老区建设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杨奉星 杨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理念,既为我国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也为农村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要推动农村优先发展,乡村的文化繁荣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永新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建设,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农村环境面貌彻底改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目前,全县组建了60多支农村志愿服务队,高标准打造出23个农村综合文化示范点涌现出“中国好人”5人、“江西好人”8人及三代26口人五十余年不分家的贺如来家庭等一批接地气的先进典型。

一、总体概况

永新地处湘赣边界,公元204年建县,至今有1812年的历史。全县辖25个乡镇场(其中乡13个,镇10个,场2个)、238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195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其中农村人口42.3万。

二、“十个一”工程落实情况

根据全市各行政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的总体要求,永新县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各行政村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的通知》,以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为重点,在农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示范带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全县设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墙和宣传栏1000多块,设置“讲文明树新风”和“农村移风易俗”公益广告2000余处,组建60余支农村志愿服务队,高标准打造2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身边好人榜、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全覆盖,挖掘整理出莲洲乡溶溪村颜氏家训、埠前镇三门前村刘氏家训等众多好家风家训。

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主要做法

永新县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薄弱,但是作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红色文化大县,该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传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先后催生出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出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省级传承人2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具体做法如下:

1.聚焦文化民生,创建“有品质”的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一是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永新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文化精准帮扶力度,使贫困地区群众早日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永新县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广播电视设施、应急广播平台、贫困村阅报栏全覆盖,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满足乡村开展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打造乡村群众文化特色品牌。永新县拓展“送文化下乡”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各级文化团体定期到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指导各地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组织文艺演出等,持续培育具有永新乡村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

2.倡树乡风文明,打造“有风骨”的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为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一是发挥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二是发挥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广泛开展“寻找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整理、传承转化具有永新特色的乡贤文化,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三是发挥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撬动作用。督促指导全县各村(社区)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规范村民行为、倡导良好风尚。

3.着眼传承保护,创建“有灵魂”的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一是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永新县因地制宜利用废弃的村部、祠堂等场所,将100多座旧祠堂改建成农民的“文化乐园”,打造出埠前镇三门前村、文竹镇团结村、怀忠镇茶源村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祠堂文化”古村落,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二是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该县积极做好县内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全面完成三湾改编纪念馆陈列改版工作,邀请权威专家对三湾枫树坪古樟树及时开展了抢救性救治,确保了枫树坪的安全;做好了枧田暴动旧址、彭德怀旧居等13个2016年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三是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该县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去年以来整理挖掘出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了《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摄影集》和《永新曲艺志》。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要素制约比较严重。受困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永新县自身资源、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和环境等要素都“先天不足”。虽然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进投入力度,但各类要素的制约还很明显,尤其是在资金和参与主体方面。在资金投入上,过于依赖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各级投入也基本以“送”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在参与主体上,永新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很多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幼、妇人员居多,老年人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休息时间往往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开展。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虽然“十三五”期间,该县整合各类资金,着力改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自身财政实力不足,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不足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乏力。

3.农村特色文化的推广传承不足。永新县作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红色文化大县,拥有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专职人员较少,同时由于地理劣势和财政紧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性人才,致使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农村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推广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龄化且存在断层现象,另外,有些文化干部在乡(镇)身兼多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驻村帮扶等繁杂的农村经济工作中,这些问题使得农村丰富的特色文化的推广与传承陷入瓶颈。

五、对策和建议

1.项目资金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当前,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数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方面愈加明显,这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需要进一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以补齐民生短板。

2.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梳理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乡村发展规划内容,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有法可依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实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县市区對乡镇(街道)公共文化常态化运营投入力度。

3.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建议设立文化建设发展专项基金、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公益性文化服务扶持基金,激励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开展。同时,应采取设立编制、横向交流、组织培训、内部挖掘等方式,建强县乡两级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充实精神文明建设力量。

作者简介:杨奉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2020级社会学专业;杨涛,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史慧芳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