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沉式污水处理厂集约化设计——以贵阳龙洞堡再生水厂为例

2021-07-17高靖伟葛英振杨茂东邵彦青

净水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箱体处理厂分区

侯 锋,高靖伟,,韩 磊,,*,葛英振,,熊 雯,杨茂东,,邵彦青

(1.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101101;2.四川蓉信开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101)

为应对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及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消除传统地上污水处理厂的邻避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污水处理厂采用下沉式的建设形式,仅“十三五”期间,国内就增加40余座下沉式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超700万m3/d[1]。下沉式建设形式逐渐成为污水处理厂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构建了水处理功能、生态景观功能共存的综合体,实现了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利用、生态安全,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优势。

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地上式污水处理厂“按于地下”,而是通过集约化布局,将各水处理单元、附属设备房间、疏散楼梯间、送排风机房、各类管线等集中于“箱体”内,并结合项目周边地形地貌、安全风险、建设投资等综合确定“箱体”埋深。因此,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对平面及竖向布置、结构、建筑消防、采光照明、通风除臭等设计具有更高要求。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重点从平面及竖向布置、工艺设计、结构及基坑支护设计、建筑及消防设计、电气自控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分析,总结了本工程各专业的设计特点及相关参数取值,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项目背景

根据《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2015—2030)》的规划,为解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污水处理厂缺失、流域河道污染严重等问题,规划在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分散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沟,并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本项目服务片区处于鱼梁河的中上游地带,下游是贵阳东郊水厂的取水口及市级著名旅游景点。为满足服务片区高速发展带来的污水增长需求,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去除入河污染物,改善鱼梁河水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健康发展,本项目的建设非常迫切和必要。

2 项目概况

本项目规划位于小寨村西北侧,朝纲路东南侧,紧邻工业园区。规划厂址用地面积为103 000 m2,规划远期总规模为1.0×105m3/d。

2.1 设计进水水质

为明确本项目设计进水水质,分别对现状渔梁河截污沟沿线重点企业排污情况、河道溢流工业废水情况进行摸排并进行水质取样监测,根据取样检测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如表1所示。

表1 截污沟下游终点污染物浓度

根据规划资料及现场调研,本项目服务片区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约为1∶1。生活污水水质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6年版)第3.4.1条的参数进行预测计算。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加权计算后,结合《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规定的排放限值,综合确定本项目设计进水水质,如表2所示。

表2 设计进水水质指标

2.2 设计出水水质

为了保护鱼梁河饮用水源地,本项目尾水无法就近排入鱼梁河,而是通过现状已建的鱼梁河排污隧洞,转输排入南明河作为南明河的生态补充水,缓解南明河市区段河道基流不足问题。根据当地南明河水环境保护要求,本项目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其中出水COD、氨氮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V类水体水质标准,即CODCr≤30 mg/L,NH3-N≤1.5 mg/L,如表3所示。

表3 设计出水水质指标

2.3 建设形式

本项目总规模为10万m3/d,近期建设5万 m3/d,其中预处理单元按远期10万m3/d规模土建一次完成。根据规划,本项目厂址周边为工业园区及滨河景观带,如果采用传统地上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形式,会带来严重的嗅味、噪声污染,并严重影响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及企业经济发展。为解决上述矛盾,本项目采用下沉式建设形式,将污水处理设施与生态景观公园、绿色节能技术有机结合,充分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

3 工艺流程设计

3.1 优化工艺选择

常见的生化处理工艺主要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AAO、SBR、氧化沟及其改良工艺等,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而SBR工艺存在池容、设备闲置率较高、水头浪费较大、运行控制复杂的确定;氧化沟工艺存在池深浅,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因此从下沉式污水处理厂的箱体运行安全性、运营维护便捷性、平面布局集约型等方面,对比改良AAO与MBR工艺(表4)。

表4 生化处理工艺综合对比

本项目下沉式建设形式,对箱体的操作环境、运营维护、臭气控制、防灾避险要求较高,因此推荐采用改良AAO工艺。结合本项目的水质特点和运营经验,对传统改良AAO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多点进水前置预缺氧的改良AAO工艺,并在好氧区投加悬浮填料,材质为HDPE,比表面积≥650 m2/m3。投加填料可丰富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形式,强化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提高负荷率,并增加脱氮除磷能力,对含工业废水的市政污水处理厂有较好的适用性[2]。

综合考虑箱体结构、设计规模、用地情况等因素,单层平流式二沉池和圆形二沉池均无法应用于本项目,而双层平流沉淀池池体构造复杂,池深较深,设计、施工、运营维护难度极大。因此本项目推荐采用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其具有高表面负荷、低水头损失、沉淀效率高等特点[3]。同时,其由于池体构造简单,施工容易,更适合应用于下沉式污水处理厂。

3.2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为保证出水SS、TP达标,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滤池工艺。高效沉淀池具有表面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池型规整、出水水质稳定的优势,混凝沉淀工艺推荐采用高效沉淀池。连续流砂过滤器不需停机反冲洗,具有模块化、能耗低、节约空间和占地、运行维护方便、投资成本低的特点[4],非常适用于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因此,滤池推荐采用连续流砂过滤器。

本项目工业废水占比较高,仅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无法有效保证出水COD、色度等稳定达标。因此深度处理单元需要增加高级氧化工艺作为出水保障措施。结合国内众多类似项目设计经验,本项目选择臭氧接触氧化池来进一步去除COD和色度。

最终确定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4 工艺设计

4.1 平面及竖向布置

本项目厂外进水管线沿河而建,从一期用地东北角进入厂区,因此进水提升泵房及调节池布置在一期用地的东北角,依据地势,与主箱体分缝连接,满足生产需要节约用地。主箱体成矩形,长向纵贯东西,短向横跨南北,箱体布置考虑近远期结合。车行道路布置在主箱体的东西两端,连接市政道路形成环路,车辆可通过车行道路直接进入场地内部到达生产区,箱体内部车道设置在北侧,可以与远期共用。综合楼布置在地块西南角,与规划道路入口紧密相连,交通便捷,充分利用地块西南角空地,作为综合楼前广场,满足停车绿化活动等功能,综合楼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为2 993.95 m2。臭氧发生间位于综合楼东侧,总建筑面积为140 m2,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龙洞堡下沉式再生水厂总平面布置图

污水由厂外进入提升泵房箱体,经粗格栅、预沉砂池、中格栅后提升至主箱体。再经细格栅、曝气沉砂池、生化系统、深度处理系统后排放。污泥脱水及干化间、高低压配电间、水源热泵间的辅助用房位于操作层。为满足管线综合布置、设备吊装,操作层净高为5.8~6.4 m,箱体顶部景观公园覆土厚度为1.5 m,箱体占地面积为18 206 m2,本项目箱体平面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龙洞堡下沉式再生水厂箱体平面布置图

4.2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4.2.1 预处理单元

前置粗格栅井1座,土建按远期10万m3/d设计,设备按近期5万m3/d安装,近期安装1台栅间隙为50 mm的回转式机械格栅除污机。

预沉砂池1座,土建按远期10万m3/d设计,设备按近期5万m3/d安装,预沉砂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0 min,有效水深为1.8 m,水平流速为0.05 m/s,采用空气压缩机和凸轮洗砂泵联合洗砂排砂。

中格栅井及污水提升泵井1座,土建按远期10万m3/d设计,设备按近期5万m3/d安装,近期安装2台栅间隙20 mm的回转式机械格栅除污机;进水提升泵采用3台大泵1台小泵的搭配形式,其中大泵:Q=1 050 m3/h,H=33 m,N=145 kW;小泵:Q=800 m3/h,H=33 m,N=110 kW。

调节池按近期工业废水2.5万m3/d规模设计,停留时间为6.0 h,出水提升泵共3台,Q=610 m3/h,H=8.3 m,N=21 kW,2用1备。

细格栅渠及曝气沉砂池,土建按5万m3/d设计,共设3条渠,分别安装2台栅间隙为3 mm的阶梯网板格栅和一道人工检修格栅;曝气沉砂池水力停留时间为8.0 min,曝气量为575 m3/h,采用气提排砂。

4.2.2 二级处理单元

生化池共分2格,按进水方向分别为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好氧悬浮填料区。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9.0 h,其中预缺氧池为0.50 h,厌氧池为1.00 h,缺氧池为4.00 h,好氧池为13.5 h,污泥负荷为0.093 kg BOD5/(kg MLSS·d),污泥回流比为0~100%,混合液回流比为100%~200%,悬浮填料填充比为27%。

生化池曝气采用无油螺杆鼓风机,并采用大小风量搭配的形式,其中小风机:Q=1 200~2 760 m3/h,P=30~120 kPa,N=75 kW,1台;大风机:Q=2 005~4 486 m3/h,P=30~120 kPa,N=132 kW,2台,1用1备。

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共设3座,表面负荷为1.13 m3/(m2·h),有效水深为4.50 m。配水孔直径为200 mm,分四段不等间距布置,可确保流量均匀分配,避免进水造成任何的短流和涡动,提高污泥沉降效率[5]。

4.2.3 深度处理单元

高效沉淀池共2座,其中混合区1格、絮凝区2格、斜管沉淀区2格。混合区停留时间为2.1 min,投加PAC药剂,使悬浮颗粒脱稳并流入絮凝区。絮凝区总停留时间为21.3 min,投加PAM药剂,继续形成个大密实、易于沉淀的絮凝体[6]。推流反应区上升流速为18.54 mm/s,较慢的上升流速可降低矾花碎裂几率。斜管沉淀区表面负荷为10.75 m3/(m2·h),沉淀的较高密度污泥继续回流至混合区,以提高絮凝体有效碰撞几率,降低药耗。单座共设3台污泥螺杆泵,Q=30~50 m3/h,H=30 m,N=11 kW,1台用于污泥回流,1台用于排泥并兼全池放空,1台互为备用,日常运行中根据泥位高度来控制排泥量[7],臭氧接触池停留时间为30 min,臭氧投加量为5 mg/L,采用管式臭氧发生器(12 kg/h,1台),进一步去除出水中难降解的污染物及色度[8]。

中间提升泵房1座,共设5台提升泵:Q=520.8 m3/h,H=3.6 m,N=9 kW,4用1备。

连续流砂过滤器共1座分7格,每格设置8套过滤器设备,共56套,单套过滤器面积为6 m2,设计滤速为6.2 m/h。

4.2.4 尾水消毒排放及回用单元

紫外线消毒渠1座,设备1套,共112支,功率为20.7 kW,有效生物验定剂量≥22 mJ/cm2。巴氏计量槽1座,喉宽为0.75 m,测量为25~1 100 L/s。

综合水池1座,采用次氯酸钠辅助消毒,停留时间为30 min,有效水深为4.6 m。配有变频恒压供水系统1套,其中供水泵3台,2用1备,Q=30 m3/h,H=40 m,N=7.5 kW。稳压泵1台,Q=6 m3/h,H=30 m,N=1.5 kW。尾水提升采用干式泵:Q=700 m3/h,H=50.0 m,N=160 kW,4台变频,3用1备。

4.2.5 污泥理单元

污泥脱水工艺前设贮泥池1座,并从鼓风机房引曝气管,采用微孔曝气。脱水采用离心浓缩脱水一体机,单台流量为20~30 m3/h,共设3台,2用1备。脱水后的污泥由螺杆泵输送至污泥低温风冷干化系统,最终出泥含水率降低至50%。

4.2.6 除臭系统

污水处理厂的臭气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以NH3为主,其次为H2S[9]。本项目臭气主要来自:预处理区、生化区、污泥脱水及干化间。受限于地下污水处理厂柱网间距特点,无法在地下箱体内布置超大除臭装置,同时为了避免长距离除臭管路造成的管线碰撞、气压分布不均等问题,采取分区域分单元除臭方式。因此共设4套生物除臭系统,分别为:预处理除臭系统1套,除臭风量Q=12 000 m3/h;生化池除臭系统2套,除臭风量Q=30 000 m3/h;污泥脱水单元除臭系统1套,除臭风量Q=13 000 m3/h;污泥干化间除臭系统1套,除臭风量Q=10 000 m3/h。

4.2.7 水源热泵系统

本项目从污水余温热能中提取热量为水厂附属综合楼制冷供热[10]。水源热泵间位于综合水池上,设计污水温差冬季为3 ℃、夏季为5 ℃,最大制冷量为345 kW,最大制热量为345 kW。

5 辅助专业设计

5.1 结构及基坑支护设计

本项目池体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操作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项目地质条件良好,箱体底板位于中风化灰岩层,该处地基强度、稳定性较好,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因此本项目无需地基处理,但需要对局部溶洞区域进行处理。同时,本项目场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主箱体底板标高也高于鱼梁河百年一遇洪水位,经核算箱体结构自重即可满足抗浮要求。

本项目基坑开挖后将在四周形成高为3.5~15.0 m的基坑边坡,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开挖高度,本项目采用坡率法+锚杆或中空锚杆+挂网喷浆护坡+局部竖向肋柱支护+截水沟方案进行支护。

5.2 建筑及消防设计

对于下沉式污水处理厂而言,可通过人工照明解决日常工作生活的需求,但没有自然光,一个空间无法成为真正的建筑[11]。因此,本项目箱体顶部开设自然采光孔,箱体四周采用下沉式廊道设计,进行自然补光照明,同时节约大量电能,为下沉式污水处理厂自然采光起到示范作用。

本项目生产区为水工构筑物,按生产类别定义为戊类厂房,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第3章厂房(仓库)防火分区要求进行设计[12],即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小于1 000 m2,当设置自喷时,防火分区的面积可增加至2 000 m2,厂房内任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能超过60 m。但由于本项目采用下沉式廊道,箱体操作层可直通室外,因此本项目箱体操作层为一个大防火分区。箱体池体层共设6个防火分区,其中防火分区1#~防火分区5#面积均小于1 000 m2,防火分区6#设自动喷淋系统,防火分区面积为1 946 m2。

目前,随着国内下沉式污水处理厂的飞速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消防专项评估;相关指南、规程、规范等对地下厂的消防设计进行了深化明确。例如,正定新区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太原晋阳污水处理厂、青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昆明第十一污水处理厂、郑州南三环污水处理厂均通过消防专项评估方式,突破了规范要求的防火分区面积上限,最大防火分区面积做到4 000 m2[13-14]。2020年1月1日实施的《地下式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指南》(T/CAEPI 23—2019)中,第7.4.2条明确提出“地下厂如需突破GB 50016对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的限制,应进行消防专项论证”。浙江省住建厅2020年6月2日发布的《地埋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文件中,对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操作层、管廊层的防火分区面积进行了突破,允许最大单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超5 000 m2;同时界定了操作层、管廊层的最远疏散距离分别为70 m和200 m。2019 年11 月发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对地下污水处理厂按设备用房和水工构筑物进行了区分,要求设备用房最大防火分区面积为1 000 m2,而水工构筑物则按照工艺要求确定防火分区面积。因此随着关于地下污水处理厂相关规范的推出,以及相关专项评估论证的推进,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防火分区、疏散距离等设计难点逐渐被合理化,更有利于地下箱体工艺处理单元集约化布置、降低地下箱体的压抑感、提升操作管理舒适度,更能充分释放箱体顶部可利用空间,打造更加精美的景观公园。

5.3 电气设计

本项目供电系统按照二级负荷设计,并设计两回路10 kV电源,两回路电源1用1备,并为二期工程预留足够的增容能力。生化池操作层上设有2座变配电站,每座变配电站皆深入负荷中心。10 kV配电中心与1#变配电间合建,临近鼓风机房及预处理单元,设有2台1 600 kVA的干式变压器,同时使用,互为备用。2#变配电间临近污泥处理系统,设有2台800 kVA的干式变压器,近期1用1冷备,远期同时启用,可满足远期污泥处理系统的用电需求。为防止变电间被淹,其室内地坪高于箱体操作层1.0 m,电缆铺设于电缆沟内;为保证顶部电缆桥架安装,房间梁下净高为5.0 m。

5.4 通风系统设计

本项目池体管廊层设置机械送、排风系统,换气次数为4次/h,操作层大空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自然补风,预处理及生化池上部空间换气次数为4次/h,二沉池及深度处理区上部空间换气次数为3次/h。其中,污泥脱水间、鼓风机房、高低压配电间、加药间换气次数为12次/h,污泥转运间换气次数为6次/h,进出水监测室、消防泵房、水源热泵间、机修仓库换气次数为4次/h。

6 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总规模为10万 m3/d,一期规模为5.0万 m3/d(其中预处理按10万 m3/d土建施工),一期箱体占地指标为3 640 m2/m3。因进水成分复杂、浓度较高;出水标准高、出厂污泥含水率低;基坑灰页岩开挖、溶洞处理等特点,本项目在设计参数、设备质量、材料材质防腐、施工措施等方面投资较高。一期工程费用为4.32亿元,单位运行总成本为1.65 元/m3。

7 运行效果

本项目已正式运行,出水效果稳定,2017年—2019年实际进、出水水质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17年—2019年进、出水水质

8 结论

(1)本项目进水工业废水占比高,核心工艺采用改良AAO加悬浮填料、臭氧接触氧化工艺,出水能稳定达到准四类地表水标准,为同类型进水水质、用地受限、环境友好度要求高的污水处理厂提供了参考价值。

(2)箱体除臭系统应结合柱网布置特点,采取分区域分单元除臭方式,避免长距离管线碰撞、气压分布不均等问题。

(3)采用下沉式廊道,箱体操作层可直通室外,因此操作层可优化为一个大防火分区,并可进行自然补光改善箱体采光条件。

(4)变配电站应充分利用生化池操作层空间,深入负荷中心,降低供电半径。为防止被淹,其室内地坪高于操作层1.0 m;为保证顶部电缆桥架安装,房间梁下净高至少为5.0 m。

(5)通过下沉式集约化布置,极大的节约土地资源,箱体占地指标为3 640 m2/m3。

猜你喜欢

箱体处理厂分区
污水处理厂低碳节能的探讨与研究
人体的“废料处理厂”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浪莎 分区而治
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研究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剖析——以乌鲁木齐某污水处理厂为例
高牌号灰铁前端箱体质量提升
超大型冷剪箱体加工难点分析
基于ANSYS Workbench 的ATB260 减速器箱体模态分析
一款箱体可整体收缩折叠式帘布半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