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成熟度调查分析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策略探索
——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
2021-07-17苏逸男李淑玲
苏逸男 李淑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89)
职业生涯规划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但由于该课程并未在中学普及,很多新入学的大学生在职涯规划方面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职涯规划知识和职涯决策态度进行调查和评估,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下状况和普遍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有侧重点的对课程形式进行调整,促进教学安排和设计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本文采用职业成熟度这一指标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索,力求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
1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索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发展更新。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主题词在CNKI知网进行精确搜索,相关硕博士论文共6篇、期刊论文共264篇。这其中,有从思政教育角度作为切入点的课程体系探索,深挖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打造个性化指导工作室是实现思政与职涯教育体系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提出将“五育”融合理念贯穿在职涯课程中,将智育、德育和劳育充分结合,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些都为本文教学策略的构思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此外,还有一些教学策略的分析探索,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实践性策略,总结归纳了三种教学模式:高阶性启发式教学、创新性参与式教学、挑战度任务型教学,并详细论述了三种模式的实践方法。这些对本文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职业成熟度调查结果及原因探析
我们分别在2019年9月及2020年9月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一新生发放了《职业成熟度调查量表》,共400份。其中2020年的量表做了最新修改,命题更精准,涵盖了职涯规划知识和职涯决策态度所包含的各项内容,量表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整体有效回收率为85.5%。两年的问卷反馈统计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大学生前置生涯教育严重不足
量表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在中学接受过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但65%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了解程度较高,详见下图:
进一步分析这组数据背后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已经有职涯职业的概念,从选专业的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等职涯知识,所以自己认为很了解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限,自我探索方法欠缺,尚无法准确辨别自己界定的兴趣、能力等特质是否适用于职业世界,是否为职业自我认知的范畴。
2.2 大学生职业困惑程度较高
统计显示超过65%的学生不太清楚自己的适配职业,超过87%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经过与学生的一对一访谈和咨询辅导,了解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不了解自己或不了解职业,欠缺职涯自我知识和职业世界知识;由于没有整合自身和职业的匹配程度,缺乏决策能力和方法,对于决策结果的信念感和认可度不够,导致对职业决策有犹豫和矛盾的心理。
2.3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自信
统计显示42%的学生对职业不能成就梦想表示担忧;66%的学生认为可能无法从事理想的职业。看似消极悲观的想法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大学生们对职业世界知识的不了解,特别是不了解职业的职责内容、待遇条件、发展前景等,也不清楚职业的能力要求、雇佣状况等具体社会岗位信息,由此对梦想实现表示担忧,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2.4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较为功利
超过59%的学生会选择能挣钱又舒服的工作,22%的学生会选择别人羡慕的工作,45%的学生会选择有声望的工作。这些数据反映的是大学生职业选择时功利性较强,在没有深入了解自身和社会现状的情况下,顺应本能期望得到一份更利于自身而非贡献社会的工作。
2.5 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只有2%的学生在面对职业问题时选择顺其自然,由此可见学生的职涯决策态度多数具有主动性。还有73%的学生表示会说服父母从事自己的兴趣职业,即学生更倾向于遵从自我想法,职涯决策意识具有较强独立性。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一代,00后的自我意识远远要高于历史上其他阶段的年轻人。这种人对自由自主向往的本能的全然释放,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
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的职涯自我知识和职业世界知识较为欠缺,职涯决策态度有较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功利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较强,但缺乏职业规划的方法和职业决策的能力,需要系统开展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
3 教学策略及课程设计
根据《职业成熟度量表》的分析,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比例,针对学生薄弱环节侧重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贴近实际需要。以下为新的教学探索和课程设计:
3.1 系统开展职涯规划知识的教学活动
(1)课程安排上增加职涯规划知识的课时比重。由于学生的职业决策态度主动性较高,这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第一课时可以适当减少对课程兴趣的唤醒,着重放在职涯规划知识的讲授上。可以将职涯自我知识的部分从原来的两个课时增加至四个课时,两个课时进行职业兴趣、性格的自我认知和探索,两个课时进行职业能力和价值观的探索。职业世界知识也可以适当增加1-2课时,以便更加全面地开展职业世界探索。
(2)课程内容上厘清职涯体系中自我认知(即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的概念和具体范畴。《职业成熟度量表》的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了解自我兴趣、性格和能力,但存在自我认知不准或对职业知识了解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中厘清知识概念,区分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与生活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重新探索自我,找准职涯定位。
3.2 将“五育”理念贯穿在教与学的方寸之间
大一新生的职涯决策态度较为功利,超过一半的学生会首先考虑工作的薪酬待遇和舒适度,而不是把自我兴趣爱好或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对大一新生来说,结束了以高考为统一目标的高中时代,初入大学后接触到众多前所未有的选择和机会,这时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受到形形色色社会力量的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类型。再加上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持,很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基础课,在讲授职涯规划实务知识的基础上,也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任务。
“五育”理念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职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将体育和劳育放在基础位置,将智育发展和美育放在第二阶位置,坚持“五育融合”,根据学校的大体系构建课程引导的指向。五育中,特别加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特色——“劳动教育”的深度落地,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和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方式方法上则通过从整体和个体两方面入手,以班级大课堂为基础,以一对一的个人小课堂为辅助,形成点面结合。
(1)在班级课堂上开展团体活动,使用职涯工具引导学生在游戏和展示中感悟和理解五育理念,如:组织学生开展“价值拍卖”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看重的价值因子赋值并进行拍卖,在拍卖的过程中了解身边同学们普遍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发每位学生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与感悟,达到德育的教学效果;特别推出“身边的劳模榜样”作为先进劳动者示范,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的价值与幸福。
(2)针对一些有特殊情况或特别需求的同学,在正式课程之外开启第二课堂,采取一对一咨询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探讨,引出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探索,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将“五育”教育理念贯穿在近距离的深度交谈中。如:在与学生进行职业道路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践进一步增强对职业的认知,鼓励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亲身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认知自我的职业兴趣和从业能力,感悟自我的理想信念。探索职业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达到劳育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