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配比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021-07-17祁婧
祁 婧
(逊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逊克 164400)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主产地东北是世界上最适宜种大豆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大豆种植的黄金地带。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又是新兴起来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大豆具有高营养价值、高生理活性和广泛工业用途,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试验选用黑农65(蛋白质含量41.52%,脂肪含量19.66%)为试验材料,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尖叶,生育日数118天,所需≥10℃有效积温2318.9℃。
1.1.2 供试土壤 本试验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四分公司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旱田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岗地白浆土,前茬作物为玉米。0~20cm耕层土壤肥力具体见表1。
表1 土壤基础肥力
1.2 试验设计
1.2.1 施肥配比设置
1.2.2 小区设置及管理 本研究采用小区对比设计,每个小区10行,行长10m,垄距65cm,小区面积655m2。四种施肥配比处理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三次重复。
采取播前旋耕扶垄的整地方式。按照施肥配比设计进行分区施肥,播后用V型镇压器镇压保墒,公顷保苗30万株。96%精异丙甲草胺2250mL/hm2+75%噻吩磺隆30g/公顷进行夜间封闭除草。大豆苗期机械中耕三次,人工拿大草一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取样方法 在大豆生长的不同时期,采用五点取样的随机取样法分别进行病虫害、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田间调查。从小区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小区面积的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角的中间点等五点取样,或者在离小区面积四边4-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1)病虫害调查:在大豆发病盛期调查大豆的灰斑病、霜霉病、病毒病以及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的孢囊线虫病在大豆出苗后40天调查,根据各病情分级标准确定发病程度并计算病粒率和虫粒率。霜霉病:分5级(0级:没有植株发病;1级:个别植株叶背面有霉状菌;2级:全区有1/3植株发病;3级:全区有1/2以下植株发病;4级:全区有1/2以上的植株发病)。病毒病:分5级(0级:全区叶片平展,无发病痕迹;1级:全区有10%的植株上部1-2层叶片皱缩;2级:全区有20-40%的植株上部叶片皱缩;3级:全区有50%以上植株叶片严重皱缩,有黄斑,影响长势;4级:全区有70%以上的植株的叶片严重皱缩,分枝有芽枯)。(2)产量调查:大豆成熟时,每小区取中间3行,每行取3m长,进行小区实际测产,测产面积为19.5m2,并折算成公顷产量,公顷产量用kg/hm2表示。
1.4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和制图,应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其它相关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配比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施肥配比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合理的氮、磷、钾配合施用,可促进大豆的生理代谢,增强大豆的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真菌病害比细菌病害需要更多的钾肥,若在缺钾土壤中施用适量钾肥,一般能减轻真菌病害。
2.2 施肥配比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2.1 施肥配比对大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缺磷能够抑制植株的生长和共生固氮,适量施磷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大豆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大豆的籽粒产量。施用的氮肥越少,磷肥越多,钾肥量不变,大豆的株高、底荚高度和主茎节数均呈增加趋势,而有效分枝数处理1、2和处理3不变,处理4相比前三个处理减少,说明适量减少氮肥,增加磷肥可以提高株高、底荚高度及主茎节数,一定的施肥配比对大豆的形态指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2 施肥配比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 百粒重是构成大豆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也是大豆育种中重要的育种目标,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制约大豆百粒重的主导因子主要有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通过施肥配比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来提高百粒重,从而达到提高大豆产量的目的。
3 结论
大豆百粒重的主导因子,对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4种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找出产量最高的施肥配比。
通过不同的施肥配比补充氮磷钾是获得大豆高产的重要措施。大豆氮磷钾配施可以使用单元肥料配施,也可以使用复合(混)肥。根据试验结果,氮磷钾配施能够显著影响大豆产量,处理3比对照增产9.06%,处理2比对照增产0.51%,处理4比对照减产19.88%,所以推荐的高产 施 肥 量 为:N33.75 kg/hm2、P2O501.25 kg/hm2、K2O15kg/hm2,比例为N:P2O5:K2O=2.25:6.75:1。本试验是在今年的气候条件下得出,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对大豆影响较大,本结论可供今后生产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