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热管理优化试验研究
2021-07-16吴堃刘屹成薛峰杜明房涛宋志良
吴堃 刘屹 成薛峰 杜明 房涛 宋志良
摘 要:针对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热管理进行了优化,提出新的方案,并与原方案进行试验对比。通过转毂C-WTVC试验对比,新包裹方案排温提升具有一定效果,整体T6温度差距较小,城郊高速工况T6温度完全重合。分析为城区工况加减速较多,城郊高速工况废气流量偏高,导致包裹材料改善对排温提升一定效果。
关键词:热管理 排温 工况
1 引言
柴油机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广泛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如:工程机械,汽车发动机等[1]。柴油机的动力来源就是将柴油经过高压喷射到缸内,与进入缸内的空气进行混合燃烧对外做功,所以燃烧的过程产生了大量的热,这些的热量一部分做功,还有一部分进行热传递,剩下的热量随着废气排出气缸[2]。这些废气具有一定的热量和能量,假如能够更好的利用,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前景。
本文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设计出新的方案。分别进行转毂稳态点测试,转毂进行C-WTVC瞬态排温验证以及道路进行空载四档城区1000rpm长怠速与1200rpm长怠速排温测试。得出新方案在T6有一定的提温效果,在道路试验测试中新方案T3至T6温降可提升一定范围的温度效果。有了试验数据的支撑,可以更好的在此基础下一步的优化和设计。
2 试验验证
本次的试验分别安排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和整车在城区道路进行的,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列,整车的技术参数如表2所列以及整车试验图如图1所示。
在试验中保持环境仓保持温度30℃±1、道路环境温度偏差±2℃。这样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温度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原后处理的方案为:前管包裹材料及厚度与后处理包裹材料与厚度:原排气弯管本身采用隔热保温护套进行包裹[3],保温隔热护套由内外两层材料组成,内层是火山岩编织层,自然状态壁厚5.0mm,外层为不锈钢箔,壁厚0.15mm,后处理内部厚度为6毫米。原方案包裹状态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些优化,设计出新方案,具体如下:前管包裹沿用原方案,并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10mm弹簧包裹,包裹编制层内填充玻璃纤维;后处理方案由6mm壁厚更改为8mm壁厚,内层填充玻璃纤维,新方案包裹状态如图3所示。
试验方案:将新包裹方案与原方案分别按进行下列试验过程进行排温测试。
1、转毂稳态点测试,稳定转速1000rpm、1200rpm、1300rpm、1400rpm,各转速进行油量为5mg、10mg、15mg、20mg的排温测试;
2、转毂进行C-WTVC瞬态排温验证;
3、道路进行空载四档城区1000rpm长怠速与1200rpm长怠速排温测试。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转毂稳态点测试结果
图4显示了新方案与原方案T4偏差。可以看出通过新方案与原方案转毂稳态点测试可看出,新方案T4温度在小负荷工况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图5显示了新方案与原方案T6偏差。通过新方案与原方案转毂稳态点测试可看出,新方案小负荷T6温度有一定的提升效果。
3.2 C-WTVC排温结果
通过转毂C-WTVC试验对比如图6所示,新包裹方案排温提升具有一定效果,整體T6温度差距较小,城郊高速工况T6温度基本重合。分析为城区工况加减速较多,城郊高速工况废气流量偏高,导致包裹材料改善对排温有一定的提升效果。
3.3 道路测试结果
进行了新方案的道路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空载四档城区1000rpm长怠速30分钟测试,新方案T3至T6温降可提升20℃;空载四档城区1200rpm长怠速30分钟测试,新方案T3至T6温降可提升22℃。
4 结论
(1)转毂稳态点测试,新方案排温无明显提升,转毂C-WTVC对比:由于加减速工况较多,废气流量较大,对T6无明显提温效果。
(2)道路实测对比:空载四档1000rpm长怠速行驶30分钟,新方案T3至T6温降可提升20℃;空载四档1200rpm长怠速行驶30分钟,新方案T3至T6温降可提升22℃。
参考文献:
[1]吴恒,程晓章,韦伟.DPF再生温度控制策略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20,43(6):731-735.
[2]周龙保.内燃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11-212.
[3]焦运景,纪丽伟,封煜.柴油机Urea-SCR系统催化转化器结构对NOx转化效率影响的研究[J].内燃机,2015,16(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