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职教需有机衔接
2021-07-16孙亮刘志敏
孙亮 刘志敏
4月22日,参赛选手在2021年贵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车身修理——板件更换项目比赛中(陶亮/摄)
2021年4月,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新时期高校学生职业化培养工作提供了最新顶层设计与方向指引。
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家战略开始侧重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产业层面上,则需要大幅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的层次,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除了普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的工程师、科学家队伍外,还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而只有通过大力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实现上述目的,才能真正造就一支懂技术、会创新的新时代高精尖产业蓝领队伍。
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除了普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的工程师、科学家队伍外,还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但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渐遇到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家长、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普遍更看重普通高中升学的成才模式,职业教育的公众心理形象不佳;继续学习通道不畅,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机会不多,很多学生无法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到合适的进阶路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呈现出一定的二元化特征,融通性不足,没有实现相得益彰的积极作用;课程内容就业实用性不强,未能充分体现職业教育在培养就业技能方面的独特性优势,等等。
事实上,近几年,一种新的本科学生培养方式已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积极尝试——“贯通制3+2+2”模式,即前3年中职教育、中间2年高职教育、后2年本科教育的分段培养方式。该模式既能有效提升国民职业教育水平,又能为传统本科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目前受到各地学生家长们的关注。
但在贯通教学培养实践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反映,贯通前后教学课程设置上衔接不够紧密,有的课程存在重复,有的前置性理论课程学习不足,影响到本科阶段的学科学习,还有教师们提到,目前缺乏为贯通职业化本科学生量身定制的教材,只能使用通用型教材,但其理论框架与内容往往不能满足就业技能培养的现实需求。还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感受是,高职学生进入本科院校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未能充分发挥贯通培养的职业化素养特色竞争优势,又回到了传统的本科培养方式上,“新瓶装了老酒”。
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尤其是“贯通制”模式的教育水平,教育实践者仍任重道远。笔者有以下建议:
在教材上,基于相应学科理论,编制职业化特色实用教材,将理论要点与技术技能内容关联映射,提高授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加持作用。与此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本人意愿,分为直接就业(含自由职业)、自主创业、考研考公等虚拟班,针对特定需求来整合各类资源,进行精准投送。
在师资配置上,尽快建立“双师”师徒培养机制,大量引入校外优质指导教师,与“第一课堂”授课教师密切配合。教学形式应更为丰富,比如开展实用性技术技能讲座、“职场小课堂”等,让学生得以尽早地熟悉和掌握就业岗位场景下的真实需求。
最重要的是,应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自主科研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儿。”
具体而言,可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组成不同专业的课题项目小组,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中去。针对有较强创业意愿与潜力的学生,则可利用好校外指导教师的丰富人脉资源,整合校内外政策、人才、资金等资源,创建学生“微创业”扶持孵化机制。孵化机制要能提供完备的一揽子服务,如商业计划书编写培训、关键性技术培训、天使投资人沙龙路演、线上投融资平台项目推介、政策与法律咨询等。
此外,还要强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社会实习实践岗位,考虑到学生课下时间的碎片化特征,可采用在校间歇性参与,以及寒暑假整段时间进入实习实践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与实习两不误。
可试行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遴选专业对口且适合学生特点的优质企业,与之进行深度协作,制定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方案。这样,学生未走出校门,就已经提前解决了就业岗位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要培养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保就业”“稳就业”的战略问题,仅仅通过职业本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各级教育板块有机衔接起来。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普通高校本科层次办学优势,与中、高等职业教育板块密切联动,协同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学习者能在这个体系中持续累积性地进行学习,从而获得高水平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