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城市

2021-07-16陈良杰张静万宏蕾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高质量上海

陈良杰 张静 万宏蕾

5月15日,由百年工业遗址改造成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刘颖/摄)

上海,是观察百年党史的重要坐标。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创造的历史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在上海得到了精彩而充分的诠释。

新时代的上海被赋予全新使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先行先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从浦东新区到自贸区建设,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五个中心建设”到“四大品牌”……在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和实践中,上海始终是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在迎来党的百年华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特殊节点上,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上海的新使命新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善作善成,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前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要着重在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核心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人民城市四个方面聚力突破。

强化“四大功能”,谋划“五大新城”,布局“大虹桥”,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初心之城上海,乘风破浪向未来。

5月30日,上海,市民和游客乘坐紅色旅游巴士打卡红色旅游景点

创新高质量

面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课题,上海如何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并在全国带头探路闯关,交出“上海答卷”,这是历史赋予上海的新使命。

高质量发展的“高”,体现在哪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落脚在哪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瓶颈如何突破?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一批重大科创成果诞生于上海,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在这里加快发展,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海一直在路上。

2021年农历正月初四,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工厂就已开工,这里生产的国产耐高温氧化铝对标国际行业标杆,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的订单已排到明年。

城市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些数字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上海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正在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球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公司ABB在上海投资建设其全球最大、最先进、最具柔性的机器人工厂,实现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ABB中国高级副总裁李刚表示,中国巨大的市场、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是吸引他们加大力度布局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批具有极高创新势能的机构平台落户,一系列新改革举措陆续实施……上海经济中的创新底色愈发显眼,新动能的助推效应不断释放。

发展高端产业是中央交给上海的高质量发展课题之一。比如,先进集成电路产业,2020年上海市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占据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22%,产值超过两千亿元,增长超过20%。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上海也已形成“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联动发展格局。下一步,将聚焦创新策源引领、重点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龙头企业打造,构建“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政策体系。

从经济总量看,上海GDP从1949年的36.7亿元,到1978年的不足300亿元, 2020年超过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口岸贸易总额达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一直倾力打造这样一个人民城市: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0%,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值分别增长1.7倍和10.8%。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倍,服务器产量增长25.4%,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23.2%。

数字背后,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高质量,意味着结构更加合理、投入更少、效益更高,高质量的发展也将是可持续的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汉君说。

上海要有更高质量的GDP,就要有更厚的创新“浓度”。“向强化科技创新要动力。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上海市长龚正如是说。

开放加速度

洋山港,来自全球的商品大潮奔来,又涌向“一带一路”、五大洲;陆家嘴,服务世界的金融机构不间断、无时差配置全球资产……

“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全世界都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点赞。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城市品格,也是上海最鲜明的气质。

2019年年初春,特斯拉超级工厂动工仪式刚结束,马斯克便在台上跳起舞来,从申请、签约到拿地、动工,仅仅5个月,“上海速度”让他脱口而出:“我爱上海”。

新能源汽车是上海高端制造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为什么“敢”引入竞争对手?“企业是竞争出来的,不是保护出来的。”临港管委会官员认为,与强手同台竞技,企业才能进步。

“新城发展的关键是人气,要通过新的方式去吸引人来到五大新城。一个是产业引人,要有高能级的园区。第二个是高品质的城区引人,生活配套和文化设施要适度超前于就业,要能够让人可以住下来,带动更多的人来住到这里,然后再就地就业。”

事实上,早在2018年7月,上海就推出了“扩大开放100条举措”,涉及各经济领域,汽车、飞机等先进制造业突破了股权占比等政策瓶颈。

上海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强。

浦东作为上海开放的窗口,在无数次“0”与“1”的转换中奋勇突破,创造无数举世瞩目的奇迹。

高楼林立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是上海外资驻扎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设立在此。数百米外,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将自己的首家科技公司也落户于此。

2020年,上海持续提升“外商投资首选地”含金量,实际吸收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截至当年年底,上海共有外商投资企业93264户,比上年增长2.4%;注册资本726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面,上海也在全国树立了标杆:自贸试验区共有3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科创板开板并试点注册制,总市值超过3.3万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全球企业以工博会、进博会等顶级展会为窗口,分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

正是坚持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定位,秉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在上海得到充分体现。

2021年6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期间,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高盛资产管理与工银理财签订了在沪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合作备忘录。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抬头的背景下,世界从上海窗口清晰看到了中国继续开放的决心。

治理高效能

读懂上海,人们会更加理解“人民城市”的内涵。

旧城改造,一直是城市建设的一块硬骨头。

乔家路一带涉及居民7000户,还有书隐楼、徐光启故居等一批文保建筑,旧城改造的体量、难度都很大。上海创新机制体制,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旧改方式,组建城市更新中心,让政府和企业合作用市场化方式运作,不再一拆了之,而是“留、改、拆”并举,因地制宜进行风貌保护、建筑修复、结构改造和重新利用,探索了一条加快上海旧城改造的新路子。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他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发展为人民,城市治理更要依靠人民。

上海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在全市范围设立了25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居民可以直接参与上海市的立法工作。在上海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基层立法点,这里的居民先后完成了10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超过80条。今年80岁的夏云龙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的意见就被《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采纳了。

数字化转型推动上海社会治理更高效,上海高效率运行的“最强大脑”来自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疫情防控下的春节,多数人就地过年,上海市城运大厅内的大屏幕前,工作人员24小时守“沪”站岗,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巡屏和调度,“一网统管”大数据正在为上海“守岁”。

水电煤气和粮食蔬菜是否供应充足、市内交通是否畅通、突发性事件和热线等应急预案是否准备齐全,通过科技化手段,追踪一个个跳动的数据,工作人员与智慧信息系统共同为城市值守。

作为一个庞大的城市生命体,上海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上海城市运行管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如果一定时间内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就会自动预警;街面上的小纸片,可以被智能摄像头“捕捉”,并自动通知网格员……数字治理让城市更有温度。

2020年9月12日,市民、游客行走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新开通的街道上(方喆/摄)

“一网通办”移动端“随申办”则已成为上海市民手机里的必备App。目前已接入了50余家市级部门和16个区的1541个政务服务事项。不久前,“一网通办”专门推出长者专用版,字体更大、页面更简洁,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猜你喜欢

高质量上海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场活动预热 凝聚区域高质量发展共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