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内修: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2021-07-16谷娜张行朱丹
谷娜 张行 朱丹
摘 要: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文化现状的分析,从馆史文化、馆舍文化、藏书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五个角度思考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图书馆文化发展要坚持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的原则,通过跨界联合一切力量打造协同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内修提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形成图书馆与时代需求相吻合、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新力和发展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建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1)02-0057-06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育事业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要求在教育全过程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德育教育优先,从课堂、文化、实践、管理多角度进行育人体系的构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塑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思想引领让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贯通在工作生活中,并自觉践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交汇与共享资源平台,肩负着引领校园文化发展、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其社会职能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内,其文化精神已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导向,在高校智慧教学、智慧育人的文化环境中,高校图书馆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强化其在学校知识服务、科学研究、文化育人、智慧引领中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现状
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驱动力来自图书馆内显的文化,它在图书馆包含的各种元素相互渗透、辐射和制约下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积淀而成,是一个有机综合体,涉及馆藏资源建设、图书馆建筑风格、空间布局、阅读推广、文化服务、技术应用、馆史研究等多方因素。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以物质为基础、以制度为支撑、以精神为内核,表现各有不同,其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馆史研究力量薄弱导致馆史文化建设不足
图书馆馆史是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具体到高校图书馆就是记录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包括图书馆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在行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馆史记录了图书馆成立以来经历的日常工作和历史事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图书馆历史发展、文脉传承和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凝练。馆史文化与学校发展历史长短密切相关,越是历史悠久的图书馆越注重馆史编撰和图书馆文化的积淀,对馆史进行编撰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科研力量薄弱,又缺乏可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工作规范,开展馆史编撰工作的图书馆较少,目前我国仍有70%的高校图书馆并未开展系统的馆史编撰工作,学术界针对馆史研究虽然历经几十年,但研究效果不佳,馆员热情不高,编撰成果也匮乏,近年来我国仅有六部大学图书馆馆史著作出版发行[1]。
(二)馆舍文化建设的重点由建筑层面向空间层面转移
馆舍是图书馆收藏文献、服务读者的物理环境和空间载体,包括多方位的文化元素。不同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装饰风格体现的文化底蕴也不一样。很多现代化图书馆的外观设计都将地域特色、时代精神、发展历史及各自对图书馆文化特征的理解融合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2]。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历史的一脉相承,采取古典传统的围合式庭院造型,与历史建筑遥相呼应。近年来,随着“第三空间”理论在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和讨论,图书馆作为交流学习、休闲娱乐场所,其空间价值更加凸显[3]。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一直多样化、多维度发展,对空间的定义也多姿多彩,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研修空间、阅读空间等概念层出不穷,馆舍文化建设重点逐步从建筑层面向空间层面转移,从强调“阅读和图书”过渡到强调“交流与空间”,“空间”被视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成为服务创新的重点,通过为读者服务和资源开发相融合形成既可独自享受知识熏陶,又可进行团队协作、灵感交流的图书馆文化空间。
(三)纸质资源建设不足,馆藏资源建设同质化严重,藏书文化缺乏特色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基础是馆藏资源,受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发展趋势、教学科研规划、读者资源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高校馆对与本校相关的各类型载体的书籍、科研资料和教学成果进行系统完整和持续有效地收藏,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库和信息资源体系。但数字资源盛行的时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同质化严重,包括一些知名院校在自身文库建设过程中也未把握好学校特色,一味跟風把文库建成了“你有我有”的同质性仓库,造成图书馆知识资源高度同质化,馆藏资源建设出现你无我无大家全无,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现象[4]。再加上学校长期不重视图书馆,有限的采购经费中数字资源占比又较大,纸本资源建设不足,学校生均藏书量低下,使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根基受到动摇。
(四)图书馆相关法律制度及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健全,制度文化建设趋向完善
图书馆员的行为受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的约束,其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受到制度文化的影响,表现为在图书馆工作和读者服务中具体的服务方式、服务途径、服务态度和服务成果,图书馆制度文化影响着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变迁和精神文化的发展[2]。近年来,图书馆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趋于完善逐步健全,比如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和业务规范等行业标准的制定;教育部关于高校图书馆规程的印发;中国图书馆学会审议通过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天津、湖北等地出台的地区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吉林、广东等省市颁布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河北、江苏等地围绕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区域合作、总分馆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各类型图书馆为保证本机构正常运行也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如岗位职责、人员设备管理、业务管理制度等。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培养读者和馆员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个体行为与图书馆利益趋于统一,还能维护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2]。
(五)图书馆精神文化受到消极价值观和新技术应用的冲击亟需巩固和加强
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服务文化和图书馆馆员精神构成了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它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和馆员面对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做出的认知和判断,表现为图书馆发展方向的制定、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决策、馆员的工作行为等;服务文化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化交流和行为互动而形成的特有文化,包括服务礼仪、服务形式、服务创新、服务对读者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是外显的文化;图书馆员精神是馆员在满足读者需求、服务读者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热情、主动学习、服务周到的工作精神,是内修的文化[2]。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图书馆也不例外[5]。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矛盾,馆员自身对不良思潮的认知偏差,阅读的碎片化肤浅化娱乐化,图书馆精神对读者教益的缺失等,都影响着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更影响到图书馆以文化人、德育为先的重要职责和目标。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发展原则
(一)建立大资源观,打造协同协作共同发展、借势借力为我所用的新格局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要通过跨界打造新格局,将学校、社会各利益机构的文化资源凝聚在一起形成新力量。文化资源是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机构资源、空间资源等,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资源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开发和建设。所以跨界要建立大资源观,所有相关机构都应充分把握各自资源,无论是图书、艺术品,还是文件、文物,所有资源都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并进行有效的转化,转换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让其本质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得到回归和体现。同时要梳理和建设各自的特色资源,比如历史悠久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古籍资源,应当独具慧眼建设古籍文献特色资源库,充分发挥古籍资源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所有利益相关机构齐心合力才能在达成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品质服务体现图书馆的魅力价值,实现图书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建立大开发观,协同赋能建设图书馆五位一体的新时代文化服务体系
协同赋能就是以管理协同、服务创新为基本途径,协同其他组织机构,借助一切可以合作的力量,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持、资源、协调、需求五位一体的、校内外紧密结合的文化服务能力体系;采用共同开展的组合模式、以我为主的联合模式、主动辅助的配合模式,充分发挥所有组织机构的优势,把协作创新作为一种发展力,同心齐步在文化建设中共同努力发挥作用。协同赋能强调大开发观,要对所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让文化资源生动灵活起来,让文化资源建设系统完善起来。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要遵守前瞻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在完成图书馆文化建设基本价值和魅力价值的基础之上,赋予图书馆更强大更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开发出文化资源中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比如四川大学的“青春自我真人书屋”就是与本校共青团联合打造的川大青年学习成长平台;河北经贸大学的“新财经通识教育大讲堂”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深度思想政治和人文通识教育。
(三)建立大发展观,紧盯社会发展关注人们需求确立图书馆文化建设前沿目标
图书馆要发展,基础条件是刚,文化建设是气,要想真正实现图书馆持续有效、健康良性的发展,必须打开图书馆文化资源建设的外挂。开挂需要图书馆文化建设有前瞻性,能紧盯党和国家的新需求,关注人民群众对愉快工作、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的新期许,跟进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出现的新领域、发现的新问题,通过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选择可以上舞台、入主流、在前沿的发展目标,提高图书馆社会服务和读者服务的满意度。图书馆可以跟校内外的文化机构、网络平台、教育机构等结合,关注与图书馆服务发展密切相关的大中小學生、务工人群、留守儿童、特殊教育人群等,让图书馆大有作为;紧跟图书馆文化可以渗透的创新创业、精准扶贫、辍学保控、文旅结合等社会领域,将图书馆元素融入社会组织、社会人群和社会领域之中,形成创新合力的乘法效应,登上文化发展的大舞台。
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制定馆史编纂计划建立有效的馆史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重视图书馆馆史的编撰工作,以时间为序制定馆史编撰计划,构建馆史内容框架,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图书馆的馆史编撰工作。例如陈进主编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史》,就以时间为序详细记录了该馆从创立到战乱,历经西迁至现代的发展历程[6]。第二,注重收集和整理与本馆历史相关的视频、音频、照片、图集和手稿等资料,以保证馆史文本材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比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百年图史》就以图证史,用 900 余幅历史照片串联起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发展历程。第三,注意整理具有历史价值和典型特征的图书馆情感载体实物,比如目录柜、卡片目录、藏书印章、打字机、借书卡片、入库单等,重视图书馆历史实物的保护、抢救和收集工作[6]。第四,图书馆的历史是图书馆人创造的,让馆员投身到馆史建设中,采取专家学者和普通馆员相结合的方式,将馆史研究从精英史向大众史过渡,实现精英和大众双轨结合书写馆史的目标[1]。第五,加强图书馆历史研究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为图书馆馆史编撰过程中的历史梳理、数据统计、素材整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二)建设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相结合的图书馆特色空间文化
高校图书馆应以校园发展规划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调整图书馆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强化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第一,图书馆要对资源、空间、人力三要素优化重组,通过环境改善、建筑意蕴、空间布局等实现实体空间功能再造,突出和强化读者对空间环境的文化认同,使读者在优雅、庄严、静谧、厚重的人文环境中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创造。第二,图书馆的实体空间设计要加强装饰、色彩、结构的美学意义,空间物品的材质、搭配、比例和空间管理要体现人性关怀,让读者始终沉浸在体验式的文化氛围中,让阅读体验、知识交流变得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使读者获得认同感、自由感,以提升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共同情感[3]。第三,图书馆应加强数据服务空间和虚拟服务空间的建设,借助网络技术,打破时间的壁垒和空间的局限,通过异构型信息平台将实体的服务空间与虚拟的数据空间结合起来,拓展图书馆资源服务渠道。第四,利用网络覆盖更多的用户、以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捕捉用户需求,打造多元聚合资源共享的空间,实现知识在多维空间的流转、融合和再创造,以智慧管理、智能技术和创新服务拓展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服务领域,为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增值添彩[7]。
(三)建立纸本为王、特色为核、全面获取的藏书文化建设体系
第一,协调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的合理配比,加强纸质资源建设。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源于知识资源的积累,当今高校图书馆都注重数字资源的采购、开发和利用,强调实体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但无论信息技术和媒体形式如何变化,纸质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立足的根本,是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和资源建设能力的真正体现[4]。第二,开展你无我有、你有我全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应当基于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把握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联合校内外相关机构在重点学科领域坚持不懈地开展特色资源建设,让学校的特色学科资源趋于系统完整并形成特藏文化,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建成行业性、地区性、全国性的资源知识网和学术共同体。第三,充分撬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获取免费资源。要想办法撬动社会资源,通过捐赠等方式获取免费资源补齐短板,满足师生对馆藏资源的多元化需求[4]。比如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发起的图书捐赠倡议,收到图书捐赠万余册,其中保定市方志馆捐赠《保定旧志集成》《保定红色文化文库》《保定抗日战争史料长编》《保定历史文化资政志鉴》四部珍贵地方文献共计863卷,填补了图书馆方志文献收藏的空白,丰富了特色文献馆藏。第四,建立文献资源保障、利用、服务、安全、开发和管理“六大体系”,以联合跨界为手段,打造协同协作资源合作共享平台;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为抓手,提高文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以建设智慧图书馆为目标,打造品质化高端化智慧化知识服务[8]。
(四)建立以人为本、协同创新的现代化图书馆治理体系
第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和方法要从读者的“心”出发,不忘图书馆服务的初心,坚持以人为本,在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体现出管理和服务的人性化。比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设立“特赦”日,在“4·23”世界读书日、教师节、孔子诞辰、校庆日还书,全部超期清零[4]。第二,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服务要遵循人格平等、机会平等的理念,把平等贯穿于图书馆服务的始终,比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实行“借阅不限量,阅读无止境”的规则,取消借阅数量限制,教师和学生享有平等的图书馆权利。第三,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制定要从人性善的角度出发,尊重读者人格,比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取消了超期罚款的规定,改成了图书超期归还读者学习做题的规则。第四,图书馆管理要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以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为切入点,完善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协同创新制度,提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推进图书馆新治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图书馆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管理服务体系为保证,打造知识引领和服务创新的智慧型图书馆[8]。
(五)打造以文化自信、书香育人为核心的图书馆精神文化和服务文化内核
第一,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建设好图书馆文化;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图书馆在服务育人中的隐性教育和内在涵养作用。第二,以主题教育为重点,加强党建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书香润校园”图书馆精品校园文化项目,推进书香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建设。第三,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将图书馆书香育人工作渗透到方方面面,构建高校图书馆育人工作全员化、育人形式智能化、育人服务全面化、育人教育实践化、育人环境德育化“五位一体”的育人服务模式,在“价值引领”中发挥导向作用。第四,培养图书馆员团结协作的凝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馆敬业的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不断提升文化修养、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组织管理、语言社交等综合能力。第五,打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文化体系:爱党爱国爱校、爱馆爱书爱人的服务精神,和谐共赢、师生为本的服务准则,基础夯实、知识创新的服务内容,广快精准、热情周到的服务公约,立德树人、化而育之的服务目标,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8]。
五、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修
文化提升离不开内修,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只有做到既能望远又能知近,既会善思又能善谋,既可力学又能笃行,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发展力。
(一)图书馆文化建设内修要勤学善问,锻炼学习力
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应具有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发展能力是目标。在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我们既要头脑高耸入云,又要双脚立于大地,做真正的学习者,在学习的基础上成为创新发展者。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要向书本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巩固自己,向优秀的图书馆学习对标对表找差距提升自己,在实践和探索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比如有些高校开始响应教育部“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意见,根据本校特点和规模,建设和经营校园实体书店,满足校园文化的多元化需求等做法,就值得思考和学习。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内修要勤思善谋,锤炼思想力
图书馆文化建设发展应该与时代同步,与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合拍,时刻思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热点如何把握、难点如何攻克,对自身历史特点、服务特色和发展目标能有深刻的认识和批判性思考,以此锤炼新的发展思路。图书馆要思考自身的文化建设是否全面系统地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因为文化建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强调知识背后的文化在行为道德的引领、对生命根本的探索、对宇宙真相的追求中起到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若想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发展的中心,只有在文化建设大框架下思考,立足根本、结合实际、思考未来才能因地制宜依据自身特色开发出有意义、有价值、有趣的文化内涵。
(三)图书馆文化建设内修要笃行善成,淬炼行动力
力学是基础,笃行是关键。学习是知识积累,不代表能力与水平,如何把知识的作用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和内涵,需要图书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建设系列产品,通过产品推服务树精品扬文化。除了传统的一二三次文献外,图书馆更要打造數据型、汇集型、集成型、富集型的文化产品,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和融媒体平台,形成多元发展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格局。对图书馆而言,文化不是整齐的书架、冰冷的设备、生硬的纸张,而是隐藏在事物背后感人的故事、生动的经验和鲜活的启示,图书馆要把正能量的文化挖掘出来,融入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之中。
六、结语
图书馆文化纷繁复杂,是各种有形无形因素相互交融作用后产生的特定文化,不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关键是要能体现正能量。图书馆文化不仅要对其历史沉淀进行精神凝练,更要创造符合文明传承和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所以图书馆要跨界,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力量同心同力同创;图书馆要内修,勤学善问、勤思善谋、修身笃行,向上走出封闭走向社会,向下走出馆舍走入社群,向内走出自我走近人民,向外走出现实走进网络,才能达到一个均衡发展的状态。把发展当成最大的政治,把读者当成最大的老板,把服务当成最大的本事,把学习当成最大的本钱,把文化当成最大的底气,精准对接师生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师生服务体验、充分挖掘深厚文化底蕴、有效聚合独特文献优势,以“打造引领知識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智慧图书馆”为方向,以“打造最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高校图书馆”为根本,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为学校、为社区、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和任务[8]。
参考文献:
[1]刘雪芹.口述历史方法在图书馆史采集中的应用研究——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59-62.
[2]吴兆文,朱林.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30-37.
[3]张青霞.空间变革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0):84-86.
[4]程焕文.资源为王 服务为本 技术为用——程焕文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理念[J].晋图学刊,2020(2):1-10.
[5]王璐,赵 昆.浅析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 (4):19-22.
[6]牛勇.共同情感:大学图书馆空间研究新维度[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5):51-58.
[7]杨佳鸣.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0):71-73.
[8]党跃武.收官之年布好局,攻坚克难谋新篇——四川大学图书馆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5):8-11.
责任编辑:武玲玲
Cross Border and Internal Cultivati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Gu Na, Zhang Hang, Zhu Dan
(Librar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bei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brary history culture, library building culture, book collection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ultur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large resource view, large development view and large growth view,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rough cross-border joint efforts, improve the learning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action ability of the library and librarians through internal cultivation, and form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library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m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1-01-29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五位一体育人服务体系研究”(HB19TQ008)
作者简介:谷娜(1980-),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馆员;张行(1984-),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经贸大学馆员;朱丹(1978-),女,湖北石首人,河北经贸大学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