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师评价
2021-07-16杨海波李建军
杨海波 李建军
教师评价作为促进教师发展、推动学校进步的重要措施,是学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流动性大,课程灵活性强,对原有评价体系产生冲击。另外,选课走班带来的教育思想变革深刻影响着原有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原有教师评价体系亟待改变,研究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意义重大。
教师评价的指标建构
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中教师角色定位变化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国际教师评价相关研究中突出的特点,结合棠湖中学的实际,我校选取了四个主要的一级指标,并通过三轮德尔菲法调研得到最终指标与权重。指标确立如下——
教师评价的方法建构
选课走班背景下,对于学生成绩的动态追踪难度加大,这是今昔教师评价最大的不同。以学生学业成长为例,我校的教师评价方法构建如下——
增值性评价计算
在实践中,由于选课走班下考核的特殊性,必须由原来的考察到班级,转变为考察到学生个人。我校开发了成绩分析系统,将学业成绩中的增值性评价分成导师班评价和教学班评价,每一评价又分成目标设置和业绩计算。
教师评价中的增值性评价分=班级出口标准分平均值-班级入口标准分平均值,其中学生某学科的标准分=40*(学科得分-区域学科平均分)/区域学科标准差。为了完成该项计算,我校将其分成学生成绩标准差、学生成绩平均值、学生成绩标准分、班级学生标准分平均值、班级学生成绩标准分平均值增减五个计算步骤。
学生成绩标准差:标准差,简单来说,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在计算的时候,将全体学生的第一次成绩导入到excel的sheet1中,然后在空白单元格I2中输入“=STDEV(IF(($C:$C="理科")*(F:F>0),F:F))”。假定表格的C列是学生的文理科信息,F列是学生某门学科的成绩,例如语文。公式的意思为:求得所有参考的理科学生语文成绩的标准差。
学生成绩平均值:我们对一列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往往分为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平方平均值、调和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等,其中以算术平均值最为常见。本文中采用的就是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是教学中的最常用的一个数据。在教学中,算术平均值=所有分数的总和÷学生总人数。算术平均值除以总分所得值被定义为试卷的难度值。计算的时候,在前例的基础上,在空白单元格I3中输入“=AVERAGEIFS(F:F, F:F ,">0",C:C,"理科")”。公式的意思为:求得所有参考的理科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分。
学生成绩标准分: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來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求得学生每次开始成绩的标准分,就可以在不同的考试中进行对比,判断学生的成长趋势。标准分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排名相似,但比排名更加科学和客观。计算时,前例的基础上,若张某的语文成绩在单元格F2中,那么在另一空白单元格G2中输入“=40*IF(($C:$C="理科")*(F:F>0),(F2-$I$3)/$I$2)”,然后依次填充J列。公式的意思为:求得所有参考的理科学生语文成绩的标准分。
班级学生标准分平均值:将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的所有标准分求平均值。计算时,前例的基础上,若D列表述的是学生的教学班信息,在空白单元格I4中输入“=AVERAGEIFS(J:J,D:D,"语文1班",J:J,"<>0")”即可求得语文1班所有参考学生的标准分平均值。
班级学生成绩标准分平均值增减:将学生的第二次成绩导入上述excel中的sheet2中,然后完成相同的计算。然后将语文(1)班的两次分数求差。所得值为正数则表示该班的学生整体进步,所得值为负数则表示该班的学生整体下降。两次班级学生成绩标准分平均值的差值取整即为该教学班教师增值性评价板块的得分。在这个板块教师得分的差距可以由“学生成绩标准分”这一计算过程中的系数决定。经过多次核算,我校最终选取的系数为“40”。
团队协作评价计算
基于我校学生的特征和对我校历年高考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成功的教学个体不能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带来质的飞跃,只有整个备课组成功才能助推学校发展。因此,我校将年级学科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核,考核的得分由该年级该学科的教师共同拥有。学科组得分分为单学科在区域内的学科平均分排名得分和单学科在区域内的优生得分两个版块。
单学科在区域内的学科平均分排名得分:计算出区域内所有学校所有参考学科的平均分并加以排名,然后不同的名次赋以不同的得分。第一名30分、第二名25分、第三名20分,第二名与第一名差距超过5分则下降一个名次。
单学科在区域内的优生得分:将区域内所有学生的单学科成绩按文理科排名,对我校单学科前100名学生分段赋以分数。第1—3名2分,第4—10名1分,第11—50名0.5分,第51—100名0.2分,将这些学生的分数求和即得到该备课组的优生得分。
综合素质评价
课程改革要求下,为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在学生学业成长评价体系下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学校实际工作,我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分解成督促社会实践、引导生涯发展、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社团活动四个组成部分。在每学期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考察教师的督促完成情况;在每月的班会课中,考察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引导情况;在每学年的研究性学习中,考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在学校的社团建设中,考察教师的组织情况。
学生学业成长评价小结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成绩的计算基数最好放在一个区域的环境中去,而且这个区域要稍微大一些,这样计算的结果才更加科学合理。而且,前后两次计算的区域要完全相同,才能够有对比的价值。如果仅仅放在学校范围内,也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数值,但这个数值基本就是一半为正一半为负,虽也可以反映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增值情况,但无法反映学校的整体变化情况。
教师评价的实践小结
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我校构建的这套体系有三个明显的改变——
价值导向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教师评价理念的规约和束缚,我们往往将评价视为对广大教师的一种鉴别、分层、监督、管理与控制,即教师教学活动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考试成绩体现。对教师的评价也成为管理教师、督促教师抓学生考试成绩的手段。
指标体系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师评价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指标源自国家文本和国际最新研究,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价者发生变化。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一方面在评价指标上更加具体、可量化,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有什么问题,学生是最清楚的。多元评价者更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实践研究,萌芽于教育教学理论,脱胎于选课走班实践,是棠湖中学拥抱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棠中人勇于改革的最好证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