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新突破 创新融合新亮点
2021-07-16杨娜
杨娜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语文教研团队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和写作两大问题,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邓华香校长的带领和董波主任的具体实施下,开启了“1+N+1”读写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语用为指导思想,阅读和写作双线并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结构,创新“读写融通”的独特之路。
一、从“内容理解”走向“言语表达”
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追根溯源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把握不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师生的思维囿于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忽略了文本内容作为教学篇章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忽视了以“文”育“人”的价值取向。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强调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光明小学教研团队直面问题,紧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提出“1+N+1”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来细化写作能力的训练,以教材中的词、句、段、篇为范例,深度挖掘文本的语用教学价值。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通过梯度式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句段结构、修辞表达、谋篇布局等特点,力求做到着眼全局,统筹规划。注重年级勾连,阅读与写作并进,方法与能力共生。
二、 从“单篇教学”走向“多篇学习”
“1+N+1”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以两课时展开,两课时之间体现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聚焦表达与写法,以教材文本为主,多篇类文阅读为辅,实现内容和方法上的融通,使读写融合更具指向性。在类文的选择上,光明小学教研团队秉持着经典性、协调性、多样性原则,对学生优化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笔者曾经观摩过光明小学教师执教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是在“父母之爱”这一人文主题下编排的一篇精读课文。其中“爱”的表达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流淌出来,可谓是细节之处见真情。这是本单元教材在表达手法上的灵魂所在。在“1+N+1”读写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中的“1”是课文《慈母情深》。该教师引导学生从“怎样写”的角度抓住文段中的细节描写,通过朗读、感悟、角色转化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感受到文本表达的精妙。如果说教材文本的学习是感知此类表达方式的初体验,那类文的阅读就是巩固表达方法的加强针。对于“N”的教学,该教师选择的类文是林海音的《我的爸爸》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两篇类文的选择与教材文本同属于名家名作,都是在爱的主题下,其中细节描写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对经典文段的阅读、比较、鉴赏中,既对此种表达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拓宽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再如五年级上册《月迹》的教学。《月迹》是“四时之美”人文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单元整体架构的角度来看,略读课文所承担的使命在于给学生自学自悟提供载体,体会动静结合表达手法在文章中的妙用。教研组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创生。教师通过整体观照,回顾单元教材表达特色,聚焦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出示自学提示:
(1)选择一处月迹,画下有趣的词句。
(2)画下动人的描写,谈谈你们的感受。
(3)纵览月亮之迹,交流写法的妙处。
学生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自行阅读和学习,在探寻月迹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丰富想象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实践。基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特点,类文阅读选取的是赵丽宏的《望月》片段和邢思洁的《守着月亮地》片段。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聚焦言语表达训练点,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打开思维视野,实现了“文中月—不同作者的眼中月—我心中的月”的升华,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的阅读教学为“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从“陈述性知识学习”转向“程序性实践操练”
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如敏教授指出:“写作教学指导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新教材中“注重表达”“读写结合”的理念随处可见。其中习作单元的编排更是统编本教材创新之举。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完成习作,几个板块更像是一套“组合拳”,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整体架构,逐步推进,落脚表达。“读写结合”的理念还体现在课后小练笔的编排上。教材共安排了19次小练笔,其中10次是对文章典型段落的仿写,3次是对课文篇章结构的仿写。这一理念和光明小学自2014年以来开展的“1+N+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非常契合。“1+N+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核心就是读写融通,模仿创造。所读与所写要相互关联,互相照应,实现从读到写的思维转化过程。由“读”中习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写”的程序性知识,其中的桥梁就是模仿、实践。
不同年级“写”的关注点也不同,要抓住语言表达的“点”,指导学生从文本中积累语言,体会表达特色,习得表达方法。
1.聚焦规范词句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在落实识字、写字主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清晰、准确、规范的表达能力亦不容忽視。课标在低年级的写话目标中指出,要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由此可见,教材中的相关语句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范例。在“1+N+1”读写一体化的理念下,光明小学低年级教师以学情为起点,聚焦句式训练。如执教《我是什么》,教师聚焦文本中“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的句式,让学生用“有时候……有时候……”仿写句子。学生通过朗读,从两个“有时候”中感受到“我”的变化莫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语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学生的连珠妙语层出不穷。这种练习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进行了规范、准确的言语表达训练,实现了输入、内化、转化、输出的过程。模仿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是言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聚焦精彩段落
“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把印象最深的、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第二学段习作训练重点。如何把这一能力训练点和教材对接,如何结合学情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其技能的习得,我们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脚》课例的呈现。这篇课文是选编在四年级“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主题下。这一能力训练点是在三年级“培养观察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课文中作者用连续观察的方法把爬山虎的脚的生长状态和生命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执教教师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初读、再读、带着问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后聚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向上爬的?”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抓住文段中表示动作的词深入品析,感受到作者观察之细,用词之准,细致、连续观察之妙。立足能力训练点,聚焦精彩段落,充分挖掘并利用言语结构上的示范功能,引导学生先从言语的品析中关注“写什么”,进而关注言语背后潜藏的表达特色,即“怎么写”,实现初步的读写迁移。在“1+N+1”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本课选取《牵牛花》《种一片太阳花》进行拓展阅读。类文阅读为接下来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引导学生学会连续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是这节课可以看得见的生长点。
3.聚焦篇章结构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很多脉络清晰、有章可循的文章。这给“1+N+1”中后面的“1”指明了方向。叶黎明教授在她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讲道:“练习是促成读写结合的关键。”
在《四季之美》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篇章结构或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模仿练习。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在积累和运用中获得丰富,逐步提高了写作能力。从模仿到创生,使读写融合更具实效性,实现了从“教結构”到“用结构”的思维路径。
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作者眼中的四季各有其美,有相似之处,又独具神韵。神韵体现在作者独特的视角,体现在关注景物的不同。相似之处体现在作者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让每一季的景物美丽如画。
夏天最美是清晨,秋季最美是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两大支撑。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活动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一种言语生命构建的过程。光明小学的“1+N+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立足学生生命成长,以读写融合教育为抓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