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1”读写一体化课程下阅读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

2021-07-16徐绮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爬山虎课型课文

徐绮婷

“1+N+1”读写一体化课型是我校提出的新型课型,它是在阅读语文课本一篇精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拓展文章中,加以巩固运用,最后再将方法与写作联系起来。通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我对如何开发基于“1+N+1”课型的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立足课型,挖掘新的生长点

立足课型,阅读教学就有了抓手。《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1+N+1”读写一体化的课型的设计思路上的,它体现的是该课型的前一部分“1+N”,侧重的是“读”。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在观察爬山虎时所运用的方法,最后再通过两篇观察文章《牵牛花》《种一片太阳花》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领会描写景物时的观察方法,为今后写观察日记打下基础。

“1+N+1”读写一体化的课型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模式上的支持,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即“从一篇文章中学方法,到用方法学N篇文章”,有了这个课型的模式的支持,《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续观察的方法,也是本课的生长点,并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来学习新的文章。如此反复巩固,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这就是这个课型的优势之处,它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流于表面的认识,而是深入到运用的层面。因此,立足“1+N+1”的课型,不同的课有不同的生长点,有的是描写方法,有的是修辞手法,有的则是文章的结构。但是,无论课文的生长点是什么,这些生长点都指向学生的写作,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从而实现全面开花的效果。

立足“1+N+1”读写一体化课型的课,阅读教学就有了抓手,有了方向的指引,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长程设计,打破单元、年段的界限

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分类、整合是未来阅读教学的趋势,也是深入解读教材的一个方向。《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把语文教材中的书本知识,按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

四年级上册总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编选课文,所以同一个单元的课文在主题上紧紧相连,但正是因为过分关注主题上的联系,我们常常忽略年级之间的联系和单元之间的联系,也常常忽略课文之间的其他联系,如文体上的联系、写作方法上的联系等。我们要把这些忽略了的联系重新整合起来,就需要对教材的课文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不再简单地以主题进行分类,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分类标准,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文进行整合。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主题上来说,本篇课文和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可以归为一类,但其实观察类的文章不是在四年级才第一次出现,早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已经出现了“观察身边事物”的主题。那么四年级和三年级的观察文章的教学有什么不同呢?三年级更注重树立“观察”的意识,学会留意身边的事物,而四年级则更注重于学会观察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两者既有差异又是一脉相承的。注意到了这点,在学生原有的观察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就打破了年级的界限,有机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从主题上看,打破年级的界限,将跨年级的同主题课文进行整合归类,这是从纵向对课文进行整合。从横向上对课文进行整合也是可行的,如第一、二单元之间就存在联系。第一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天下奇观,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也按照相应的写作顺序来描写所观察到的景物,这与第二单元的观察类文章的观察顺序(有序观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这两个单元的课文按照观察顺序这个相同点整合起来,又会产生新的火花。

三、回归本真,彰显语文的魅力

在构思《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也遇到了这样的质疑: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觀察方法,是不是有为了方法而教方法的嫌疑,从而导致课堂缺乏“语文味”?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样的探讨由来已久。2013年第6期《教育学报》上张毅所著的《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了关于“语文”各种阐释的源头,还原了“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也就是说“语文”要咬文嚼字,要学会表达,如果“方法”意识过重,就会本末倒置。

然而,“咬文嚼字”与“方法”之间的隔阂并不是不能打破。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观察方法是在体会课文的遣词造句的基础上的,二者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如在体会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时所运用的连续观察的方法时,学生抓住“触”“巴”“拉”“紧贴”等动词,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又能体会到作者长时间观察(连续观察)爬山虎的情景。又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从修辞(比喻)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体现了作者细心的观察。这些地方都是从词性、修辞的角度来解读句子,就是张毅所论述的“咬文嚼字”,语文味颇浓,然而又不失观察方法的引导,可以说是将语言文字与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重心下移,真正实现开放课堂

李政涛教授指出,在“1+N+1”读写一体化课型之下的课堂应有其新常规,应该做到重心下移,真正实现开放课堂。虽然“重心下移”“开放课堂”等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无法真正做到重心下移、课堂开放,这也成为了阅读教学中的绊脚石。

重心下移、开放课堂是“1+N+1”读写一体化课型下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之一。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形式中学习课文中的方法,并真正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作者描写爬山虎的脚样子的句子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并通过不同的学生所画的爬山虎的脚进行对比、评价,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致之处。在体会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时,同桌之间先讨论,再用手指模拟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然后邀请学生给全班同学模拟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请全班同学进行点评。这一环节,既有同桌之间的互动,又有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真正掌握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这样重心下移、开放的课堂,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阅读教学的难题。

“1+N+1”读写一体化课型之下的阅读教学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立足该课型,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也能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爬山虎课型课文
爬山虎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爬山虎
爬山虎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爬山虎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