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教材后对“1+N+1”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2021-07-16陈颖祺
陈颖祺
课标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这也为学校和教师留下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决策人和创建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只有合理和有效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其成为一种教育的财富。系统理论还告诉我们,在合理的重组过程中,各要素所产生的作用将远大于最初要素的效果,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也适用。
目前,我国推行的统编本教材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双线索、两组元素的方式进行编排,明确了渐进的呈现能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系统的特点。
如此一来,教师在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等环节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仅仅想要单纯依靠教材或文本来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从“单篇”走向“多篇”、从“零碎”走向“整体”、从“低效”走向“高效”的新理念与新意识。那么,整合教材、统整教学则是一种优化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途径。
我校“1+N+1”读写一体化课型,正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从一篇课文到拓展一类文本或者是综合活动,再指向一次写作的过程中,不但要引发学生关注学习内容,更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去寻找和发展读写能力。在此期间,如何把握教材的双线结构与重组内容的关联性,落实语文要素循序渐进地训练,就成为教学实践中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下面以写景文为例,谈谈重组教材后对“1+N+1”读写一体化的N项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找起点,把握要素梯度
课标为教师指明了有效研讀教材的方向,而统编本教材又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新理念,进一步将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有梯度的编排与设计。如果教师能够基于课标对各学段的要求,同时准确把握各学段单元语文要素,便能在学生已有的能力起点上,进一步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细化落实训练,做好承接教学。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然之美”,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自然之趣”,这三个单元选编的课文内容有相通之处,但各单元的语文要素方向略有不同。经过梳理、比较,发现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按梯度进行编排的,是有起始点、可提高的。(如下页表1)
二、立框架,合理重组教材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相同语言的文字,不同人对它们有不同的认识;同样的语文教材,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设计。通过对三册教材有关“自然”人文主题类及相关语文要素进行整理,对相通的内容和能力进行逻辑重组,便可在把握要素梯度的基础上,借助重组教材来实现资源优化,进而实现语言能力螺旋式上升的目标。(如表2)
根据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将重组的单元语文要素设置为以上四个目标,从“想象感受”到“了解有序的描写”,再到“体会描写”,最后是“学习表达”,目标和能力的设置呈梯度,选编课文以“1+N+1”读写一体化课型的设计理念为基础,旨在从单篇向多篇阅读,在循序渐进、迁移运用的同时指向学习表达能力。
作为单元开篇的《观潮》,按照时间序列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重在阅读中想象,感受自然的美丽。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海上日出》进一步描述了日出的变化和特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则是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来写所见,两篇课文前后勾连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式。《四季之美》描绘了四季之中不同时间、不同事物的景致,《鸟的天堂》则描绘了大榕树早晚的不同景象,这两篇课文把镜头从整体集中到局部,重在引导学生注意某处的自然景象,初步感受动与静的美。整体单元的编排和设计,从结构上顺序排列到聚焦变化,由学而用,从读向写。
三、巧延伸,关联拓展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比教材高一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展和延长,为学生开启一扇门。“1+N+1”读写一体化教学正是如此,教材不仅仅是课文的“1”,而是应该从“1”走向“N”,这个“N”可以是一组文段,也可以是一类文本,还可以是一位名家、一类作家……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教师的设计和教学,应从“零散”走向整体。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围绕着“游览顺序”进行训练,可以延伸迁移阅读类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可以延伸迁移阅读《月迹》两组文章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妙用。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